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中,物流和资金流并不是同步发生。
合同约定、过程控制、流动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导致供应商提供货物后经过一定账期才能实现资金回流。下游在流动资金压力下,选择票据背书给供应商,供应商同样可以票据贴现或再次背书等方式实现资金周转。
票据,无论是银行承兑还是商业承兑,都是货币信用化。而票据在背书、贴现各个环节都有贴水,也就是说本来六个月后才能兑现的,要现在拿到现金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成本。
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资金成本,以票据背书的方式,转移给了上游,所以从本位而言,成本降低了,但产业链整体并没有降低成本,反倒损失了一些成本给银行。
所谓凭借自身良好信用之说,在实践中更多是上游的无奈,比如说有的企业强势,政策是交付后六个月再以六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结算,上游拿到票据时已经损失了六个月账期,如果不贴现或再次背书转让,还要承担六个月账期。因此,所谓增加产业链粘性,实际上是信用滥用的一种好听的说辞。
所以,关键是以合适的账期、规模,合理地运用票据。
从银行的角度,票据本质上是信贷资产,也就存在金融体系信用过度扩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