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被无数的研究者两千年来注释点评,以至于人们将它视作无所不容的万能宝库。可是,却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些什么?它的核心在哪里?要弄清这点,必须回顾《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弄清楚人类的几千年兵法史,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脉络。
早期的“群殴”战争
早期的战争,是氏族部落之间的拼杀,武器极其简单,甚至武器还和生产工具合而为一,遇上打仗厮杀,整个部落全线出击,一场混战,剩者为王,除了用图腾鼓舞士气之外,谈不上什么兵法。就像企业史上的家庭手工作坊时代,谈不上管理学。
后来人多了,武器先进了,战争复杂了。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打了著名的涿鹿之战,黄帝率领的盟军大胜,华夏文明奠定根基。那时还没有成文的兵法,连语言文字还在萌芽期。后世流传的号称黄帝写的《阴符经》,无疑是“伪作”。除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等个别句子外,基本是对宇宙、自然的玄谈。如果那时有一些战争经验的口头总结,充其量也就像法约尔、泰罗这些人出现之前,工商业者的朴素经验总结。
不过,至少在传说中,兵法和管理的细胞,当时就已经开始发育了。用商业的术语来说,开始出现松散的股份合作制(部族联盟)、出现部门功能分工配合(用指南车统一指挥,排兵布阵)、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发明鼓传递情报命令)、宣传企业文化培养“加西亚”(假称王母派玄女赐兵符给他、上泰山封禅)。
到了奴隶社会,战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就是方阵和编队的出现。这与企业史上的泰罗制出现、福特的汽车流水线诞生,具有同等意义。只有在方阵和编队出现以后,兵法上最重要的概念——集中兵力才有了可能性。没有经过集中和编制的兵力,充其量只是群殴。即使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仍然是双方集中全部的兵力,然后全线出击,乱杀一气。据传姜子牙(姜太公)所著的《六韬》,也是“伪书”,姜子牙对周的贡献,更多的是政治谋略,而不是军事战略上的突破。
集中兵力——兵法史上第一个伟大创造
中国人运用集中兵力思想,早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城濮之战,晋军先引诱楚国的左军深入,然后集中晋国的上军和部分中军,歼灭楚国的左军(楚军最弱的一支部队)。
在西方,第一个运用集中兵力思想的,是古希腊名将埃帕米农达。公元前371年,他使用密集楔形阵的新战术,打败了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斯巴达军队。恩格斯称赞他“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解决一切决战的伟大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是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在兵法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创造——集中兵力思想出现之后,第二个伟大创造——攻击敌人弱点紧随着来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空虚无备的意大利北部,集两者之大成,遂成一代名将。时下流行的所谓绕开血流成河的红海,开辟蓝海的“蓝海战略”,也是“避实击虚”战略的企业版本。
集中兵力、攻敌弱点的战略如此有效,一旦出现就飞速发展。预备队(中国兵书中称为“握奇”)出现了,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卢斯会战中,使用了预备队,决定性地击败了庞培;更复杂的阵法(如握奇阵、八阵图)也出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战役,更是把集中兵力、攻其虚弱的战法用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围魏救赵之战,还有一个新的元素——攻打敌人的重心。孙膑直接进攻魏国的首都这一战略重心,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敌人“所必救”,抓住了战争的咽喉。至此,贯穿后来人类战争的主脉络,“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的虚弱重心”,就浮现出来了。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孙子兵法》出现了,有幸前无古人,可惜后无来者。
孙子十三篇兵法,其核心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倍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种近乎“惟数量论”的论断,说明对孙武集中优势兵力的坚信;必须进攻敌人的重心,“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尽管要进攻敌人的重心、要害,但又必须设法使这个重心虚弱,至少是相对虚弱(相对于自己集中兵力所产生的优势而言),“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死水微澜的战国后兵法
令人遗憾的是,从战国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科技水平一样,一直没能产生重大突破。最后一部有影响的传统兵书,是蔡鄂从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中辑录出来的《曾胡治兵语录》,无非是对前人两千年兵法的归纳总结。
在《曾胡治兵语录》中,带有浓厚的宋明理学的治兵之术占有绝大部分,看来,士气问题是当时军队面临的严重问题,相信“政治因素”、“人的因素”重于一切的思想,也有充分体现。其中很多属于管理学范围,如“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诸如此类。
在战略思想方面,《曾胡治兵语录》对集中兵力的认识,体现在“临阵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深得集中与分散的真义。而对于战争的速度问题,则不像孙子兵法极力强调兵贵神速,而是强调“稳扎猛打”,因为当时的清军,根本不具备“兵贵神速”的条件,哪怕真的快速挺进,那只是失败的捷径。曾国藩就靠着坚持“稳扎猛打,合力分枝”八个字,打败了太平军。
在西方,恺撒之后直到中世纪末期,社会和科技死水微澜,兵法也基本没有突破。中世纪之末,战争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军事天才们的思想,也爆炸式地产生了。集拿破仑战略思想之大成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提出史里芬计划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提出海权思想的马汉、“装甲兵之父”英国少将富勒、《制空权》作者杜黑以及直到1996年写出《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的哈伦?厄尔曼,都是在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上,创造性地发展兵法。然而,究其精神脉络,仍然不脱离“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这条主线,因此,也就不再多说。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西方现代兵法,在理论本质上,并未超出《孙子兵法》的范畴。问题在于,实践《孙子兵法》的战略所需要的条件,只有在近几十年才慢慢具备。所以说,孙武并没有取得显赫的历史战绩并不奇怪,这丝毫无损于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超前的战略思想家。那些杀人无数、横刀立马、驰骋塞北江南的名将、猛将、勇将,其中又有几个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如此启迪?
孙武的致命难题
《孙子兵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太完美、太超前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所以他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显赫战绩。究其原因,其实是《孙子兵法》的战略需要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战史上,从未具备过。同理,假如将《孙子兵法》用在企业中,仍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困扰,稍有不慎,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其所累。《孙子兵法》所面临的条件难题,在它与《战争论》的区别中可见一斑。
致命信息
《孙子兵法》把情报、信息的完备和真实,视作指挥者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武强调战前必须“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每家公司都希望能掌握竞争对手、消费者、市场的每一个情报和细节,可事实上,我们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知道得又是何其之少,而它们的变化又何其快。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和信息,是很悲观的。他认为,“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个情报支持、证实或补充另一个情报,最后,他不得不匆忙作出决定,但是不久又发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所有这些情报都是虚假的、夸大的和错误的。”随便问一个企业的CEO就知道,“知己”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知彼”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信息化。美国五角大楼总部可以对每个士兵的战场环境,通过卫星和士兵身上的装备进行实时观察,并进行指挥。麦当劳有一项计划,准备在几年内,在全球每一家麦当劳店都装上摄像系统,美国总部将可以实时监控、管理每一家麦当劳商店的运营。
致命速度
除了信息,还有速度。孙武认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它对那种举全国之力而战,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极其反对,认为那样会“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然而,人在战场,身不由己。尽管拿破仑、希特勒也都认同速度的重要性,甚至以“闪电战”而著称,还是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在俄罗斯的漫长消耗战,最终如孙武所预言的弹尽粮绝而失败。
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但是,只要战线稍长,对方一旦赢得时间有了喘息之机,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会集中资源和兵力,维护被攻击的重心或者原来的虚弱环节,重心更重,弱点变强,双方就会陷入消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正是如此,二战在最初的闪电战、偷袭战之后,也重蹈覆辙。孙子所讲的“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的理想情况,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难出现的。
虚虚实实
在另一部古代经典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李世民对李靖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于《虚实篇》,举世公认。以实击虚,是孙武的核心理念。“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要想以实击虚,就必须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办法,是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使敌人无法知道该在哪里“集中”,而把敌人的意图和形势判断清楚,用自己的“集中”进攻敌人的“分散”,实现以实击虚。“(敌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孙武强调“以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推崇“以实击实”。克劳塞维茨强调歼灭敌人的“重心”。“第一个主要原则是把敌人的力量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个重心,如果可能,归结为一个重心;同时,把这些重心的打击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次主要行动,如果可能归结一次主要行动;最后,把所有的次要行动尽可能保持在从属的地位上,总之,第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集中地行动。”要攻打重心,就要集中兵力,“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以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而且,他还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情结,“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当年IBM的小沃森倾其所有豪赌360机型,就是一次典型的克劳塞维茨式决战。
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歼灭重心的愿景,成了一战噩梦般的阵地战和消耗战。然而,一战后,飞机、坦克、航母、潜艇、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时间、空间距离——阻碍集中兵力的最大困难消失了,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又使得判断敌人重心更加准确(尤其是对于美军而言)。因为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而言的绝对优势,使得运用诈术、分散对方兵力形成相对优势这套手段,已经不太重要。换句话说,使自己变得强大,比令对方相对削弱更为重要,其实,这种着眼于比战争更高层次的“大战略”,正是《孙子兵法》的本义之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
在几千年的兵法演进史中,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兵法,都暗合了一条法则——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最近流行《蓝海战略》,所谓蓝海,不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虚弱重心”吗?单就这点而言,《蓝海战略》并无新意,而《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它提醒企业不要忘记,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为了壮大自己,对得起股东,让员工和社会满意。
太多的公司将眼光对准竞争者,忘了自己本来应该做什么。企业的目的,是成就自己。至于消灭对手,那只是成就自己的副产品。企业因为自己成功就消灭了对手,而绝不是因为消灭了对手才能成功。其实,这是《孙子兵法》在大战略上的精髓,只是在战国之后,被历代只知穷兵黩武的武将抛到脑后、被寻章摘句的腐儒注释得不知所云,以至于后人无从认识《孙子兵法》的真谛,把“道”忘得一干二净,只抱着“术”坐井观天。企业界也是如此,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以消灭对手为目标、南辕北辙的无底洞中。人们之所以遗忘《孙子兵法》的真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人遗忘了孙武的“大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春秋时期的战争,而不是战国以后的战争,才最符合商业竞争的常态;也只有春秋时期的兵法和大战略,才最值得企业经营者借鉴。春秋时期,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霸主,并不追求后来所谓的“统一天下”,而只是为了“称霸”,即所谓的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抑兼并。大家表面上仍然服从周朝天子的权威,齐桓公、晋文公是要维护以周朝天子为旗帜、以齐、晋为主导的秩序,所以,他们讲究的是“富国强兵”,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其他国家,而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服从自己的秩序。所以,孙武才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付出战争的惨痛代价,又能享受战争胜利的成果,这才是大战略、大境界。
春秋之后,《孙子兵法》尽管被捧到高高的神坛上顶礼膜拜,其“富国强兵”,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却渐渐为人所淡忘,后人只对他那些制胜沙场的“术”有兴趣了。
我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可以提炼成以下几句话--系统思维,悟道知胜。仁心为本,佐以权谋。水形兵势,将为核心。下面我对这3点进行分析。
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如何进行考察呢?“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个基本要素: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
要以决定战争胜负约五个基本要素为五事,配以由五事引出来的七个方面情况七计为纬,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作出估量,从中探索出战争胜负的情势。此外“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君主有没有道,将军有没有能力,能否取得天时地利,法律能不能顺利推行,有没有精兵强将,员工能否配合熟练,赏罚是否分明,在没有作战之前,已经可以得知胜败。“道、天、地、将、法”,“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合、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孙子从宏观大局对胜负进行事项判断,战争没有开始孙子已经告诉各位,我已经可以知道您的胜败如何了。
这是宏观大局,那怎么操空大局让情势偏向我们这边呢。“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本来能打却伪装成不能打;本来要用兵却伪装成不用兵;本来要从近处攻击,却佯成向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袭击,却佯成向近处进攻。如果敌人贪利,那就用利去引诱他:如果敌营混乱,那就要乘机攻破他;如果敌人力量充实,那就要加倍防范他;敌人强大,那就避开他;敌将易怒,那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敌卑视我,那就使敌人更加骄横,然後寻机打击他;如果敌人休整得充分,那就要设法使敌人疲惫;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和睦,那就要设法离间他。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接下来岭南大讲堂还将推出道德经和现代管理的讲座,听储教授继续给你详解管理的大“道”)孙子的“道”有四种含义。首先,孙子自己给“道”下了这样的含义“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可见孙子的“道”不同于老子的“道”不是万物之始,是为君为将之道,君臣一心,百姓同德,可以同存亦可共死。后面他又说“上下同欲”,有共同的欲望和追求。这个道是对内的。其次,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这个道是针对对手的,仁心为本。再者,军事胜败在微妙之间,有时候如此让人不可琢磨,拿破仑的滑铁卢,如果没有当时的天气的原因调动军马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也囊括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变化莫测。最后,孙子说“兵者诡道”,讲计谋权术。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孙子兵法经常出现的: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其中“权”,主要是指权变,权原意是秤砣,衡量轻重用度,权谋就是指衡量谋略用度。但是仿佛看孙子兵法。兵法是最残酷、最权谋、最多边莫测的艺术,军事战争赤裸的把人的心灵直接表现出来,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么这本描绘吃人历史的最残酷艺术的书是不是充斥着血腥味呢。其实不然,孙子兵法虽然强调权谋机变,越多次阅读孙子兵法,越加深刻感受到“道仁贯穿权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打败敌人,要兵不血刃,才是上善之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常说百战百胜,算是常胜将军,但是孙子认为不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厉害的。韩信一生犯下的一个大错误,就是为了获得战功,对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的齐国用兵,齐国本来已经不战而屈了,结果还来个齐国歼灭战,百姓流离失所,后代对韩信这个事情也是多加批判,所以看来孙子要比韩信的境界要高上一截。“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上策是及早察明敌之政治和作战动向,从战术上战胜敌人,即在战术上胜敌一筹,用计谋使敌人屈服,使用我方少量的损失或者不损失而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同盟,使敌人处於孤立无援的困境。
孙膑是孙子的后裔,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和庞涓都是师从鬼谷子,庞涓这个人心术不正,读书不用功,半生不熟就跑到外面去打工了。魏国当时兵强马壮,算是一个大企业,于是庞涓跑到魏王那里,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面试通过魏王给了他一个兵马大元帅,就是相当于现在的CEO。但是庞涓心里有个疙沓,孙膑可是比我厉害,我要把他给干掉,另外一个原因,孙膑手里还有他祖上留下来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孙子兵法,庞涓想把这个弄到手,于是写信给孙膑,把孙膑骗到魏国去。去了魏国不久,庞涓就设计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出来,这个叫“膑”刑,孙膑原来不叫膑,因为这个原因就成为“膑”,相当我们叫一个人孙瘸子,但是孙膑的成就可是非凡,他看破了庞涓,从此装疯卖傻假痴不癫,后来齐国的一个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也就借机逃离到了齐国。也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增兵减灶”。最后把庞涓消灭了,大家看一本《孙子兵法》令到同窗反目,今天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孙子兵法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孙膑在《孙膑兵法》里面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也就是说,“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这里的道显然包括更加广阔。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孙子说的“修道保法”,杜牧注得极好:“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戚继光是孙武的同乡都是山东人,山东出了3位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诸葛亮、戚继光。戚继光也对孙子兵法进行点评,“孰谓孙子尽用权谋,”戚继光对孙子兵法的解读也是道仁贯穿谋术。
可见经商从政政治军事治学,都应该把“道”放在首位,不如此不足以成为行业的翘楚。人生的境界在于“闻道行道尽道”。
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知道用兵的人,是百姓的主宰,决定国家安危的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如果将军辅助国家周密细致,那么国家必定强盛,如果将军辅佐得不够妥当那么国家就会削弱。那么怎么才算辅佐妥当呢,“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飞黄腾达不是为了名利,功成身退却不推脱责任,报护民众,有利于君主统治。具体概括起来,孙子给出5个字“智、信、仁、勇、严”。
智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智识,诸葛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察人事,四海之内,如同世家。”这是智的一个方面,智的广博。孙子还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并非最高明的,对于机遇和未来一定要有超越常人的敏感。情报之智,此外对情报的分析掌控,“兵者诡道也”,你必须从错综复杂的情报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示形于敌”,作出假动作欺瞒敌人,声东击西、假痴不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韩信一边大张旗鼓的修理栈道作出一副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另外派人从陈仓小道,直接出蜀中,很快拿下了项羽的三秦地区。“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孙子所谓的“智”并非空泛的理论,比如这句对方情报的判断,就是显示对细节的实战观察的经验积累。
第二是谋略方面,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谋圣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手下有范增,但是项羽不懂用。这是用人的谋略。领军的谋略,“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道天地将法,法是经之五事的第五,法令能不能得到实行非常重要,但是这里有一句话非常值得琢磨“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作“指挥”解)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一定的时期打破常规,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效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临机应变的谋略,诸葛亮说“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第三个方面神裁,就是用度的艺术。孙子有“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麽情况下可以打,什麽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军队配合得当,上下一心,就能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对方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会用人,或部队有实力但是将领乱调度,我方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但是如何才可能达到五胜的标准,那么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刘备领大军去打东吴要报东吴杀关羽之仇,东吴当时没有什么大将,于是阚泽推荐了陆逊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战的书生作为大都督出战。陆逊一上任就高挂免战牌,就是不出战,刘备也拿他没有办法,于是让一些老弱病残去引诱陆逊出战,陆逊的将领都着急了,你看看刘备这些破兵,我们都不出战会给别人笑话的,陆逊还是不战。最后刘备迁营到一个树林地区,陆逊果断出击,“火烧连营五百里”,从此蜀国走向没落。战与不战,陆逊把握的恰到好处。战国时代赵国将军李牧,守城3年不战,后面引诱匈奴深入,果断出击,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10年之内不干进犯赵国边境。李牧也是一个神裁(神圣裁度)的将领。“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是高超的领军艺术,兵无常势,没有规定的规则,完全依靠将领的度的把控,领导艺术中,这也是最难把握的。《中庸》说“过犹不及,不及尤过。”做少了做多了都不好。
智还体现在理性高情商。“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带兵打仗的人必须冷静,公正严明。“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将军不能因为动怒就去打仗。刘备因为关羽给东吴杀了,就去打东吴,所以是“怒而兴师”,诸葛亮劝阻没有用,但是刘备白帝城死了之后,诸葛亮就马上和东吴结交同盟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为什么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你喜怒哀乐不要紧,可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重生,“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是越多越好,但是最怕你不冷静,冲动,“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将军冲动之下攻城,全军死了三分之一,还没有把城打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孙子兵法里面多次强调将军的理性。孙子兵法,也对一些迷信进行批驳,“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在古代,十分讲究鬼神之说,出兵的时候旌旗断了,这个是不祥的预兆。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取得咸阳,谁就入主天下,但是刘邦真的先攻入咸阳,却不敢久留,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从咸阳撤兵屯兵灞上,等候项羽,本来项羽也不想杀刘邦。范增就告诉项羽,刘邦这个人野心太大了,最重要的他告诉项羽,他夜观天相,发现刘邦驻军的灞上有五彩云彩,说刘邦是将来和项羽争天下的人,要赶快下手,项羽马上就相信了,才有了鸿门宴的故事。可见,天相鬼神之类的说法在古代多么深入人心,但是孙子就破除这种看法。“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勇猛的没有头脑的人可以用激将法把他杀死,怕死的人可以威逼利诱虏获他,脾气暴躁的人可以激怒他让他更加暴躁,重视名节的人可以用流言蜚语侮辱他,喜爱你的民众,那我就让你有更多的负担,刘备火烧新野之后败退,新野城的百姓生死相随,场面是感人,但是这些跟随的百姓都没有逃脱被曹操追杀的命运。这“五危”都是对情商的描绘。苏东坡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可以作为对将的情商的要求的注解。
将的信主要讲赏罚分明,我们前面提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这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对原有法令进行修改,推行“无法之赏”,没有法令规定的赏赐,但是平时不能这么做。“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你制定一套规则并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老百姓就服从,反之,老百姓就不服。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军也是这样,不能老是变动,朝令夕改。吴起也是兵法的大家,我们经常说“孙吴”,孙就是孙武,吴就是吴起,可见,吴起是和孙子齐名的一个军事家。吴起带兵打仗,有个士兵背上长疮,吴起用嘴帮他吸出毒血,这个士兵的母亲看到就哭啦,别人就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儿子的命不长久啦,以前我丈夫也是背上长疮吴起给他吸出毒血,我丈夫因此为他卖命,就战死沙场了,我儿子也快了。吴起说“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论语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贡问孔子,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子曰“去兵”,子贡继续追问,再去掉一个呢?子曰“去食”,“民无信不立”,即使没有国防没有食物还是需要一个“信”。诸葛亮对信将的定义,“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赏的时候不拖延,刑罚的时候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这就是信将。
“视卒如婴儿,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很厚待士兵但是却没有办法驱使,就好像我们的家里小皇帝一样,没有用啊。“仁”不是光菩萨心肠,老好人,而是要有法令执行。“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要文武教化双管齐下才能管好。诸葛亮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 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
狭路相逢勇者胜,“齐勇如一,政之道也;”所以,要把士兵的勇气鼓动激励出来,这个才是带兵之道。“勇怯,势也;”军队有没有勇气这个和大势有关系,所以许多时候士兵有没有勇气,和大将有关系。诸葛亮把这种勇猛的人称为猛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吴起打仗前出发说这样的豪言壮语“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我出战只能马革裹尸回来,不能苟且偷生。所以吴起是勇将。西方最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样说,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这也孙子把“勇”放在第四位的原因吧。
“严”,孙子本来是齐国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后来伍子胥介绍他到了吴国,吴王就问他你兵法这么好那训练一下我的王宫里面的妃子看看。孙子在为吴王操练女兵时,三令五申,吴王的两个宠妃却带头哄笑,孙子下令斩杀两个宠妃,众女兵肃然,没过多久就把女兵训练好了,这是以“严”治军。杜牧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智信仁勇严”,曹操称此为“五德”,注曰:“将宜五德备也。”为将之材要五德兼备,不可偏废。杜牧对这五个品质的概括,“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一个兵法评论家贾林说:“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患;持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 贼、愚、懦、暴、残五项,正. 好是智、信、仁、勇、严的反面,如果偏重某一方面就会演变成为另外的情况。“五德兼备,各适其用,则可为将帅。”
纵观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积淀了多少深奥与感叹,权谋、智斗、妙算、奇迹一一如珍珠耀眼而不计其数,即便在现代,看看解放战中的三大战役,也是惊艳不绝!----中国的管理学思想一直领先于世界,看看美日的军校均把古老的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就足以知道中国的管理思想有多深刻和伟大。然而,管理学用在商战上,中国企业家有几人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是因为肤浅,还是胸无大志?因为浮躁,还是鼠目寸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MBA办得红红火火,可是其实效怎样?〉看看社会对MBA学员的工资一跌再跌就知道结果怎样,于是又出现了EMBA!,,,我们多少是搞形式,多少是作秀??请问,作为资深的职业管理人,有几人曾平静下了认真研读过中国的历史和管理巨著,孙子兵法在国外视为珍宝,在国内又有几人深谙其妙??,,,太多遗憾,太多悔恨,
|
孙子兵法 |
| 孙武 |
|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