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现行票据市场制度约束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票据制度运行的现实利润分析
1.我国现行票据制度运行收益分析。我国现行票据制度体系形成的两大初始动机主要是防止信用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当前状况下,现有票据制度的运行收益正明显减小。
第一,真实性票据制度防止信用膨胀的基础越来越薄弱。一是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已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减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投资行为更趋理性。二是我国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逐渐增强,这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融资冲动。三是一系列的银行体制改革使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得到增强。四是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波动调控手段越来越丰富和成熟。以上变化说明,《票据法》立法时信用无序扩张的基础已不复存在。银行体系的信贷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自1994年开始银行体系就从贷差转变成了存差,1999年开始存差逐渐扩大,到2005年末存差已达9.25万亿元,占存款总额的32.2%(见图1)。
第二,真实性票据制度在防止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是低效的。中国股市的涨跌与票据融资规模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表明真实票据制度并未起到防火墙作用。2000年初至2001年上半年,沪市综合指数从1360点一直攀升到2245点。相应的,票据市场的承兑余额从1999年底的1873亿元增加到2000年底的3676亿元,贴现余额从552亿元增加到1535亿元。这种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票据市场资金可能通过某种渠道流入了股市。我国股市新一轮升势再次印证了票据市场资金与股市涨跌的高度相关性。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A股市场开始回暖,一季度成交额11194.42亿元,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本外币票据融资余额19407.65亿元,比年初增加3088.49亿元,票据融资新增规模占到新增贷款1.26万亿元的24.5%。以上分析表明,对票据的真实性审查,在防范银行资金流入高风险领域是低效的。
2.我国现行票据制度运行成本分析。第一,制约了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存在规模不经济。美国1994年票据市场交易额6250亿美元,联邦基金和回购协议交易额1510亿美元,票据市场交易额远高于联邦基金市场和回购市场。而2005年我国票据市场累计交易量(包括贴现、再贴现和转贴现)6.75万亿元,票据市场交易量虽然高于同业拆借市场,但远低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见表1)。票据市场规模偏少使得每一基准单位分摊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存在规模不经济。
第二、增加了票据市场的运行成本。这些成本包括:(1)行政成本。指设立专门监管部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票据真实性进行审查所包括的成本。这种成本随着市场规模和违规收益的扩大而扩大。2005年,我国票据累计承兑额和交易额分别达到4.45万亿元和6.75万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11.42倍和29.81倍。与此同时,票据违规也出现金额逐渐扩大、频率逐渐增多的趋势,导致监管成本大幅上升。(2)发行成本。指出票人为了遵循票据管理制度而在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各个环节中耗费的资源。据调查,某地一家银行办理一笔2000万元的票据贴现业务,经过签发、承兑到贴现的层层审查,先后复印的增值税发票就达到360多张,连同其他证明材料,总计达到500多页的厚度。
监管过严还增加了其他附属成本:(1)市场和信用秩序的损失成本。一些急需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银行贷款,不得不使用各种违规性质的手段达到融资目的,从而破坏了市场秩序和信用——而这正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石。(2)时间成本。商业银行对票据承兑和贴现各个环节严格的真实性审查限制了票据的流动性,与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点不相适应。
第三,票据市场未充分发展的机会成本。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融资性票据都占有主导地位并在解决企业融资难、促进信用建设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用支持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工具的出现,美国票据市场迅速发展,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到了全世界的近70%;以美元为面值的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全世界的比重约为86%,并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图2显示,1985~1994年的10年间,美国商业汇票从299万亿美元增加到595万亿美元,而银行承兑汇票则呈萎缩态势。上述实证证明,商业票据的发展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便利性和对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个角度看,我国限制融资性票据发展是以牺牲发展融资性票据多种功能为代价的。
(二)融资性票据制度潜在净利润分析
融资性票据制度的潜在收益广泛存在于票据市场各微观主体中。
就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建立市场信用体系。首先,它可以通过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机制来推进信用建设。在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上,只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才能进入商业票据市场发行商业票据融资。我国也可以通过允许守信企业签发行票据来形成对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其次,它可以通过建立对失信企业惩戒机制来推进信用建设。通过建立严格的票据市场参与者淘汰机制,对不守信用和不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查处直至取消其发行票据资格,可以产生较强的警示作用。再次,它可以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倒逼机制来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由于融资性票据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放开后会倒逼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管理部门加强信用建设。
二是有利于完善货币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我国再贴现余额大幅下降,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见表2),再贴现作为一种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已基本淡出市场。再贴现交易规模小虽然与货币市场资金充裕、利率较低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型有关,但票据规模不足无疑是影响再贴现规模的重要因素。放开融资性票据将会迅速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及票据供应量,扩大票据市场容量并推动票据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持有的可向央行再贴现的票据增多、再贴现动机增大,从而为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手段实施货币政策意图留下了操作空间,进而增强了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用。
三是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高的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子市场,其利率水平是市场资金供求对比的客观动态反映,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升水和期限升水。放开融资性票据,通过票据市场的公开发行,将会因票据发行人、发行金额、发行时间期限的不同而决定其不同的收益率,最终会形成票据的收益率曲线,将会对人民币利率体系起到参照作用和价格发现功能,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
就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在存差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票据已逐步成为各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余额1973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6%,其中新增票据占新增贷款的16.22%。二是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票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2005年,全国累计签发票据44500亿元,手续费按万分之五计算,各商业银行可增加利润22.25亿元;票据累计贴现、转贴现额67500亿元,即便仅按0.5个百分点的收益计算,也可增加337.5亿元的净收益。三是可减少信贷资金占用,改善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