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事情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事情都是有局限性的,个人实际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就像皇帝也是寂寞的,也是为了早朝而懒得起床的,但是在另一面,皇帝被说成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天子。这样文化和现实都是不一致的。文化是水中的倒影,而现实是岸上的风景。水中的倒影会引起人们的遐思,但是岸上的风景却无人问津。真正关注现实的人很少,而关注虚无的东西的人很多。一件事情不能报道,就不会引起重视,经过文字报道,就会引起重视。就像现实的人不会重视自己,却会重视自己的照片。这样人们就是重视虚无的,幻影的,进入意识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世界。人们厌倦世俗的生活,却在花钱看电影中世俗的生活,这样经过一种文化转变的东西就会引起重视,人们就重视虚无。
    虚无是现实的倒影,倒影再好,也是虚的。因为倒影是幻象,是本质不存在的,就像撕裂人的照片此人不会受伤,但是语言的侮辱却会使人大大愤怒。这就是说,语言的虚无是人们重视的。在人的世界,人们重视虚无的东西,轻视现实的存在,这几乎是历史的现象。只有当一切变成历史才能被认识,只有当现实变成艺术才能被认识,所以,人们会迷恋在各种各样的意识玩偶之中,认识世界,但是这样的认识只是认识第二现实,倒影,幻象,一种折射回来的东西,回音,而不是本体。
     人们迷恋在第二现实中,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所谓的学,就是在书本上的学,而不是现实中的学。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愈少。现实的学习没有用处,无为无不为,不若守中。佛家纯粹把现实看成是幻象,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人们的思想的偏执。基督教是学习现实的,耶稣是在路上救助病人的。所以,中国文化对虚无的重视比西方严重。孔子说士可杀不可辱,这也是对虚无的,理念性的东西的重视。人的价值的虚无是一种模拟,把这种模拟看得很重,这就以性命去捍卫名誉。
     学习现实的人,第一酒人就是画家,写生,这是按照现实学习,模拟现实,以现实为蓝本,而不是以书本为蓝本。而文学的对心灵的模拟,除了诗经的现实气息,唐诗宋词的现实气息,其余的东西现实的气息已经很少了。没有现实感,这就进入了虚无之中,哲学进入理念,文学进入对理念的摹写,这样人们就从虚无到虚无,现实的影子是看不到了。学生读书,十几年是在现实的背后走的,一直到出校才接触现实,这和人们重视虚无是一样的。教育把现实从教育的内容驱逐出去,这简直是滑稽之至。就像老鼠不能亲自抓老鼠而抓线团。
    人们厌倦现实,却迷恋现实的倒影。街上充满了不花钱的电影,但是人们花钱看电影中的世界,一个人的胡思乱想,这真实匪夷所思。人们是如此重视虚无的东西,人们一辈子被虚无的东西困惑,而不是为衣食的问题困惑。虚无的无限的,人们就会迷路在虚无的东西中,即使是真理也是迷宫,会使人忘记回归之路。所以,清清楚楚地活在明明白白的现实之中,学习现实,这就是农民一辈子在局限性的地块里不寂寞的原因。因为现实的真实性,进入现实的人就是诚实的,因为对一棵树实行虚伪狡诈是荒唐的。对一个石头玩弄心计是傻子。这样人就会身不由己地变成老实的人,而得到最大的现实感。就是具体地呼吸,与自然接触,感到阳光的温度,泥土的气息,听见流水的声音,看见一只鸟在蓝天飞,。。。。这就是现实感。
     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的现实感,只有现实感才能使人生活在自己的真实性之中。否则,人就生活在半空中的。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就是生活在半空中的。中年是生活子地上的。死了生活在土里的。人生就是抛物线,最早是虚无的,最后落在地上。谁都是如此。学习现实的人显得从容不迫,进入虚无的人弄虚作假,而且自己也知道是不可靠的,所以战战兢兢,一种不安分,恐惧的样子。越是重视虚无的东西,越是显得不自信,越是没有底气,胡说八道的人自己也怀疑自己,诗情烂漫的人轻浮浪荡。
     学习现实。获得一种现实感。什么是现实感,就是只看见自己的饭碗,而不管别人吃什么,别人吃什么是别人的,自己的饭碗才是养活自己的。儿不嫌娘丑,因为这样的娘是现实的,美丽的娘是别人的娘,自己的臭妻是现实的,别人的美丽的妻子是别人的。自己的家园是破烂是自己的,别人的大厦是别人的,这样就是现实感。再也不去羡慕属于别人的一切,安静在属于自己的局限性之中,这就是现实感。和现实的凉水,比想象中的琼浆好得多,因为琼浆是见不到的东西。理性是对现实的超越,但是过度的理想会变成虚无,重视虚无,就忽视现实,重视天堂的人,忽视自己地上的现实的生命,所以无所谓地就可以舍弃生命。这是糊涂了。为了虚无的东西死,这是为了虚无的东西付出最现实的东西---得不偿失。
    现实的幸福感。现实就是在大街上晒太阳,看人来人往,这比看电影好多了,而且不花钱。但是从现实中看出门道的人不多。人们厌倦现实,厌倦没有牙齿的老人在那里唠唠叨叨,喜欢看电影中的老人的唠唠叨叨,这真实匪夷所思。人性是虚伪的,就喜欢虚无的东西,低级动物没有虚伪性,就喜欢现实的食物和水。人们是过于重视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了,这样人就变得虚浮而狡诈,为了虚无的东西打得头破血流。把虚无的东西推崇起来,是把人性的虚伪性激活,这样人们就肆无忌惮地虚伪,说假话,重视名牌,重视形式主义,这样人们就会成仙---在半空中生活。这是鼎盛的时代的现象,从文物看,鼎盛的时代具有很多的奢侈品,是专供虚伪的人玩弄的东西,衰落的时代却是现实的,重视衣食住行。
    人们会迷恋穷山恶水的现实,而不喜欢电影中的山清水秀。因为那都是虚无的,人们在理性上限制自己陷入虚无,但是人们会身不由己地激起自己的与生俱来的虚伪,孩子在长大后就增加了虚伪,给父母也不说实话。而后来是说惯了假话,不会说实话了。人性迷恋虚假,这是人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的屋子保证居住之外,还要各种各样的华丽的装修,把屋子变成自己的精神性的东西,把物质精神化,这样人就是无限虚伪的动物。越是大城市的人越虚伪,因为各种各样的虚伪的东西的激活,大城市的人比农民虚伪,为了虚伪,大城市的人的生活比农民艰难,因为虚无的无限性,欲壑难填,这样人们就很吃力,为了虚无的幻影,人们竞逐不息,直到累死。孟德斯鸠说,城市是因人性的虚伪而设的,城市商业的无数的领域是服务于人性的虚伪的,这倒是一种商业的机会,农民借此生活。
    文化会把人变成虚伪的人,文化自身不能回转现实,就会变成重视虚无的,玄虚的,好逸恶劳的,虚情假意的东西,而把人性中朴实的一面掩盖了。这可能就是鼎盛的时代陷入衰落的前身。历史会借助人性喜欢虚伪,而把更加虚伪的东西塞进这种虚无之中,这样后来的人很久才能看的出来。----孩子看到了大人,老师欺骗自己的地方,百姓看到政治欺骗自己的地方。男人看到女人欺骗自己的地方。。。如此等等。孔子把礼仪这种虚无的东西当作精神的虚伪的盛宴,以人性的满足付出巨大的物质代价,这就激活了人性的虚伪性。一个人竟然会因为另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敬而大打出手,这就是重视虚无的结果,战争的因素更加多,引起不安的因素更加防不胜防,这样社会的不安定更加严重,人们的幸福感随时被扫除。
    追求实际。进入现实之后,人们不厌倦现实是很少的,厌倦现实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在比较现实,这样人们总是拒绝现实的,这样人们看见自己碗里的饭总是“不理想”的,不是心目中的想象的饮食,居住的屋子,妻子都因为心中的理想而变得一无是处,这样岂不是矛盾来了?一旦树立一种不现实的理想,人们的生活就丑陋了,一旦心目中陷入虚无,现实就消失了。这样厌倦现实,自杀都是可能的。人类的文化把一种知识分子变成虚伪的,重视虚无的清高人事,君子,出人头地的人,这样的人群就被幻觉吸引,自以为是另类了。这样的人和现实的矛盾更大。
   不要为虚无的东西费脑筋,因为那是幻影。不要追逐幻影,因为那是自己的愚蠢,不要被愚蠢占据,因为这是对自己的贬低。返璞归真,现实地生活。(元因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