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是真善美的对立物,但造假似乎古今中外都存在。怎么造出来的呢?为什么不能禁绝呢?下面是一种案例分析,也许能揭示其存在的必然性。
     赵高的指鹿为马是大家知道的历史故事。当时集体“色盲”是为权势所迫。
    “三聚氰胺”牛奶的生产是企业为了盈利,相关人员“色盲”是为了“分赃”或“被贿”。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催生昧良心的事。
    “皇帝的新衣”之所以没有被大人道破,是因为成人愚昧和从众以及冷漠等心理。 五八年粮食亩产10000斤以上的“卫星”能上大型报纸的原因与此类似,担心说真话就会被扣上“不道德”“没觉悟”的帽子。
      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的美国安然公司,居然能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也算是对“哈美”人士的讽刺;据分析,“安然”能长期安然造假是因为会计、审计以及公司管理层等彼此都成为“分赃”的相关利益者了。
      《读者》2011年12期刊登的“ 穿戴假名牌的道德成本”一文中反映,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穿假名牌就会让人更多的变假,即更缺失道德约束。可见,容忍造假、参与造假、消费造假都会加剧造假,形成无假不成真。最后,大家都陷入“囚徒困境”的“公地悲剧”,学术造假就最典型。
     结论:造假这个害人精是监控失灵、信仰缺失、愚昧、自私、坏习惯、从众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养育出来的。朋友,你做“贡献”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