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生产力要素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
生产力要素对商品价值的节约,并不只是依靠一个抽象的公式就能证明。知道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价值在于对活劳动的节约,只是第一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而不进一步研究各生产力要素是如何发挥节约作用的,那么对于生产力要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自然无法更好地运用生产力要素服务于生产。所以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去明白各个生产力要素,究竟是用什么方式去促进生产性劳动的节约。生产要素表现为生产力要素时如何引起节约,在上文已进行了分析,下面主要分析的,是纯粹的生产力要素如何表现出节约生产性劳动的作用。
(一)管理要素的使用价值——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就现实情况而言,增加管理要素,并不需要对现有生产要素投入进行改变,即能起到促进生产力提高的目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比如说保证各个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以减少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保证各要素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完成,等等。就整体而言,管理通过对现有要素相互衔接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就对各个现有要素的影响而言,管理通过优化要素劳动的效率,来提高生产力,对各要素劳动的优化,可视为要素生产本身的优化。
这里要考察的,是管理劳动如何对生产性劳动产生节约。在生产条件不变时,生产性劳动如果处在必要劳动的水平,要使其产生节约,除了使它有超过平均的熟练程度,就必须使它超过正常的劳动强度。资本主义的管理常常采取的就是使劳动超过必要的劳动强度,从而使管理劳动表现出剥削性。但是生产性劳动并不必然表现为必要劳动,因此对生产性劳动的管理,就是提升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劳动维持在必要劳动的限度。这个管理是建立在劳动者的思想觉悟水平尚不够高的前提下的,一旦劳动者意识到管理的分工不过是自身缺乏自律性的结果,管理活动就会重新回归自律管理,从而将对劳动者进行外在管理的必要性消除。
(二)技术要素的使用价值——劳动替代1、技术与生产设备就技术要素来说,首先要分清技术的研发劳动与技术的应用劳动,即作为劳动工具的机器设备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并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的,它是包含在先进的机器设备之中的。因此,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就技术的研发劳动而言,它是一种生产性消费活动。正如古人研究出四大发明,却没有从中获得过任何利益一样,此时的技术研究,表现为个人的娱乐消费。这就说明,在技术未向生产设备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促成商品的价值的节约之前,任何企业对它的投入,只是一项支出,而不是生产。
机器与技术,二者作为生产力要素是分别独立的。技术要素本身,在它表现为技术研发劳动时,甚至独立于商品的生产过程之外,只是由于生产主体的竞合,而表现出耦合的特征。
技术要素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是表现为它的物化要素: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以生产资料的机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除促进使用价值的形成,它还以转移自身价值的方式促进商品价值的形成。生产设备所转移的价值,包含了对已应用的技术的补偿,即专利费的支付。如果说技术要素非要与某种形式的报酬联系在一起,那只能是专利费用。
2、技术与生产性劳动技术对生产性劳动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作为生产性劳动的具体劳动形式,表现为技能劳动。与技术要素劳动不同,技能劳动,表现为生产商品所需的直接性劳动,如电焊工的电焊技术。现时尚有许多工种要求专业性的技能,这种技能表现为生产性劳动的具体内容,与一般生产性劳动区分。但这些特殊的技能活动也会渐渐被机械替代,从而使特殊性生产劳动向一般生产性劳动趋近,即使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演化,这就是在一切生产部门发生的劳动趋向简单化。二是技术作为节约生产性劳动的辅助手段,表现为先进设备产生的劳动替代。如工业中自动封袋机对手工封袋劳动的替代。“无论是手工工具还是机器设备,都具有一种利用自然力以节省或取代人类劳动支出的功能,从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人类发明和利用先进机器设备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主要是看中它具有节省或取代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活劳动的功能。”[]由于必要劳动的部分动作为机器取代,自然减少了生产性劳动的持续时间,节约了价值。
3、技术与其他要素技术对于其他要素的影响,其实就是技术对其他要素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就是对其他要素的生产设备的改进。但由于影响了作为要素的商品,从而能够影响其它商品的生产力。如土地改造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土地要素的节约;物料生产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物料的价值节约。管理设备的改进,也有利于管理成本的降低。这些不过都是技术要素提高资本技术构成的结果。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上可知,技术要素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制造生产设备,将种种表现为复杂劳动,表现为人工劳动的对商品的直接人力改造,转化为机械改造,以机械力取代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取代对生产力的提高有两个好处,一是生产的速度超越人力熟练的极限。因为机械具有超越人力的速度,所以劳动动作的机械化,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的速度。比如缝纫动作来说,机械所能达到的缝纫的速度可以超越人力上限的百倍以上,这直接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时间。二是生产的能力超越人力强度的上限。比如机械生产的芯片,可以超越人力所能看见的极限,从毫米级达到纳米级别的生产,完成一平方厘米内上亿次的针脚点焊,这是单纯人力所不能具备的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可以打破人类的生理极限,将生产力推到超越人力的高度。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重视机械力对于人类劳动的替代作用,从而解放人类自身。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就是要使生产设备能够取代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动作。特别是取代高强度的劳动。如高空作业,深井作业。先进生产力必然是对劳动替代性高的生产力。
(三)信息要素的使用价值——对流通劳动的节约现代理论虽指明信息要素的重要性,但对它的含义和作用却是含糊不清。现代信息理论不过单纯地定义,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对于信息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信息本身,却是毫无价值的。信息只有在具体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通过对其他的要素劳动产生影响,才能真正具有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1、生产过程中信息要素的作用——表现为管理要素的内容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要素,表现为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这实质上是生产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假如没有具体的生产信息的收集,那么管理者就无法有效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就无法有效地整合资源。
就对企业投入的各生产力要素产生节约方面来说,信息劳动,是管理劳动的的辅助,在管理活动中,经常会要求各成员提供各种生产的数据报表,这些报表反映的数据内容,无疑是属于信息收集劳动的一部分。这部分的信息,包括各生产劳动的个体数据分析,有助于新的生产方法的发现和浪费的杜绝。对厂房信息的收集,有助于杜绝意外的发生,减少损失;对设备的信息采集,有助于设备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改良;对物料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对进出货的数量控制,以向零库存管理趋近;等等。就最纯粹的信息概念来分析,生产过程中每个要素的实际运行情况,都是信息的一种,它的收集、分析和应用,都是有助于生产的。
2、流通领域中信息要素的作用——节约流通劳动对于资本的生产周期来说,不仅生产时间是重要的,流通时间也是重要的。信息要素通过对流通领域的整合,尤其是建立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快速交流渠道,可以实现对流通时间的有效节省,节约流通过程所需的必要劳动。流通领域的信息要素,主要表现为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商品交换的最终完成,依靠的是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的有效对接。只有二者完成对接,交换才有可能发生。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信息要素成为生产力要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网络近乎光速的信息交换速度和近乎无限的信息运输能力,为商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交换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信息时代也催生了当代两个重要的流通行业新业态——互联网交易平台和物流快递行业。
淘宝和京东等互联网交易平台无疑是信息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表现,它们通过网络,有效地打破了全球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壁垒,实现了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快速交流,从而有效地节约了商品的营销劳动。
顺丰和申通等指向个人终端的商品快递,实现了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在空间上直接有效的点对点运输,改变了以往的商品流通只能从生产商到无数供应商,从供应商到无数消费者的这种从点到面,然后再从点又到面的重复劳动的局面,改变了以往商品经销储存和运输与有效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大量减少了无效的运输劳动,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
3、市场信息与企业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通过对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的有效收集,可以让企业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占有量。如企业的电话回访,淘宝的使用评价,其实都是对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用以改良商品和服务,但在操作上却经常变成是一种促销手段,比如话务促销,五星好评返现等等。
通过与特定用户群信息点的绑定,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宣传针对性,扩大销量。比如与明星签订的广告代言,就意味着获得对受该明星影响的消费人群的信息推送渠道,这些消费者在主动获取明星信息的同时,会因为明星代言产生的捆绑效果而附加接受该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而产生消费。这就扩大了企业的产品销售数量,企业可以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获得更大的利润量。这种单纯依靠增加销量来增加利润量的行为,其实并不是提升生产力的行为,而是单纯扩大个体企业竞争力的行为,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它并没有节约什么价值,从而就不会对生产力产生什么正影响。
从市场营销的方面看待流通要素,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提高生产力没有什么影响,但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量的有效有段,从而是信息要素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投资行为与货币流通的必要性货币不会自行流通,所以货币的流通必须耗费社会必要劳动,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虚耗。因此投资劳动,在社会范围内看来,表现为促进货币流通,节约货币虚耗的必要劳动。但是对于资本家个人看来,投资劳动却要表现为资本增值的活动。
为促进货币流通,投资劳动是必要的,因而现代社会产生了促进货币流通的金融市场,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融市场必然表现为资本的增值活动,但那不是金融市场的本质。金融市场的本质,是促进货币流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劳动等投资劳动是被视为必要劳动,从而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一个纯粹的货币流通市场,它所需的必要劳动,必须是在它所节约的资本耗费的限度内,超过这个限度,金融市场就必须吮吸实体经济的血液。资本主义的演化会使金融市场逐渐背离它的本性,而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掠食机器。
在现代,投资收益往往表现为利息,有人就据此认为利息是投资劳动的报酬。其实不然,利息作为以资本数量为比例计算的价值,不过是同等资本必然要求同等利润的一般利润率规律进一步演化的形态。它的计算既然根源于资本的数量,便自然与投资劳动毫无关联,不过表现为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剩余价值分配以利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节约资本本身,以扩大资本数量与剩余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就成为财务管理运作的主要目的,从而也成为企业生产的努力目标。
(五)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管理服务生产力要素作为宏观经济要素,不仅表现为个别企业垫付资本的有关内容(这是个体为提高个别生产力所付的代价),也表现为整个社会为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而作的各种努力(这是整个社会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作的保障),如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等公共劳动和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建设。一个企业往往会对它的生产场所有所选择从而节约成本,这种选择很多时候是基于对公共要素的考虑,如交通是否便利,生产配套是否齐全、社会环境是否稳定等等。
有些人会认为政府的公务劳动,不是商品,也不存在交换行为,所以不是生产性劳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说一切社会大生产所必要的活劳动都创造价值,其中就包括政府的管理劳动以及公共服务劳动,所以公共劳动也表现为生产性劳动。一国的政局稳定与否,政策正确与否,与一国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政局混乱、政策不明的国家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力。这就说明,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公共劳动,都是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分工而存在的,从而也是生产力要素。西方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企业外部性,就是公共要素影响社会生产力,进而影响具体生产的反映。既然公共劳动为经济发展所必须,那么这些劳动自然会因是必要劳动而表现为生产性劳动,所以公共劳动及因此产生的向各个经济主体所征收的税费,并不是单纯的索取,而是它们享受这些社会服务理应支付给公共劳动者的交换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