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74 6
2005-12-25
马克义
阅读了韩德强的《经济学是什么》之后,总觉得韩德强在其文中犯了几个逻辑错误。这里提出来供有兴趣的读者思考。 韩德强的第一个逻辑错误是把经济学等同于经济。 经济学是一门学问,说得更好听一点,是一门科学。经济则是人们看待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视角。这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是人们看待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视角。人类社会活动由无数的个人活动组成。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整体效应并不是无数个人活动的简单之活动。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复杂系统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体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于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任何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地点,都不可能“全面地、整体地”把握,只能从某一角度来把握。而经济,则是人们从“人们通过劳作和交换的过程生产和分配社会财富”这一角度来把握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视角。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门学问,或一门科学。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但也仅仅只是从“经济”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经济是任何正常的普通人都从事的活动,经济学则只是少数学者专门研究的学问。这两者虽然有联系,但区别却极大。一个企业家或者其他的个人,或许能够非常有效地把握市场,但他对经济学的专门知识却可能非常有限。与此相反,一个经济学家可能对经济有进学专门和深入的研究,但要这个经济学家却“做生意”,或许会要“赔老本”。 韩德强把经济和经济学混为一谈,再用自己一人对“经济”的理解来解释经济学,自然就是得出一些蛮横不讲理的结论。 韩德强的第二个逻辑错误是用自己对经济的“定义”代替人们对“经济”这一语词的共同理解。 人类历史中存在着无数的偷盗、抢劫等掠夺行为,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但是,人类也就有着无数专门指称这些行为的语词。但是,人类的历史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偷盗、抢劫的掠夺史,同时也是一部生产和交换的历史。与此相应,人们也就有着专门指称这一活动的语词,这个语词就是“经济”。 在古希腊时代,“经济”这一语词就与“偷盗、抢劫”等掠夺行为分别用于不同的获取财产的方式。在中国,“经济”虽然是一个外来语,但它本身也有着“经世济民”或“经邦济世”的含义。一般来说,汉语和西方语言中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点。在西语中,“经济”主要指称“个人行为”,而在汉语中,“经济”则常常指称“政府行为”。但是,即使有这些差异,但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西语中,“经济”这一语词指称的对象都是“人们通过生产或交换的方式生产和分配社会财富”的活动则是共同的。而这一点就将经济与其他诸如偷盗、抢劫等掠夺方式增加财富的行为区分开来了。人们不会说一个强盗是在搞“经济”,也不会说一个诈骗者是在搞“经济”就说明了这一点。 学者作学问,应该从一个语词的最一般的含义,从人们对这个语词的共同理解开始进行研究。无论如何,当人们谈论“经济”的时候,人们就将其与偷盗、抢劫等掠夺行为分开来了,而强调的是“生产和交换”。韩德强是经济学家,就应该从人们对“经济”这一语词的共同理解来研究经济,而不能将自己一人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活动的理解强加在人们对经济的共同理解之上。 韩德强的第三个逻辑错误是把人们在日常口头语言中使用的“社会”与经济学中使用的“社会”混为一谈。 “社会”这一语词较为严格的含义应该是“无数个人的集合”。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理解社会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为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社会”无异于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庞然大物”。由于社会这个无数个人的集合的力量过于强大,任何一个个人都会将其抽象化,这就如同把整个自然和社会等抽象为“上帝”一般。这样,人们把社会理解为“有着不同需要、经历、文化、价值观和理想的人,为着各自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相互冲突或合作、斗争或妥协的场所”(韩德强语)也就非常自然了。 但是,在经济学中,“社会”则非常明显地指称“无数的个人的集合”。当然,这只是科学用语中“社会”的最基本的含义。“社会”同时也可以指称“无数的组织的集合”。当然,这得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不存在原则上的“错误”。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德强的科学素养还是不高,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大量的语词使用采用的是其集合性含义,而不是抽象性含义。 至于将“社会整体化”和“拟人化”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问题,是任何科学或学问都难以避免的问题,经济学也难以例外。人们用语言说明世界,就只能用一个语词指称无数的对象。这样,就必须分类和抽象。用“社会”这一语词指称“无数的个人的集合”就是一种简化,没有这样的简化,语言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在使用语言说明世界的过程中,简化和抽象经济会出现错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这些错误,而不是完全避免这些错误。 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科学的局限性。韩德强可以否定萨缪尔森的定义,然后自己再给经济学下一个定义,但这个定义同样要犯萨缪尔森同类型的错误。 如果我们知道了语言的局限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危害。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就行了。“社会”只是“无数的个人的集合”,是人们的社会活动产生了“稀缺资源的分配”,而不是“社会”象集体主义经济中的政府那样为人们分配稀缺资源。 韩德强的第四个逻辑错误是否定“客观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并注重历史记录”。这本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要求。但韩德强对此都予以否定。韩德强的理由是什么呢?“经济学家也是人,可以理解人的行为动机,为什么却也只能靠观察统计来研究经济”(韩德强语)。这真是强盗逻辑。不仅经济学家是人,普通人也是人,普通人也可以理解人的行为动机,那人们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呢? 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客观地把握世界”。正因为如此,人类通过演化形成了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和方法来“迫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认识和研究世界,这就是科学及科学家群体的组织及其活动。 当然,由于人的有限性,科学,自然包括经济学经常被个人、集团用于“个人目的”。这实际上是很“自然的”。人类那一种事物不被个人、集团用于“个人目的”呢?为什么对经济学就非要特别企求呢?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的双方哪一方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帜呢?“冲突的利益集团双方可以分别雇用各自的经济学家搞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却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学术特别是经济学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韩德强语)。这些现象的产生应该从人的有限性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而不是靠“骂”一顿经济学或搞出另外一套不为个人、集团所利用的经济学就可以解决的。 韩德强的第五个逻辑错误是把经济与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混为一谈。 萨缪尔森承认,“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团,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和威胁等”。在人类历史上,人类财富的分配并不只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抢劫等掠夺方式实现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经济学并不研究除开通过“交换”分配社会财富的活动。研究那些非“交换”根本社会财富的活动的学问是政治学。 人类社会财富的最终来源是人们的社会生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人类社会财富的分配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现代分社会分工更为分化的条件下。人们用“经济”指称“生产和交换”,用“政治”指称另外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当然,“政治”并不仅仅只是指称财富分配),这本来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韩德强为什么连这些基本常识都忘记了,非要用“经济”一语词既指称“生产和交换”,又来指称非“交换”的社会分配呢? 韩德强的第六个逻辑错误是用“两分化”的人性论解释财富分配不公。 什么是“两分化”的人性论呢?就是“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韩德强说: “按照前一种说法(即“价格机制是社会分配机制”--笔者注),贫富悬殊是社会分配不公,应该怪“社会”;按照后一种说法(即“价格其实是交易双方力量、智慧、耐心、勇气较量的妥协点”--笔者注),贫富悬殊是富者在与贫者的斗争中获胜的结果,是赢家通吃的结果,应该怪富人之贪婪、狡诈和狠毒,应该怪使厚黑之人得以实现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前一种说法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因为社会是没法怪的。社会是天,是上帝,社会分配不公就如同天或上帝分配不公一样。贫者只能仰天长叹: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在这种说法下,一部分人就可以借社会的名义掠夺另一部分人,因为富人的所得是社会分配的,并不是富人巧取豪夺得来的。在这种说法下,穷人要么是听天由命,要么是铤而走险。穷人的顺从常常使富人得以更加专横自为,骄奢淫逸,其结果常常逼得穷人铤而走险,双方同归于尽,造成历史周期性地中断。后一种说法不但可以增强穷人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斗争性,而且可以对为富不仁者形成道义上的谴责,从而缓和贫富分化,减少刀兵相见、尸骨遍野、文明中断甚至人类灭绝的危险。” 财富分配不公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或许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学或经济学家也不能提出一个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是,在如何解释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从演化的角度来说明这个历史问题,而不是用“穷人性善,富人性恶”这种“两分化”的人性论来解释这个历史问题。 如果说“穷人性善,富人性恶”,那由“穷人”起来打倒“富人”就行了。但是,“穷人”把“富人”打倒之后,“穷人”又变成了“性恶”之人。这说明,用“两分化”的人性论解释历史只会得出无数荒唐的结论。 人类历史和社会中,充满了“不幸”和“罪恶”。“贫穷”是一种“不幸”,而“压迫”则是一种罪恶。“不幸”是社会演化的结果,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避免“不幸”,任何一个社会也只能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求助制度来减少不幸和帮助不幸者。“压迫”是人对人的强制,是通过人类的自我努力可以消除,至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除的罪恶。任何一个社会要正常地运转,只能首先消除压迫。按照韩德强的逻辑,人们首先要消除“贫穷”,最后的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罪恶。为此,“穷人”的第一件事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和社会的团结消除“富人”对“穷人”的压迫。 经济学只是一门科学,严格地说,经济学只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所谓机械论科学,就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部机器来看待,去研究的科学。由此可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毕竟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不是一部机器。 机械论科学既不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更不可能得到事物的“规律”。试想,一部机器有什么“本质”,有什么“规律”呢?无论如何,人们对一部机器的研究的结果只能得到这部机器运转的“机理”。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的结果也只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机理”。 社会财富的分配涉及到的是“原则”。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根本不可能为人们提供社会财富分配的“原则”。这本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只是,中国的学者们,首先把经济学当作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发现这个灵凡妙药不“灵”不“妙”之时,又把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一起归结到经济学头上,恨不得把其彻底抛弃。 经济学只能告诉人们社会财富增加的“机理”,却不能告诉人们社会财富分配的“原则”。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也就既不会“崇拜”经济学,也不会“抛弃”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26 09:37:00
左派、新左派的基本论调是:除了马克思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如果这点成立,那么自己也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 05:57:00
楼上难道不知道韩德强专门是以批判马克思起家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 06:33:00

新左派好多人不是整天说马克思不行了只有他那套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4 09:22:00
韩德强同学已经承认自己是资本家走狗了。现在他的新左资格恐怕得重新认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10:32:00

不过韩德强的观点可是和资本家的观点格格不入哦。

韩德强是坚决反对动态的竞争方式。

他认为只有在科学理性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才能真正的实现静态的帕累托最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