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54 0
2011-05-12
民生财政及其推进的制度保障
内容摘要: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取向。近年我国财政资金在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环保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指出巩固发展民生财政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实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关键词:民生 民生财政 财政体制改革 转移支付制度
  
  民生财政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民生财政,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
  对民生又如何理解?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讲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问题时,概括了六个方面: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些就是民生,简单地说就是与人民的生计有关的、牵涉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
  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内容。我国在1998年正式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主要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采购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等。经过10年运作,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顺利运行。近年来,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已经明显向民生方面倾斜(见表1)。
本文来自第一论文网 www.dylw.info
  
  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财政模式来讲,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邓子基,2005),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在公共财政领域,我国凸显出来的民生内容,又进一步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的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预算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