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84 1
2022-08-31

  1、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是“人是(being)人”,人是我本是。“是(being)”的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是者是依据“是”的方式是其所是的,阐明了“是”的意义也就说明了是者的来历。“是”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作为某个东西而存在;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起作用;三是显现、呈现为这个样子。

  在古希腊,“是”指的就是自然,如一朵玫瑰花的自身绽放,一棵树向上生长,都是自然给了它们规定性,让花可以成为花,树可以长成树,而不会成为一株草。人作为是者,也是如此,首先人作为人存在;其次,人按照自然的规定性可以成为他自己,可以发挥蕴藏在人性中的巨大能量,有无穷的创造性,如真善美的太阳发光发热;最后人显现为人的样子。

  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是“是者”,同时也能领悟到“是”的存在,人的这一独特性,在扩大人的创造性的同时,也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

  2、意识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意识?

  小时候,我们懵里懵懂,随着长大,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发现了自己。你还记得那个时刻吗,从哪一天起,你开始有心事、有想法,我们意识到自己跟世界是分离的,我们存在(being),我们有了分别心,看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会区分你和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秘密在于触觉。触觉就是碰到一个人、一件事,碰到他者。当我们触碰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一个边界就产生了,有边界不能进去,有个阻碍存在在那里,我们从小到大,经过长久经历和体验,触觉将这个边界传达到人的心灵,人知觉和体验到了边界,也知觉到了边界背后的世界--它。有它存在,那它的对立面(观察者“我”)也必然存在,于是人体验到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分离,同时也知觉到了自己。通过触觉,当你接触到外界的时候,同时你也接触到自己的某个部分,好像有什么东西第一次被唤醒,这个知觉便是人的意识的开始。

  人从宇宙能量里被孕育出来,当有一天,人从这个浑然不觉的能量场里离开,他一回头,便“看见”了那个他所由来的世界,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能不能进入到那个世界的临界点就是边界,人跟人之间也有边界,碰到对的人,人与人的触觉相通,便跨过边界,两个世界相遇,人由分离而重新融合,一个新的世界就向你展开。

  3、意识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做过很多想象,等我赚了很多钱,等财务自由了,我就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等我到一定职位、开了公司,事业有成的时候,我就可以享受生活了。真的会吗?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想法是哪里来的?他们为什么会存在?

  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内在有一个对自己提要求的“我”,它会不停碎碎念,有时还会跟自己辩论,在我们举头三尺的地方,观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是我们自己吗?它是谁?

  前面我们提到,人类第一次的“知觉到”开启了人类的意识之旅,随着人类意识的进化发展,传统(习惯做法)、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的要求、概念、意识形态和信念系统等等也随之丰富,当你在成长中接收到这些讯息并对其认同时,这些讯息驱使下的心智运作过程便建立起来,一个形象在心中就立起来了,它成了“我”。这个心智制造的自我、被建构起的自我(简称“它”),由思想组成,它同样具有生命力,不甘于消亡。为了生存,它要运作、要起作用,它需要不停地去寻找、得到思想观念所认同的东西,随着你长大,它也从小到大成形成熟,慢慢掌控、接管你,控制你的行为和自发的思维,最终冒名顶替成为你。你无可避免地会认为意识中不间断的思想续流就是你自己,人最终被自己制造的东西所统治了。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文明基石的语言和文字就具有一种统治的权力。

  原来我们平常看到的、认为的自我,只是存在于意识里,是随时可以消亡的虚幻,如思想、我的故事、我的角色、我的...、我要...,还有佛教里说的贪(寻求)、嗔(怨恨)、痴(执着),都是观念、意识里的东西,并不是我自己,可它又如此如影随形、挣脱不掉。那真正的你去哪里啦?你是一直在的,只不过被它控制、放逐了。当你发现“在我脑袋里的声音并不是我”时,你发现你的内在有一个比思想更为广阔无边的向度,那就是人的本体(being),也是你真正的自己。人的本体是“是”指向的东西,而不是思想观念所建构的那个我。

  4、人为什么会有痛苦?

  自然造化最精华的物种,万物的精灵,为什么会痛苦呢?

  我们内在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可能一直以来那个在追求着的、想要实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甚至那些目标本身都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所以最终即使得到了,也并不会有满足感、让自己幸福。我看到很多控制自己的念头,处在很底层的想法,都不是自己的,这些想法往往与真实的自我冲突,真实的自我就被自己的想法所打压,处在持续的痛苦当中。

  这是因为意识是人的本质之外的,意识的生存需要,并不等于自己的真实需要,在冲突的时刻,意识建构的自我会打压真实的自己,让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活,但这个内心深处的渴望却是与生俱来、植根于人的心灵的,人的痛苦在于未能按本来面目活着。西方有“原罪”的概念,其本义是“人错失了人类存在的要义”,因为被虚幻的、建构的自我统治,人未能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存在,人便受罪。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那只是另一个思想而已),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内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

  5、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来做自己。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圆融的自性,是人的本来面目,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幸福和圆满本身。我需要让这个真实的自己走出来,去见、去观照,按照生命本来的样子去经历生命,不是幻想的、不是外界强加的、更不是别人认为的,而是真实。我知道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

  怎么看到呢?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你开始质疑,不再认为理所当然,就开始看了。当困在思想、情绪中时,你根本不知道有出路,你是无法脱身的,在过程中,保持觉察,不做思考,只是观察,看有什么在起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自己。

  我们生来是带着自己的天命,那是人生真正的宝藏,它会召唤我们去走完这一生,如果我们走的路偏离了它,在某些时刻,也许是过了十几二十年之后,也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从内心深处挣脱出来,以预兆的方式提醒自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你的心中有渴望,有一个地方,我非去不可,那就是回来做自己了。


  参考:

  1、刘开会《“是”论浅析》

  2、艾伯特·索斯曼《十二感官》

  3、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4、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9-1 20:20:46
写怎么看到自己,实际在勉强为之。
如来: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受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