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梁小琴 :
上周五,我和大家分享了我对“孝”的认识的历程。感恩之前的所有经历!
我在第一次看到孔子说自己的一生,“行在《孝经》”的时候,是有些困惑的。但是随着对《孝经》了解的加深,深感此语,道尽了《孝经》精髓!不由想对照自己的一路走来的轨迹,想看清自己之前所行的偏差,纠正现在的行为。要想力行孝道,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孝。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孝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主讲梁小琴 10:03:44
《孝经》,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被称为“经”的典籍,《易经》最初只是称为《周易》,《诗经》最初只被称为《诗》、《诗三百》等……
☆主讲梁小琴 10:04:24
孔老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成就一代圣人;孔子门人子夏的弟子魏文侯曾作过《孝经传》,明君之名流芳至今;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而有了“开元盛世”;宋武帝、宋文帝曾经讲过《孝经》,有了“文景之治”;清王朝的顺治、雍正也都亲自注解过《孝经》,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石;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
☆主讲梁小琴 10:05:36
古语有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
明代的黄道周说:“《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也。六经之本,皆出于《孝经》,而大、小戴《礼》,皆为《孝经》义疏。”
《孝经》是孔子亲作,是孝道理论的全面总结。孔子述而不作,并不是真的没有作品。古时候诸多经典也都不署名,因为古圣先贤们很谦虚,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天道,他们是承天而作,不是自己的所作。
☆主讲梁小琴10:07:40
《孝经》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曾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孝之人,对父母可谓纯孝。但是,他对孝道的认识,还没达到圆满,所以,孔子对他陈说孝道。
传统中国中,入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教入,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就好了,这是面对没有什么机会读更多书的百姓而言。一种是理入,还要从书中去学道,明道,这是对读书人而言。
☆主讲梁小琴 10:09:11
孝道,师道,都是天道,都是必须要遵循的。
古人把“敬”作为入道之门。可见持敬之心的重要。
孔子非常重视“礼”,《孝经》中,子曰:“礼者,敬而已矣!”
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成一体,这就是孝。
再来看“经”。经,常道也,就是要恒常力行的典籍,也就是真理,永恒不变的。也就是“道”。“道”,不是人为创造的,是自然而然就有的。
《论语》中论“孝”,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事亲”、“伺亲”方面说得多。没有系统讲孝。而《孝经》,是系统阐述孝道的。“孝道”,外延远不止于“事亲”。《孝经》第一章里就阐明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仅是事亲,还是人伦大道,故称“孝道”。孝的深意,只能以《孝经》
为依据。这,就是“经”的重要性。
《孝经》经文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教”字本身就是由“孝”和“文”构成。“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所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是教化。
☆主讲梁小琴10:16:26
《孝经》全文共十八章,可分为四部分。自《开宗明义章第一》至《庶人章第六》为第一部分,共6章,对孝加以概括性论述,并分别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五种不同地位的人该如何行孝进行阐述。自《三才章第七》至《五刑章第十一》为第二部分,共5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纪孝行章第十》则专论孝子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的解说。自《广要道章第十二》至《广扬名章十四》为第三部分,共3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至德”、“要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因此,这一部分可视为《开宗明义章》的继续。自《谏争章第十五》至《丧亲章第十八》为第四部分,共4章。这是分别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篇幅简短,计1799字。然文辞优美,含义深远,不通读其他经典,不能全面了解其深刻义理
☆主讲梁小琴
还有点时间,我就和大家分享《孝经》中的一点内容
一般人眼里,孝,也许就是事亲。
我就讲点《孝经》中关于事亲的一点内容吧。在《孝经》专述事亲的《纪孝行章第十》中,列举了孝子所要做到的五点:“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主讲梁小琴10:27:10
这里,把对父母的持敬,放在了第一位。朱熹解“敬”:不敢慢。慢则为怠慢,不放在眼里,不以礼
☆主讲梁小琴10:28:27
读《论语•为政》,我从“子游问孝”和“子夏问孝”里,也读到了夫子提出的对父母应有的持敬之心。
在子游问孝时,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这些都表达了尽孝该有的持敬之态,持敬之心。
☆主讲梁小琴10:29:39
供奉给父母物质赡养,是养父母之身。持敬之心,之态,则是养父母之心。只养身而不养心,没有持敬之心,和养犬马没有什么不同。可见持敬之心在尽孝中的重要,被置于五者之第一位。
☆主讲梁小琴10:30:19
本章中,指出除了做到这五点,孝子还要有三戒:“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假若居上位的人,傲慢自大,必招来失位之祸。
位居下位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
在同辈众人中为一点小事争得头破血流,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
以上三项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让父母忧心,焦虑,蒙羞甚至殃及父母的可能,都是不孝的行为
☆主讲梁小琴 10:32:17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孝,不仅仅是家庭内部行为,即使是专论孝子事亲的这一章中,也可以看出在家行孝和社会行为的关系。处处和“外”有关联。孝的外延,是那么的博大和深远!
☆主讲梁小琴 10:33:08
“行在《孝经》”,含义不可谓不大!
一个“行”字,道出了我们学习《孝经》的基本方法
因而有了“行孝”一词,我也时时在对照自己的言行,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没有懈怠,时时记得夫子的话,把孝作为我一生的行为准则,请大家监督。
☆主讲梁小琴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恩大家一同学习
☆主持人:
再次感恩梁老师这么精彩的分享,使大家对《孝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非常震撼。下面有请点评人刘春风老师来给我们作点评!掌声有请刘春风老师上场!
★点评人刘春风 10:37:52
感谢梁老师带来的精神大餐,感谢主持人,尊敬的赖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末学不才是本次课程的点评。今天是公历5月20日,谐音吾爱您,这是刚学习来的,先给大家,让我们首先感恩赖老师打造了这个给我们不断得到锤炼和成长的家园,感恩梁小琴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主持人魏老师的辛勤付出,感恩大家!
下面我简单做一下点评,我也是刚刚学习,学问尚浅,言语不周之处,大家多多指教,我点评意在抛砖引玉,献丑自励。
今天梁小琴老师讲《孝经》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全面,调理清楚,想必大家也很受益,对孝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是孝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孔老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成就一代圣人,“开元盛世”“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等等,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孝经的影响意义深远,做为现代人,我们如何,学习这部有着丰富内涵的经典呢?那么我想问一句,我们学习孝经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点评人刘春风 10:43:35
那么《孝经》能带给我们什么利处呢?
我的总结:“孝“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原点,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点评人刘春风10:44:41
也同样贯穿幸福生活的全部过程,人生也是一个学习和力行孝道的过程,所以我们如果想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要深刻的理解,孝的含义,认真学习《孝经》,这是我提出的一点建议,这里我们感谢梁老师给我们从理入孝,从中学道,明道,行道, 通过梁老师讲《孝经》我们了解到,孝是有目标的,孝是有层次的,孝是有过程的,同样孝也是有主体的,孝也是有方法的。孝的层次:《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至孝就是立身行道,天下大同,和谐世界。
★点评人刘春风10:46:40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粱老师,只讲了孝体现在事亲的一方面,但孝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孝经就能体会的到。所以经典不可不读,否则容易断章取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孝的过程,从小家庭到大社会,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孝的主体,就是扶老携幼,“孝”字,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成一体,我们如何完成上下一体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完成对老一代的帮助,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点评人刘春风 10:47:58
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个是孝敬老人,一个是教育孩子,当我们在完成对我们的孩子,爱其身,爱其心,爱其智的同时,我们的父母我们做到了没有,孝其身,孝其心,孝其智。如何完成圆满的孝道,是我们需要加强学习的一个方向。关于如何行孝,《孝经》也是讲的很深刻和通透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聆听粱老师的教导,点评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赖老师,感恩主讲梁老师,感恩主持人,感恩所有的朋友们,感恩一切!
☆主持人:
我们跟随赖老师每天在育心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恭敬听课,学习经典,并付诸运用于实践,这亦“孝”的体现。让我们用心来体会《孝经》的神圣光环,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
再次感谢主讲梁老师,感谢点评刘老师,感恩家长们的配合!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