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19191 21
2011-06-10
前天看到一个帖子,构建了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张和谢的离婚策略。觉得在那里支付矩阵的构建并没有说服力。今天刚考完试比较放松,就构建了这个问题的一个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这个模型假设张是爱着谢的,而谢呢,则有可能爱,也可能不爱,这个信息只有谢自己知道。



谢(type:爱着“张”with pro=p

维持
分手
维持
1010
00
分手
00
11

(对“爱着张的谢”来说:(维持,维持)优于(分手,分手)优于(维持,分手)无差异于(分手,维持)。谢深爱张,如果张愿意维持,他当然愿意维持,但是如果张想分手,那么深爱着张的谢宁愿成全她。)




谢(type:不爱“张”with pro=1-p

维持
分手
维持
110
80
分手
80
101

(对于“不爱张的谢”来说:不管的意愿是什么,他都要分手;只是如果张不愿意分手,那么离婚官司将减少谢的支付所以只得到8,如果张愿意分手那么结果双方是无障碍分手,谢得到最高支付10;如果谢选择维持,而张选择分手,那么结果是费事地分手,谢只得到8)
(对于张来说,她是深爱着谢的,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她最希望能和谢维持婚姻,但如果谢坚持要分手,那么张也愿意成全他(一方面如果一方执意分手,结果肯定是分手的,只是可能要打官司产生额外成本,另外一个解释是张是那么爱谢,所以如果谢要分手,张愿意成全))

这个博弈解很好求:“爱张的谢”选择维持,“不爱张的谢”选择分手,张选择维持,并认为pro(谢爱着张)>1/11。此外,还有一个均衡纯策略均衡是:“爱张的谢”选择分手,“不爱张的谢”选择分手,张选择分手,p为任何可行的概率分配。所以,从现在的局势,我们无法推断谢是否爱张!这似乎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实很多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那么总结一下故事就是:原来张和谢是在第一个均衡上生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热情渐渐冷却,各自的旧事(主要是张的)开始浮现,谢对张逐渐不像原来那样关心呵护,当然这也许只是因为谢最近有点忙,但是张可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当谢不拿大笔钱给她买房时,张修正了她对谢的类型的概率分布,发现老公爱她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1/11)了。所以,张选择了分手,而谢对于张的选择最好也是选择分手,不管他是不是还爱着张。
我们来对未来做一下推断吧。可能结果:如果谢是爱着张的,那么他未来所做的事将让张再度修正她的对谢的类型的概率分布,从而回到原来的均衡上。这可能吗?按照这个模型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第二个均衡下,不管张对谢的类型是何种概率分布,她都不会改变目前的策略(给定谢的均衡策略),而谢也同样如此。所以,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两个人肯定分手!但是他们有可能是相爱的!这只有谢自己知道(还是那句话,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睡了,最近总失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0 04:30:05
这个不错,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07:39:59
呵呵呵!博弈论是好东西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09:10:51
其实,静态模型是太过简化了,它可能只抓住了这个问题的一点本质就是目前婚变产生的原因。但是未来的发展,我们不难结合生活常识以及电视剧以及美国电影做出如下推断:如果谢爱着张,那么他会去挽回婚姻,增加p值(信任感),这一点偏离在静态博弈中是预测不到的,因为现实的情况应该是多阶段动态的。所以,实际上,把这点偏离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后,最后结果显得那么家常:如果谢爱张,接下去他会去挽回,然后二人重归于好,如果谢不爱张,那么他将不会做任何努力,然后二人分手,所以如果二人分手便可以判断二人是不相爱的了。
对于博弈论的分析来说,这个模型还是太简单了。多阶段以及张的类型增加到2或许能有意料不到的结果,感兴趣的可以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10:53:30
你们的分析勾起了我对博弈论的兴趣,哈哈啊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11:20:44
人家家里自己的事。。。。。。他们怎么想的,别人怎么会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