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伟大的时代。可以说,我们能够借助于市场四两拨千斤,我们也可以利用营销所向披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顾客是我们的上帝,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那究竟我们需要关注顾客什么?顾客的哪些方面又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顾客是什么?
顾客是上帝,是被我们宠坏了的上帝。抱怨也就有了,销售员抱怨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铺货已经够多了,我们的产品品类已经超出了我们最佳的能力,在多样化的进程中也算是行业标兵了,可怎么就吊不起顾客的胃口呢?销售经理也是南征北战,最终收获的不是沉甸甸的收成,而是顾客在终端店面的不买账甚至是抱怨。快消品行业的营销确实能够让新业代快速成长,但是如果不过多地关注快消品的顾客需求心理,就无异于接受刀起头落的厄运。那么被我们宠坏了的上帝究竟是什么?他们有需要什么?
首先,他们是人,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更是复杂人。因此,我们看到了多数的厂家在终端卖场大做促销战,试图刺激顾客内心深处的柔弱神经,但是前砸进去了,效果却不尽人意的故事不在少数。主要原因不在于投入不够,而在于行动前的方法缺少策略,没有深入地分析顾客的内心,因为糖衣炮弹不是最好的市场利器。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在营销中也更加需要我们深入关注顾客的内心,不是你能运用多少资源去进行促销战术,而在于你的促销谋略是否足以让顾客丢掉之前的心理防备,那么他的促销防备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他的心里货架。心里货架是消费者在购买行动发生之前的购买策略,而你如果不进行深入分析,你的销售策略必定成为败笔。这样看来,我们除了关注卖场的竞品之外,还要留出足够的智慧去攻击顾客的心理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心里货架的构成。
所谓的心理货架就是顾客在出门前所作的安排,这种安排更多的受到内在的经验、性格等也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的影响。因此,我们无论市场做到多大,无论促销战术多么的成功或失败,永远不要忽视顾客的内心,因为他是相当强大的。顾客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货架来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比如,老外一般会利用购物清单去超市购物,使得他们购买的心理货架更加的外显,而我们国内顾客很少有这样的习惯,就使得内在的心理货架很少外显,也无形中增加了我们进行终端销售的难度,因此,在终端卖场布局精通三十六计的促销员是上策,只有这样,你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够进入顾客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