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不加息,央行有盘算
通胀居高不下,市场虽然早已预期央行会再度出手持续收紧银根,只是央行出手之急却教人意外。央行昨天一反惯例,突然在A股收市后宣布,再加银行存准率0.5个百分点,一举冻结逾3800亿元资金。由于加准备金消息公布时,港股尚未收市,原本因5月份通胀数据符合预期,而由跌转升的恒指,即时打回原形,最终倒跌12点收市,整天恒指走势有如过山车,高低波幅相差344点。
统计局昨早公布的5月份通胀高达5.5%,非食品通胀更罕有地按月回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通胀未到顶,6月份甚至有可能升穿6%,故此收缩银根政策无可避免。结果在下午,央行即极有效率地的回应市场预期。为收紧游资,央行每月上调存准率早成常态,连同此次,年内已第6次加准备金率,此次并无超出市场预期,但是时间上稍为异常。所谓存款准备金是银行须提取一定比例的存款,存放于央行,准备金率愈高,则意味银行将被迫减少对外放贷的能力,故此调整准备金率一向被视为控制银根的重要工具。此次变动在本月20日(下周一)生效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已达21.5%的历史新高,以目前存款总额计算,此次于银行体系遭冻结不能外借的资金,将近3800亿元。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央行再加准备金,主要考虑通胀压力依然甚大,同时经过大半年的调控后,经济未见失速,故在此背景下,相信央行的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仍然是控制通胀,不会有明显松动。同时,由于6月份将有高达约6010亿元的央票和回购到期,游资有机会暴增,故此次趁早先行加准备金,回收约3800亿元,可解燃眉之急。巴克莱资本中国银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则表示,虽然存准率上调至历史高位,但大型银行的资金目前仍比较充裕,相信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反而对中小型银行冲击较大。昨天一众内银股在消息公布后一度急跌,不过其后都见回稳,大部分仍以上升收市。
5月起,加息的传闻传了一个半月,但央行就是不加,反而于昨天再加存准率。一般认为,央行选择再加准备金,和央票到期规模较大、贸易顺差增加有关。
但亦有阴谋论指,中央不敢贸然加息,可能和防止地方ZF债务和楼市爆煲有关。央行每逢周二和周四都会发行央票和进行国债正回购,以调节市场流动性。6月份到期央票和正回购规模超过6000亿元,较5月份再增加近1成。但近期银行拆息抽高,央行又未有再调高央票利率,令央票缺乏吸引力,故央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抽资。
但若不抽走大量到期央票,又会变相投放大量资金,为通胀问题添烦添乱,因此央行只好再加准备金,直接在银行体系抽走约3800亿元。但央行为何选择再加准备金而不加息?市场上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讲法,是和地方债务问题有关。据不同机构估计,地方ZF欠债规模达9万亿至14万亿元,若央行每加息0.25厘,地方ZF每年利息负担就会再增加数百亿元,不知要卖多几幅地王才够还息。
此外,至今年首季,个人楼按约6.5万亿元、房产开发贷款约2.5万亿元,有分析认为,当年美国连环加息,结果令楼市爆煲,酿成全球金融海啸,中国也可能因为美国的前车之鉴,在加息问题上不敢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