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价上涨型滞胀的量化分析,浅谈物价上涨型滞胀的治理by 张麟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
前提,此时失业率、CPI同时上涨。
重要因素:失业率与CPI
滞胀的控制原理:
1、
降低失业率
2、
降低CPI
引入变量σ= Δu × ΔCPI
根据奥肯定律:Δu=-1 / 2 ×(Δ实际GDP-3%)
σ= -1 / 2 ×(Δ实际GDP-3%)× ΔCPI
因为:Δ实际GDP=(1+Δ名义GDP)/(1+ΔGDPDeflator)×100%-1
σ=-1/2 ×{[(1+Δ名义GDP)/(1+ΔGDPDeflator)×100% -1] -3%} ×ΔCPI
设相关性变量k,k>0(根据GDPDeflator与CPI的相关性),
近似地ΔGDP Deflator = k×ΔCPI-1
σ=-1/2 ×{[(1+Δ名义GDP)/(k×ΔCPI)×100% -1] -3%} ×ΔCPI
σ=51.5%×ΔCPI – 1/(2k)×(1+ Δ名义GDP)
2kσ=103%×k×ΔCPI– 1 - Δ名义GDP
2kσ=103%×(k×ΔCPI–1)+ 3% - Δ名义GDP
2kσ=103%×ΔGDP Deflator - Δ名义GDP+ 3%
σ= (103%×ΔGDPDeflator - Δ名义GDP+ 3%)/2k
因为:Δ实际GDP=(1+Δ名义GDP)/(1+ΔGDPDeflator)×100%-1
近似变换公式:Δ实际GDP=Δ名义GDP-ΔGDPDeflator
σ≈(3%-Δ实际GDP)/2k
控制滞胀即,降低σ,由于k>0,则降低σ,即是提高Δ实际GDP。
当Δ实际GDP>3%时,滞胀将被抑制;
当Δ实际GDP≤3%时,滞胀将被加剧。
注意:此公式为近似转化公式;
前提:是失业率、CPI同时上涨。
可以看出,滞胀的严重与否,及是否得到控制与物价指数相关性并不大!
控制滞胀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实际GDP增长率!
反观当前国内对市场经济过分干预的经济政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本人感到十分担忧(以下简单列举三个):
一、限价: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为稳定国内物价,国家发改委近日密集约谈电煤、食品、日化和家电等17家行业协会。
将造成的结果:
1.生产型减少生产,贸易型企业减少销售,市场商品减少,实际GDP增长率降低;
2.实际价格并未降低,为寻租制造机会,通货继续膨胀。
二、限购:不抓主要矛盾,时机选择错误。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对市场干预最少、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此,在加强住房保障之外,在中心城市应长期实施商品住宅限购,彻底遏制投机和过度投资,同时取消一些现有非市场化的调控措施,可以确保行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将造成的后果:
1.实际GDP增长率降低;
2.投机资金从房地产转入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通货膨胀加剧。
三、回收流动性:对滞胀认识肤浅,只抓现象,不问本质。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
将造成的后果:
1.抑制消费,抑制投资,实际GDP增长率降低;
2.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筹资能力,产品提价,企业停产,工人失业。
解决方法:
中小企业是国家投资、消费、就业、稳定的中流砥柱,明白了这一点,控制滞胀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