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是什么,本体就是一切的本源,一切各自都有本源,万物都有共同的本源,这个本源叫做本体,世界因为这个本体而是世界,是完整的,有机的,变化而有序的。 中国文化没有本体论,就是说会出现各种思想,但是各种思想不能完整统一。儒家,道家,佛家各自言说自己的道理。诸子百家也是这样。这样中国的文化就会形成“兼容性”,而不会形成体系。《论语》《老子》都是语录体,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说,具有感悟的,偶然的,而不是逻辑的,推理的。
本体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的“归宿。”
没有“出发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存在,也就是无依据的。这样存在到底是因为“理念”而存在?还是理念因为事实而存在?“理念”和“事实”那个的涵盖面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实”的本体。这就是“唯理论”,举例说,工匠造床,是按照“床”的“理念”制造的。这就是说,工匠需要逻辑性在先的东西---理念。
这就是说,唯心论是抓住了“理念”本体。而唯物论是抓住“事实”末梢。反而说,理念是出自事实的。就是说,事实应当是“在先”的?那么事实是依据什么产生的?如果没有任何“理念”,事实的形式,结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理念是逻辑性在先的。事实是在逻辑之后发生的对逻辑的表现。所以,逻辑----事实。先有逻辑,后有事实。逻辑就是理念的形式。理念就是本体。这里,唯心论实际是接近本体论的,唯物论接近现象学。
现实是对理念的“兑现”,自然也是对理念的“兑现”,这样可见一个唯一的理念在先,才能是自然,现实的“依据”,否则,自然,现实就没有存在的依据。所以,自然,现实本身不是本体,任何存在不能以自身作为本体,就是说,任何存在需要上一级作为本体,----一切存在需要终极理念作为本体。老子说,道就是万物存在的本体,道生万物。在西方就是上帝是万物的本体。在儒家,佛家都没有本体论。
本体是“元因”,是产生现象的原因,这样现象就是理念的表现。
这样看,中国的阴阳五行都不能成为本体论。因为阴阳都是平等的,五行是互相制约的。本体是抽象的,“高于”其他存在的存在,而阴,阳,金,木,水,火,土都不是这样。这样阴阳五行都是相互制约的,不能成为本体。所以,阴阳五行仅仅是现象,不是本体。还是属于唯物论范畴,不是理念范畴。
本体属于理念,道,上帝就是理念。就是本体。一个是东方意义上的,一个是西方意义上的。其作用和价值是一样的。
事实,现实,物质形式要“逆推”到本体去,所以事实,现象,现实不是本体。这里,思维就是“从事实退回到本体”的过程。所以,思维不是为了抓住事实,而是为了抓住本体。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实?”,这样思维就是从事实退回的过程。
事实是从本体而产生的,这样思维就是从事实退回到本体,这就是“反思”,反思----从事实退回到本体。
所以,事实不是本体,事实相互之间也不能成为本体,只能以“理念”成为本体,这样事实证明的是本体,这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本身需要本体赋予其价值。就像一块砖需要“屋子”这个理念赋予其价值,这就是说,事实需要理念的支持。事实本身不能成立。事实的前面还有一个导致事实的东西,----本体。
本体----事实,这就是历史,事实----本体,这就是思维。
知道事实,是知其然,知道本体是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完整的知识。所以知识是从事实到本体的相互的见证。需要一个回还,才能形成“是”。事实恰恰就是此理念的事实,此理念恰恰会产生此事实,这就是真实。如果事实与理念不对称,就是虚假-----虚假的事实,虚假的理念。真实是理念和事实的一致性。和谐是事实与理念不矛盾。
这里,一方面是重视事实之路,事实被放大,看成是万能的,轻视理念,一方面是理念被看成是万能的,轻视事实。理念是逻辑性在先,事实是逻辑性在后。理念高于事实,事实见证理念。从“人”的理念得到人的一致性,从每个人得到现实的人,所以每个人是对“人”的理念的见证,但是每个人不能否定“人”的理念。人的理念高于个体的人。
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完成“人”的理念,“是人”的过程。这样具体的人时时受到“人”的理念的束缚,延伸,拉长,放大。。。直到上帝,道。。。
上帝依据逻各斯创造一切,所以,即使是上帝也需要逻辑性在先的东西作为依据。这就是说,理念是最高本体。西方的建筑的尖顶都在说明,最高的本体---象征最高本体。
阴阳五行不会成为本体,因为阴阳五行都是“事实”,中国的说法是“太极”,太极就是本体。但是这不如上帝生动。太极是极度抽象的本体。在表述上,上帝比太极更加接近人的理智。
理念是无形的,事实是对理念的显示,这里,人们只相信事实,因为可以见证,这还不是信仰,信仰是对无形的信仰。所以,信仰是对事实的超越,进入无形的理念阶段,并对无形的存在加以信任。所以,信仰是对无形的理念的信仰。信仰是对未来的信仰。相信是对事实的相信。
仅仅在事实的圈子不会产生信仰,这不是信仰的危机,而是信仰的“空白”,仅仅是局限的,有形的世界,这里信仰是不存在的。当人的思想对现实超越,进入形而上之后,才有对信仰的需求,在思维中对无形的理念确证之后,才有对理念的信仰。这样信仰是思维的结果,没有思维就没有信仰。
信仰与本体理念可能是一致的,可能是有差距的,所以,信仰是人的高级思维对本体的直觉。没有这样的直觉就不需要信仰。所以,一般人没有信仰。
中国文化对形而上的东西的限制,“存而不论”,这导致思维在本体理念前停留下来。中国人对“有形”的东西的执着,在汉字,在形象思维都是牢固的。对于无形的东西的淡化,就是对宗教思想的淡化,也是科学,哲学的淡化。这样中国的思维还不能进入对形而上的思维----寻求本体,即使是寻求,最大是“寻根问祖”,而不是寻上帝。这就是“统而不一”,多种形式的结合。形而上是对“多样的统一”,个体是自在的,总体是一致的。
仅仅是在有形的范畴,事实,现象,物质的范畴,思维就不能发达,因为思维的发展最高层次是进入---形而上。对无形的,理念,本体的反思。
形而上---理念---本体
有形-----事实---现象
所以存在是形而上主宰之下的现象世界,所以存在不仅仅是现象世界,还有形而上。----意识形态。这就是存在的结构。现象世界需要感官认可,形而上的世界需要信仰认可。不是信仰的危机,而是信仰的“空白”,这里对形而上的淡化,造成了信仰“空白”,缺位。所以自我就是孤独的,偶然性的,无常的,不确定的。在对形而上的淡化中,人成为一种偶然性的,无常的存在,这种存在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这就是现代非理性哲学的现象,信仰空白。一切价值都相互否定,一切意义相互抵消。多元的,多样化的,多级的现实,需要较长的时间回到形而上的整合。(元因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