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存在与意识的争论之后,紧接着又有了量变质变的争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在本论坛的提出及相关反驳的基本思想,得归功于周百五先生。
受百五的启发,我提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量变的不是发生质变的那个对象物,而是促使其变化的外在条件。于是,有人提出了“拔头发成秃子”这种所谓经典的量变质变的例子。
那么我们来看看的人脑袋到底是如何秃的:
一,因头生癞疮疤而少发,比如阿Q——于是他讳光亮(他似未全秃);
二,剔秃;
三,拔秃(这太残忍了吧)。
四,也许还有别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仔细想一下,秃头的原因,是头发减少所至么?它明明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嘛。第一个种情况的原因是生瘌,第二种是剔除,第三种是拔掉。至少习惯上,你生一个癞不算秃;未没根剔也不算;拔几根也不算。这里,真正量变的不是头发,而是瘌、剔和拔。头发的量变是前者量变的结果,那么如果我们把头发少到一定程度称为秃的话,则实际上二者——发少与头秃等价。比如当阿Q讳光亮时,你对他说“少”,他恐怕也会和你瞪眼。
那么量变质变规律的量变到底是指什么在变?是外在条件,还是这个变化的事物本身?
恩格斯用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
“如果我们以最后一个系列为例,并依次假定n=1,n=2,n=3等等,那么我们就得到下述的结果(除去同分异构体):
“附图:——甲酸——沸点 100° 熔点 1°
“附图:——乙酸——沸点 118° 熔点 17°
“附图 丙酸——沸点 140° 熔点 -
“附图:——丁酸——沸点 162° 熔点 -
“附图:——戊酸——沸点 175° 熔点 -
“等等,一直到附图:三十烷酸,它到80°才熔解,而且根本没有沸点,因为它要是不分解,就根本不能气化。
“因此,这里我们看到了由于元素的单纯的数量增加——而且总是按同一比例——而形成的一系列在质上不同的物体。这种情况在化合物的一切元素都按同一比例改变它们的量的地方表现得最为纯粹,例如在正烷属烃附图:中:最低的是甲烷附图:,是气体;已知的最高的是十六烷,附图:,是一种形成无色结晶的固体,在21°熔融,在278°才沸腾。在两个系列中,每一个新的项都是由于把附图:,即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加进前一项的分子式而形成的,分子式的这种量的变化,每一次都引起一个质上不同的物体的形成。”
我们注意一下这句总结性的话:“分子式的这种量的变化,每一次都引起一个质上不同的物体的形成。”
那么显然,恩格斯是在以变化了的事物本身为量变——在前例中就是头发的减少为量变。然而,我们以乙酸为例。乙酸的获得不是简单地按比例增加相应原子量(C2H4O2),而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获得的。这里的前提是原料的量变及质变,从而获得C2H4O2(在制蒸馏酒时往往会有这种副产品,酒趟到后来,酒度下降,酸度上升(这里的酸即乙酸),俗称酒稍子)。
恩格斯还举一例:
“在结束时,我们还想为量转变为质找一个证人,这就是拿破仑。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兵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
“‘2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 000 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 500个马木留克兵。’
“……在拿破仑看来,要使整体队形和有计划行动中所包含的纪律的力量显示出来,而且要使这种力量甚至胜过马匹较好、骑术和刀法较精、至少同样勇敢而人数较多的非正规骑兵,就必须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骑兵的数量。”
对于这个例子不需多说,我们只须指出,如果这里的量变果然能够说明问题的话,那么,1000个马木留克兵是不是也应当打败1500个法国兵呢?恩格斯这个例子本身,就包含着反驳他的证据——注意我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