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631 5
2011-05-28
我不想谈一些应用经济学上的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想回到经济学的发轫之地探讨一下经济学的本原。让我感到苦恼的,是经济学越学越不像经济学,而是好像在学习一门特化了的学科,仅仅只是学习一个学派的理论。诚然,一个学习应用经济学的人没有必要精通基础理论。但是,在我没有把握好好回答“经济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任何贸然地谈应用经济学方面的技术细节其实都只是在秀智商的下限罢了。就像学物理的人不懂牛顿力学,学数学的人不懂欧氏几何一样,徒惹人笑罢了。在这一点上,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不妨让我们回溯一下经济学的起源,那些人尽皆知的史实我就不赘述了。但是,值得注意到的是,和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是发轫于哲学的。尽管早期技术方面的著作集中在家族、庄园、家庭财政的管理。但是现代经济学的曙光却是开始于一本讨论道德的书籍:《道德情操论》。对经济学的分析,开始于对于人的道德的讨论。即使在那本名满天下的伟大著作《国富论》里,通篇的社会经济分析也是建立在一两个牢固的关于道德的假设上的。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我不想简单重复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义。我想陈述我自己的看法。经济学其实就是社会领域的动力学。如果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那么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财富(物质生产)的性质和运动(古典经济学时期),和建立在微观个体决策和动机综合基础上得出的社会的综合动机,并试图以数学体系化的理论解释并预测这样的动机(边际学派),再到后来则是以整个社会和国家为考察对象,将经济的运动量化并分析,讨论经济和政策的关系(凯恩斯主义),以及近期的以货币为对象的运动学研究和金融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的讨论(货币主义和现代经济学)。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运动和人类财富的运动。

  说到这里,我必须分析一下我的思路。诚然,每一个人的思路都和他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密不可分。我高中学习的是理科,而高中理科教育完结的时候,接受教育者的自然科学知识基本上达到了19世纪末的水平。19世纪末是古典科学的全盛时期,古典科学的特点就是逻辑严密,形式优雅,体系完善,直观性强,线性思维和机械因果观。其杰出代表就是古典物理学。如果读者曾经对古典理论物理感兴趣,那么您或许会感觉到,我在试图把经济学解释为一门社会领域的物理学。没错,这正是我一直的感觉,注意,是感觉。在我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一种明显的感觉就是,这是社会领域的物理学。

  说到科学,就必须明确科学的定义。在我的“维多利亚式科学观”的影响下,我给科学的定义是:科学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观测的,这种方法的结论必须是可被现实证实或证伪的,这种方法必须合乎逻辑,且能够以可见和可理解的方式较好地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这个定义的要点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是可测的;
(2)结论可被证实或证伪;
(3)合乎逻辑;
(4)结论必须同时具备解释性和预测性;
(5)结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必须是可见和可理解的;
    那么,经济学究竟算不算得上一门科学呢?我们逐条比照: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人类的财富。在前者,主要研究的是动机;在后者,主要研究的是运动规律。动机是心理学中一个内涵深刻的概念。我倾向与将其理解成一个随机函数,在大样本下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只是统计上的概念。这与近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是相似的。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其代表作《基地》里提出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致力于以数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汇总整个人类的动机,最终能够测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掌握这门学科的人精通“心理力学”:用一组数学方程描述人类心理的“科学”。无独有偶,在阿西莫夫这个学习生物和化学出身的小说家那里,一种社会科学也以“力学”的形态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自称他就是因为中学时读了《基地》,深深为心理史学着迷,后来才热爱上经济学的。他的理由是“经济学是目前为止最像心理史学的一门学科”。在这里,其实隐藏着一种科学主义的思潮。而财富的运动规律,也只是可以从几个经济指标管中窥豹。经济学的对象之所以难以界定,正是因为经济学的博大庞杂。因此才提出了模型的观点。但是毕竟世界是一个整体,因此经济学就像一座海上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这能不能谈得上可测呢?合理的总结应该是有可测的部分也有不可测的部分。
(2)经济学理论的结论不一定是同种类型的。古典经济学家喜欢在哲学的思考上给出语义模糊的解释,这和现代科学的要求不甚相同,但是却符合一般科学发展的规律。先是在哲学上给予解释和猜测,后来人才会跟进利用数理模型予以进一步的研究。经济学的结论可以观察和证实或证伪,但是却缺少验证的工具。这么说,整个世界就是经济学的一座实验室。但是经济学是一门“后验”的学科。我们只能等待上帝的恩赐,每发生一次经济变革或经济事件,经济学家们就得到了一份素材。但是初始条件却是不可控的。也许有人会争辩,比如改革开放,比如红色高棉这样的大事件完全可以由人发动。但是说到底,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其在历史逻辑上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是微小的,所有人的意志汇合到一起才一起创造了这个多彩的世界。而这种似乎仅凭“凑巧”“凑”出来偶然性堆积起来引发了这样或那样的经济事件(实验),这种巧合不禁让人觉得难以解释。于是,“第一推动”这个古老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到底是人在研究经济,还是经济在指挥人研究自己?
(3)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现代经济学家,他们分析问题无一不试图建立起严谨的逻辑体系。古典经济学家利用哲学,历史(奥地利学派和历史主义学派)分析问题,更多的是规范;现代经济学家则扮演了数据分析者的技术角色,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通过各种高超的数学技巧分析经济运动的蛛丝马迹。更多的是实证,而分析过程本身也是建立在已有的工程学方法之上的。
(4)经济学的所谓“结论”,往往是伴随着严苛假设的一般性的规律总结或者一些经验法则。这也是由经济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这样的奥妙,在很早以前,就被最早的经济学家——商人们掌握和发现了。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人们被迫自发地研究和总结经济现象中一些常用的经验法则。大量的素材为后来专业化后的经济学家利用,建立起了一整套理论体系。这些总结或者经验法则,基本上都是迟滞于事实的,大量的理论和法则都是为了解释已然的世界而存在。人们不知道上帝什么时候会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因此,每当类似的经济事件发生,人们就蜂拥而上,争相用现存的理论解释该事件。当理论日趋完善后,人们就会尝试预测未来的走向,并且以此左右ZF的政策。当上帝的恩惠再次降临时,人们就会再次检验自己的理论。经济学大厦也因此越堆越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重大区别。
(5)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人类社会是否是可认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历史上曾经引起过激烈而广泛的争论。中国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用极不负责任的简单粗暴的唯物主义教育抹杀了人类天生就怀有的,一种认知自然的欲望。中等教育中用一句“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被认知的事物”就抹杀了人类的全部好奇乃至敬畏。以“世界是可知的”代替了认知世界的过程。但是这也不能怪可知论者,在19世纪古典科学的辉煌中,人类的信心空前膨胀。但是进入20世纪后,量子理论和诸如哥德尔定理等的发现给不可知论有力地打上了强心剂。人类社会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也逐渐要撞到这条线上了。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不亚于自然世界,仅有的工具让我们感到无力。我们的感官是有限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在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更是变幻莫测。这就给经济学提出了一个挑战。它的理论的效用必须是可见和可理解的。尽管现在它仍然在可知的范畴内。但是倘若不可知论是成立的(不能否认,承认不可知论比承认可知论似乎能对科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它将很快超出这个范畴。在造物主面前,人类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和无力。

  为了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还有必要分析一个思潮,即19世纪70年代开始蔓延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思潮,它自觉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并以是否运用科学方法为准绳,衡量该方法是否是优良的。有一定证据表明,在19世纪70年代末,古典主义经济学走向了终结,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边际学派开始大量地运用数学方法和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很具有吸引力和野心的改革,这种伟大的野心在于要建立一门“最科学”的社会科学。举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观点评价之:微观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边际学派一手缔造的)利用微积分学中求极值的方法,具量化了经济学一般假设中“理性人”的假定。但是这种古典数学方法也存在其局限性。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不可能完全利己,也不能完全为他。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而这已经涉及了伦理学的范畴。这使得微观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带有明显的物理学色彩以及理想主义模型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学的解释力。但是不可否认,当今的经济学,已经高度数理化,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就像“简谐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简单的理想模型,但是在振动理论中,我们却离不开它一样,尽管当代经济学广受诟病,但是却仍然没有阻止其数理化的趋势。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经济学本身特殊是因为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一定的对称性,财富的运动和物质的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古典物理学的极大成功鼓舞了后期那些具有科学方法基础的非哲学式的经济学家保持着再造一个“社会物理学”的野心加入了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学从此开始了科学化之路,无论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科学方法都有用武之地,但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又让哲学仍然保持在经济学的中心。人类不是机器,一组方程式固然精美,却很难把人类的反应完全包括于其中。对人类的研究,哲学也是大获成功的,哲学家那特有的思考视角,孩子般的天真,往往更容易洞悉人心的真相,而这一切都是无法写成方程组的(也许可以,但请原谅一个受维多利亚式科学影响的人不能想象)。因此经济学兼具二者神韵。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经济学的许多方面都不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定义的。而这一部分正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性造成的。作一个简单的类比,经济学之所以举步维艰,就像医学中的脑科学进展最缓慢一样,它们都是研究者用自己研究自己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个例子并不科学)。所以,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经济学借鉴了科学的方法,即使全身都穿上了科学的外衣,在维多利亚式科学观下,它的核心仍然是哲学。这里还有一个佐证,经济学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这点不正是哲学的特征吗?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物理指指点点的。因此,我说经济学是科学化的哲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28 17:17:55
鼓励和赞赏类似的深沉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9 21:32:13
学习了  喜欢有独立思考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9 21:50:33
我最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最近在读的有些帮助的书
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 by chalmers
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 an antrology by hausman

现在的科学已经不是纯维多利亚式的  贝叶斯式的科学我最近觉得是最好能阐述经济学的
http://crab.rutgers.edu/~goertzel/mythsofmurder.htm
这篇文章也是反对经济学的
但我觉得贝叶斯式的理解可能会好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9 21:55:13
其实现在的global warming 也是这样的
看似纯科学 但在复杂度上升好 就和经济一样分不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03:39:24
感谢大家关注
我还要再修改一下,届时把正式版的送上给大家看看~~
尤其感谢楼上这位朋友,使我受益良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