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8186 8
2011-05-24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命题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述评。从国际趋势看,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体到我国,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二者间的协调效应、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及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述评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虚拟经济源于虚拟资本。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从资本批判的角度,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经营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逐渐引发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发展研究的关注。成思危(1999)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一般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界定虚拟经济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研究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方面,侧重于金融市场的收益分析及实际产出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有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价格与实际产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方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在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认为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

  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10年美国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其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巨大动力。Carter(1989)、Crotty与Goldstein(1993)、Goldstein(1995)、Tobin(1984)和Zinn(1993)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Green(2003)通过研究资金流量、利息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金融部门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思路。Caporalea和Spagnolob(2003)通过构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

  卢卡斯·门克霍夫(2004)通过对德国金融资产比率分析,认为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已经与实体经济分离,并辨别了三种分离假说,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构建了典型的“背离假说”论证模式。“背离假说”认为,过去实体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虚拟经济部门扮演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但现在这种支配地位发生了颠倒,金融市场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运行,实体经济不得不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卢卡斯·门克霍夫等总结了三类分离假说,进一步拓展了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认识,具体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这种分析思路较接近于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看作是必然的。Strange(1986)引用Minsk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从金融市场不稳定性角度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必然性。Chick(1993)通过对银行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认为信用扩张促使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Schulmeister(1996)通过分析日益增长的**贷款及相对下降的私人投资现象,认为债务上增加的利息支出必须由相对减少的实物资本及公司利润弥补,从而产生了利息与利润的分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部门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obin(1984)、Schlesinger(1987)、Ehrlicher(1989)、Hesse等(1994)、Filc(1996)以及Emunds(1996)等。其中Tobin(1984)着重从金融市场中的短期投机行为进行分析,在《关于金融系统的效率》一文中,通过分析信息套利效率、基本价值效率、完全保险效率及功能效率,认为金融部门逐渐关注存货与交易量,持续的交易和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金融市场吸引了短期投资者,大量的投机行为扭曲了价格并引起了负面的外部效应。Schlesinger(1987)通过分析企业融资行为改变的动因,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上层建筑出现不成比例的增长。Emunds(1997)认为,由于“羊群效应”及“权益要求”的外生增加促使投资者兴趣转向金融资产,从而使有限的金融资源以限制实物资产投资的形式被金融部门吸收,最终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由此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会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第三种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程度取决于**的政策选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ietmeyer(1995)、Stottner(1997)及Borio等(1994)等。其中Stottner(1997)总结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主要从价格泡沫引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如果存在绝对支配,投机者们可能更为富有,但实体经济却可能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部门的投机破坏了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基础;相反,在不存在绝对支配的情况下,因价格泡沫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存在一定极限而不可能无限扩张。Borio等(1994)通过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分析,解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其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70-1992年间资产价格变化的分析,认为资产价格与实物资产价格的脱离主要源于解除管制导致的信用扩张。

  Sachs(2004)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发展逐渐背离,在宏观经济体系内,实体经济处于首要位置,其次是金融。Krippner(2005)提出金融化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渠道的一种积累模式,并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美国经济正深入地进入金融化发展模式。Crochane(2005,2006)利用时间序列及横截面数据,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关系,并认为金融市场回报率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Jacobson等(2005)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具体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具有联动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金融市场波动会造成直观影响,而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Hudson(2008)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需防范超出该范围而引发的危机。Gregoriou等(2009)运用ARCH模型,利用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美国股市回报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市波动情况能较直观反馈实体经济变动状况,并对金融部门决策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消费及短期内实际货币供应量情况,并认为消费在短期及长期内都是相较于股市回报更为敏感的经济变量。

  二、国内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刘骏民(1998)给出一个加入证券交易的新货币公式,进一步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分流向两个市场即代表实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及代表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刘骏民(2003)指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通过构建货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三部门关系模型,推导出货币量增长率是实体经济增长率和虚拟经济增长率的函数,通过对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分析,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伍超明(2004)认为世界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成为一种常态,由于货币循环流模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资金流量占比和其规模之比不能保证保持相等状态,虚拟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1所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宝伟等(2002)提出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是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彭卫民等(2002)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以及虚拟资本中的长期资本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刘东(2003)认为实体经济良性运转将有力支撑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稳定性最终以虚拟资本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

  刘霞辉(2004)利用资源转换概率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刘金全(2004)通过相关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与活性上的相互作用,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王国忠等(2005)利用1919-2004年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实证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验证了经济虚拟化后虚拟经济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周业安等(2005)在国外学者现有研究基础上构造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将其引入标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型中,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呈相反关系。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国内一些研究认为需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关注虚拟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这一负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间的更深层次关系。刘骏民(1998)认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不能等同起来,泡沫经济是虚拟资产价格膨胀的结果。陈文玲(1998)认为,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并不确切,只有过度虚拟部分形成经济泡沫,并认为决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等(2000)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过程中,引入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近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如表3所示。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侧重于研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贡献在于:(1)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基础。(2)从经济发展的宏微观层面具体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关理论已较成熟,应用的具体实证方法对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定量研究较少,关于应用何种计量方法判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尚未有统一定论。(2)对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原因提出了背离假说,缺乏应用于实际经济分析的有利论证等。

  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二十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具体研究。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贡献在于:(1)探析了虚拟经济这一命题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了虚拟经济命题需要研究的内容,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2)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模型,并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3)对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如何导致泡沫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等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内容,对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对“虚拟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概念,且对虚拟经济定义界定的不同,学者的研究范畴亦不同,从而对虚拟经济发展的认知不同。(2)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可借鉴的研究很少,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需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较优的协调度测算模型,展开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的研究。(3)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效应,尚需借助相关定量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刻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效应情况,针对我国经济实际的具体研究,判断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并理出非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已有一些学者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对于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系统、实体经济系统各层面的影响仍需细化分析。(5)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泡沫膨胀率的测算模型,但基本停留于理论推导方面,模型的实际可操作性低,且未应用于具体测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率。(6)对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方面的分析,应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构建的预警系统不同,实际应用效果及对背离情况的解释不同,尚需探寻更优的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提高预警系统对经济发展情况的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1).
  [2]魏克赛尔.资本与利息[M].商务印书馆,1959.
  [3]Guttmann Robert.How Credit-Money Shapes the Economy.Armonk:M.E.Sharpe,1994.
  [4]Carter Michael.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89.VOL.XXIII,NO.3,Sep.
  [5]Crotty James R.,Don Goldstein.Do US Financial Markets Allocate Credit Efficiently?The Case of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in the 1980s. in Gary A. Dymski,Gerald Epstein, and Robert Pollin(eds.)Transforming the US Financial System.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M.E.Sharpe 1993,253-286.
  [6]Goldstein Don. Uncertainty, Competition, and Speculative Finance in the Eigh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95(29):3.
  [7]Tobin Jam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J]. Lloyds Bank Review,1984,(153):14-15.
  [8]M.Binswanger. Stock Market Booms and Real Economic Activity:Is This Time Different?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0(9):387-415.
  [9]C.Green.Flow of Funds: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Econom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3,vol.15(8):1015-1036.
  [10]G.Caporalea,N.Spagnolob. Asset Prices and Output Growth Volatility: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es. Economics Letters,2003,vol.79:69-74.
  [1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2]卢卡斯·门克霍夫等.金融市场的变迁--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了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本文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于差异性和动态性视角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09SJD790069)资助。

    作者简介:周莹莹(1983-),女,江苏铜山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刘传哲(1964-),男,江苏丰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及风险管理。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周莹莹 刘传哲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24 23:27:33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5 12:15:51
篇幅好长Y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3 15:48:12
不错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8 19:50:38
想不到99年的时候就关注虚拟经济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6 20:10:05
了解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