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yiweiluoye
我只能遗憾地说:你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科学,神马不是科学,不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也根本没有读懂我的文章。
我谈的生物学与经济学关系,强调的是生物学与经济学立身的基础假设间有一条砸不断的逻辑链条。这个链条就是:人作为生物体的趋利避害性—人的自利性占主导地位的假设。道金斯认为:基因是操纵一切进化的核心,而生物体只是受其控制下,为其存在而服务的机器而已。基因是一种冷酷的存在,因为它们并不真正关心生物体幸福与否,成功地复制基因自身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个体、种群甚至物种都会死去,只有基因是进化中唯一永恒存在的实体。听起来很残酷哦。
身为人类,有一些优越感是难免的。其实人性和兽性的差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的刘国光先生的趋利避害性与草履虫的趋利避害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一向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不在于长短,不在于制造了多少唬人的概念,而是看概念是否简洁地描述或者逼近了事实,逻辑链条是否清晰。马克思和许多哲学家爱谈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正如达尔文受到时代的限制,马克思不可能知道精神的本质。
现在的“哲学家”如果还不了解脑科学、生物学的巨大进展,就只能作科学的门外汉了。请向物理学家询问世界的本原,特别特别要小心“哲学家”!文科生应该读点科普。
我谈的力学与经济学关系,强调的是力学与经济学作为科学,拥有同样的方法论。经济学模型那么精致为何不接受风洞吹风试验或者结构性撞击试验?请你读读实验经济学家的成果。大规模的社会实验难度高,成本巨大,哪有力学实验那么容易?不过历史已经留下了不少范例,甚至付出了血泪的代价。
感谢你辛苦回贴,但是非常遗憾地感到逻辑混乱,完全没有清晰地指出生物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之间的逻辑链条,很象“宣传家”式文章。其实根本用不着长篇大论,只需用事实证明了工人农民的人性中利他性占主导,虽然资源的稀缺性永远存在(这要从自然科学谈,说来就话长了),那我很乐意承认社会可能会接近美丽的共产主义。可惜,乌托邦经济学的逻辑基石只是浮云,这一点几岁的小朋友都能对事实有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