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230 3
2007-08-21
<P>如约来发布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两个多月前投稿时的定稿,现未作任何修改。</P>
<P>本想写篇后记做为这篇文章的新部分,不过最近不是很有心劲,也未新读什么书。现把这未出生后记的要点罗列如下:</P>
<P>1、第六章第三节倒数第三段(原文页码第28页)用红线框出的观点,有待细究,应当删去;应当在该处加入“这在货币价值循环上也是自恰的。”——定稿时这半句被我删掉了。因为依双货币论的逻辑,在全球市场经济大融合的进程下,这一全球整体经济中的自然资源本来就属于全体人,而不是某一国的人民——当然,不论怎样归属,都不影响双货币制度下任何一个双货币经济体内的经济均衡。至于那些靠垄断资源获得收入而不是靠自己的生产能力获得收入的国家及人群会不会“吃亏”,有待细考。这当然是个“政治问题”,不过首先还是多方面经济逻辑的问题,这里不多说了。可能我在这里还有些糊涂或说没想清楚的地方,但不论怎样,我们(做学问)首先要从“本体论”上思考,而不是从策略上。</P>
<P>2、“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这是原文“硬核”的一部分。双货币论的“硬核中的硬核”是第三章,“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则是“硬核”的一部分,相信明眼人能看出来。我这里所说的“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是指它们是一个系统中相耦合一体的东西;而不是指由来已久的这样一种观点:政治与经济分离,“政治”在先,然后在这一“政治”下决定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经济理论”。</P>
<P>3、原文中一些非核心的观点或言论可能表达得不严谨,或多余,反而易产生歧义,这里不一一指出了。至于第一章、第九章第二节以及第七章,显然比较“初级阶段”,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既然无伤于双货币论的“硬核”或“硬核的硬核”,这里我就不多议了。</P>
<P>4、核心观点的表达也未必充分清晰和简洁,我认为基本无原则问题。本人的经济学、经济社会史知识属于业余——读者很容易看出这一点,不深入或未深入(比如金融方面)、不尽正确(比如第八章)之处难免。——公布此文,就是想尽早将这一新思路提供给大家、尤其是有能力深入者借鉴。</P>
<P>5、有人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文章似乎整篇在陈述,而缺乏论证。我是这样认为的:这就是本体论;文章并不缺乏论证,它的“硬核”尤其如此——可以说很充分、也很简单;双货币论提出了新的根基,这一根基不是也不能由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推导出来,已有的单货币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只是在外围反衬了双货币论的正确(如果它确实是正确的);对已有经济学理论的系统评价没必要出现在该文中;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逻辑错误,对此的发现或阐述没必要出现在该文中。</P>
<P>6、如果说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外延或外围成就非常丰富和宝贵,那么我认为其根基——即“单货币”这一根本预设及其货币流系统图和其他基本公式——已经不值得讨论了。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尚值一议,也可以说绕不过去,——实际上传统公有制计划经济内含了双货币的影子,文中已提及此。此处要说的是,本文的双货币论其实运用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或许吧;当然,本文中对双货币历史逻辑的构造是初步和尝试性的,难免有瑕疵、僵化乃至错误。另外提一下,似乎约翰.罗默曾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国内学者(或许是部分。)不赞成罗默的这一观点;我目前倾向于认同罗默,当然我还没看到罗默的原书。至于本文的双货币论中还有些什么“主义”,不是我关心的事了。</P>
<P>7、在双货币理论的思考过程中,我一再深切感到这一点:<STRONG>在单货币思维下</STRONG>,诸多经济学基本的以及惯常使用的概念、观点、逻辑构造以及经济现象<STRONG>不可能</STRONG>被<STRONG>说清楚</STRONG>。</P>
<P>8、有心人可以试一下以双货币理论来分析当前的国际经济问题,收获可能不少。本文并未直接谈论“剥削”这个东西,其实已经内含了有关理解,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也有相同的逻辑。</P>
<P>9、以双货币的视角来理解诸如“个人生命周期”(养老)等“外围”问题。</P>
<P>10、本文提到了“自然环境货币”,未多展开论述,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自然环境货币”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双货币”,因为有关矛盾事实上已经比人类“内部的矛盾”更为紧迫;另外,“自然环境货币”虽然并未“现实存在”——这与双货币一样,但它也与双货币一样,早就事实上存在了——这种“货币价值”早就事实上存在了;现有的工业化生产消费方式所造成的环境代价是被所有人以及所有生物分担了,在这个方面,一部分人事实上确定无疑地剥削了另一部分人。</P>
<P>11、(如果双货币认识是正确的,)对双货币的普遍认同会多快或多慢?对它的研究会怎样?它的实现进程又会怎样?不知道,或许目前不必去想象这些。“不见棺材不落泪”或许是人的品性之一,事物的发展确实有其内在的机制和逻辑。以现在的主流理论和货币政策发展下去,事情的发展也不会很慢,全球流动性“加速”过剩会引发越来越强烈的矛盾以及幽灵货币资本间的激烈冲突和金融危机。那时,或许就是现在,人们对双货币的理解恐怕不会有太多心理障碍——至少对于部分专业人士以及在学理上,而广大人民或许更容易从感情上接受双货币论——即使不是从习惯和“经济学”上。</P>
<P>12、回到第一点,本文强调了投资生产和消费是“货币价值”——这个专用词的含义请观者从论文正文中把握——之真正有效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而且沿时间方向投资生产与消费交互嬗动,“公共劳动的价值产出”归属于公共,相对的创造性则获得相对利润。</P>
<P>13、文章作者是谁不太重要。作者不披露身份只是因为愿将此新思路敞开给人们,无他。</P>
<P>14、对此论坛不作评论。比牢骚重要的是建设性——虽然牢骚也是一种建设性,这或许是我们应向马克思学习的东西。何况这论坛上不乏高思维能力者、高学识者、高专业能力者以及潜水者。本文将在本论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块、宏观经济学版块、学者专栏版块、读书品书版块四处发出,还不知是否违反版规。</P>
<P>15、此准后记已附于论文末。即兴草写,难免疏漏和歧义,见谅。文档未设密码。下面给的是双货币论在本论坛发轫帖的链接<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04893-1-1.html&page=10" target="_blank" ><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04893-1-1.html&page=1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04893-1-1.html&page=10</FONT></A></A>,其间的一些概括很简明。</P>
<P>2007年8月21日</P>
147536.rar
大小:(73.26 KB)

 马上下载

<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3 18:41:00

给出本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块相关帖子的链接,呵呵,顺便顶下帖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23756-1-1.html&page=1

发本好看的书:《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推理爱好者适用。喜欢且有条件的,请购买正版。

148203.pdf
大小:(6.89 M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5 10:07:28
这个需要自己搞一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3 16:41:49
bucuo ..zhichi yixia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