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DoCoMo的移动支付秘诀
如果说日本是亚洲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那么NTT DoCoMo则是最成功的运营商。
DoCoMo采用了FeliCa芯片技术,该技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安全性比较高、数据传输比较快、操作比较简单,并且可以减少设备的成本,在低成本下带来高额利润。在FeliCa芯片技术下,DoCoMo选择了适合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品牌“Osaifu-Keltai(手机钱包)”,该品牌下又详细划分了三个子业务:手机钱包业务、ID借记卡业务、DCMX信用卡业务。为了保证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过程的安全性,DoCoMo规定任何消费达到1万日元必须输入密码,如果用户不小心把手机丢了,可以及时告知DoCoMo锁定业务。另外,手机上有指纹和面部识别技术,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如果在使用时信息不符合,DoCoMo也会及时锁定业务。
为了推广移动支付业务,NTT DoCoMo还积极鼓励商家参与,对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的有效控制算得上是NTT DoCoMo推广移动支付成功最为核心的因素。该公司通过注资、控股、产业联盟等方式掌控产业链,先是购买了三井金融集团34%的股份,又收购瑞德银行,把手机钱包与信用卡捆绑在一起,随后又购买商家Lawson2%的股份,推出移动信用卡,进入消费领域。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银行和商家的积极性,很好地协调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到2008年,已经有73%的用户持有FeliCa手机,移动支付用户占移动用户的16%,并且大约60%的用户每周至少会使用一次支付功能,DoCoMo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早在2002年下半年,中国移动就在广东尝试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作,在北京成立了联动优势科技公司,专攻移动支付领域。各路银行、发卡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加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已经能够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上半年,全国手机支付用户超过1920万户,交易量6268.5万笔,支付总金额达到170.4亿元;而2010年上半年,支付总金额突破了230亿元。
虽然在我国7亿手机用户中,经常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比例还只是个位数,但是爆发即将开始。按照咨询机构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12年,我国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而In-Stat预测,在2013年,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这真是好大一块蛋糕。
群雄乱战
诸多利益驱使,让移动支付领域成了混乱的战场。而人们争论最多的,莫过于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标准,以及在整个产业链中,各路英雄应该如何各安其位。目前来看,尘埃尚未落定,争论还在继续。
手机远程支付的技术与其他网络支付基本相同,而现场支付方式则与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较为相似。在支付时,手机里的射频装置将会向读卡器发送加密信号,传递账户信息;而读卡器则会和银行联络,查询相应账号余额并扣款。整个流程和广泛使用的公交一卡通类似,只不过比公交一卡通要安全和复杂一些。
目前来看,国际上最有希望的现场支付标准应该算是索尼、诺基亚,以及飞利浦等厂商主推的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模拟RFID卡的功能,还能够与其他拥有NFC芯片的设备进行近距离通信,以及从RFID卡中读取数据。它对信用卡的兼容性很好,不占用手机SIM卡的资源,而且电池没电时依然可以完成支付。2007年诺基亚就曾经试推过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并且将从2011年开始大量生产,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
虽然受到全球近50家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并且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和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推荐标准,但是NFC技术并非完美无缺。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运行在13.56兆赫兹的无线通信技术需要独立的芯片支持——这也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更换手机才能使用这种技术。而且,它并不需要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就能独立工作,这无疑是对电信运营商的当头重击。
于是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尝试其他标准也就顺理成章。2007年,中国移动开始了手机支付试点工作,采用的技术是工作在2.4GHz的RF-SIM技术,将支付及安全功能内置于手机SIM卡中,由电池统一供电。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以握奇数据开发的SIM Pass技术为主,同时也不放弃对其他技术的尝试。而交易过程中很难绕开的唯一跨行交易清算机构中国银联,却主推智能SD卡方案。这种混乱局面直到2010年10月末才告一段落: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家运营商终于达成共识,以银联方案为基础,发展13.56兆赫兹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由中国移动牵头起草。
标准之争算是告一段落,不过标准并不是一切。移动支付产业链中涉及的企业众多,如何分工合作以提升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课题。2010年4月,移动支付产业论坛召开;8月,中国移动支付应用发展大会举行;12月,移动支付跨年高层论坛开幕。看起来,移动支付已成为了信息产业的当前热点,而根据经验判断,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等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