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时候感觉央行的政策执行只把握在少数人手中,前几天就在人大论坛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央行的政策最终的敲定其实并不在央行,早前也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央行的政策拍板最终是要经过发改委的。其实央行也有自己说不出的苦,周小川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的,高处不胜寒啊!!
至于说央行一直都没有对过,此种说法我感觉有些偏激。比如央行在2008年的时候及时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等,全年预估增发了4万亿人民币,我觉得正是因为央行此次较为敏锐的政策方向改变使得中国经济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升温。虽然说造成现在一定程度的通胀,但是相较于通胀来说危害更大的是通货紧缩。我们可以更切实际的想一想,如果你的父母失业了,没有一点收入,连养你都养不起,你相对于现在花冤枉钱买通胀的商品是什么感觉?据统计,GDP下降一个点2500万人员失业,相较于失业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我相信央行更愿意忍受通胀带来的影响。所以感觉央行并不是吃闲饭不干活的机构,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甚至个人的失误,而是整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认为我国需要有所加强的是我国的金融及其外延部门监管体系,之所以让平民百姓感觉不到政策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可能是因为监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而造成只有少数人享受到了政策福利,所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才是使我们摆脱困境的一项新举措,片面的强调某一机构的过失实在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