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信念)第一章偏好的差异性(2)
李俊
经济学无法解释为何有人喜欢吃狗肉,为何有人不喜欢吃,却可以解释这两类人的行为是不同。曾经有一份狗肉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好好珍惜。要是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喜欢吃狗肉的人就会说,一定出个价把它买下来;不喜欢吃狗肉的人就会说,我一样不会珍惜的。同时,喜欢吃狗的人一定会说,如果加上一些期限,希望是一辈子,并且价格便宜一点。
假定这个世界只有两种食物,一是狗肉,二是猪肉。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欢狗肉,那么猪肉价格将会被抬得很高,同时猪肉也被浪费掉。善于养猪的人,他喜欢吃狗肉;善于养狗的人,他喜欢吃猪肉。那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必须通过交换。如果养猪的家庭,他孩子喜欢吃狗肉,但是他教训孩子,说自己家只是养猪,还想吃什么猪肉,然后就强迫自己孩子吃猪肉。这种情况下,他孩子得到满足效用是很低的。如果作为家长,能够考虑孩子的效用问题,就应该主动去交换狗肉回来。
有的家庭子女比较多,父母给孩子分配水果。这些水果之中,有苹果也有雪梨,只能拿一个。拿了苹果,就不能拿雪梨。有的家长征求孩子的意见,喜欢雪梨就尽量给他雪梨,喜欢苹果就尽量给他苹果。可是也有的家长觉得不可以宠着孩子,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所以要求服从家长指令。也就说,叫你吃雪梨,就必须吃,不可以抗旨。孩子私下之间的交换,被发现之后,也进行严厉惩罚。
当然,也有一些开明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假定有四个孩子,需要分配的水果是两个苹果、两个雪梨。如果有两个孩子喜欢雪梨,另外两个喜欢苹果,问题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要是这些孩子都喜欢雪梨或者苹果的话,或许就有一些麻烦。这个就是涉及资源分配问题,这个可以通过家长制决定,可以市场行为,可以抽签方式等。关于资源分配问题,本书另外一个章节重点讨论,在这里不深入讨论了。
人类偏好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点应该没有争论。人家有什么偏好,我们通常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也是很有限的。一个人可以告诉我们,他喜欢吃辣,也可以形容喜欢吃辣的程度。然而他喜欢到什么样程度,吃辣导致精神上的体验,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很多时候,即使自己身边很熟悉的朋友,知道他的偏好也是非常有限。同时,一个人偏好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理所当然认为他的偏好是怎样,从而认为他必须这样做。有时,人就是很奇怪的,连自己有什么偏好,也未必搞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