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1695 0
2011-06-17
赞大胆怀疑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大力学所730期seminar点评
已有 866 次阅读 2011-6-16 07:23 |个人分类:学术动态|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周恒院士 seminar报告 怀疑精神 钻研精神 表述
本周一上午,上大力学所师生又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来自天津大学的资深院士周恒先生主讲了本所第730期seminar,题目是:“超声速/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预测及湍流模式”。报告和讨论结束后,我情不自禁地对这位老师辈的学者的讲演做了点评。这里记下点评的要点。

感谢周恒先生又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报告,我们作为学生后辈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
• 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报告中明确指出,做好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要有大胆怀疑精神,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现有结论。在这个报告里,周先生敢于向公认的权威学者“叫板”,对其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提出质疑,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崭新的论点。(对此,遵照报告人的意愿,暂时不公开详述)。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他和他的课题组才在解决湍流理论这个百年难题方面,不断奉献开拓性的成果。大家都知道,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好奇心、怀疑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在评述爱因斯坦的学问观时已有陈述,这一报告对此给了有力的印证。
• “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周恒先生在报告中向我们再次强调了贯彻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的重要性,亦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努力。几年前,周恒院士与崔尔杰、张涵信院士联名发表文章,宣传技术科学思想,力主问题驱动,在我国力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所领导曾将此文列为我所科研人员的必读文章。形象地说,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发展最先进的理论,“立地”指的是,尽力用先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用技术科学来促进社会发展而言,这是必由之路。周先生的报告充分体现了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开宗明义地提出,由于开发空间的需要,近地空间引起了人们广泛注意,在离地面400~500公里飞行做高超声速飞行会发生什么?这就成为这次报告的论题的出发点。在这一领域,国内外所做的探索较少,而这类探索却会在未来的空间发展和竞争中起重要作用,为此,基金委前几年将此列入重大研究计划。周先生在报告中,从物理机制出发,对于马赫数在5~6的范围内在大气密度低于地面密度1/1000的情况下的复杂现象及所依托的理论特征做了精辟的分析,为理解相应的研究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 锲而不舍的钻研态度。周恒先生在流动稳定性方面做了几十年研究,我在钱伟长先生1983年组织的“分叉、突变和稳定性”学术会议上就了解到他的出色成果,此后,至少在八九个不同的场合听过他的报告,在我所以前的seminar上就有三四次,大多涉及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问题。每次报告他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例如,在此次报告中,他提到小钝头锥体小攻角高超声速飞行时,特别指出:迎风面与背风面的转捩线迥然有别,而理论分析始终未能得到与实验相符的结果。周恒先生带领他的课题组,另起炉灶,建立新颖的模型,而且对比较简单的Baldwin-Lomax湍流模式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以适应可压缩流动的情况,最后得到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吻合,令人叹为观止,从而也为航天部门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了科学依据。我认为,在一个困难的科学问题上投入几年精力还容易做到,而三四十年来,对此锲而不舍,不断战胜种种困难,步步为营地去接近科学真理,实属不易!他的钻研精神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他们在普遍浮躁的大环境里,甘坐“冷板凳”,潜心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后继者,他过去的一位学生,最近以“千人计划”学者的身份加盟他的课题组,就是一个明证。
• 清晰透彻的表述方式。我对周恒先生的口头表述和笔头陈述的能力一向钦佩有加。他做报告时,声调不高,也从不慷慨激昂,却能牢牢抓住听讲者的眼睛和耳朵。原因是整个陈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逻辑严密、用词精当。我对他的报告的表述,用一句“没有一个‘废字’”来概括。没有坚实的学问根底,未经亲力亲为的实践,不经几十年的磨练,哪来这样炉火纯青的功夫!

由于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这次seminar不得不放在周一进行,因此,由于有课,出席的学生减半,对此我有点遗憾,并在点评中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建议:上课为何不请假?为参加重要的seminar提出正式请假至少在我所是允许的,也是值得的,因为所缺的课很容易补起来,错过一次大师级的报告却很难补上了!令人稍感宽慰的是,有两位博士生在报告会上提了很好的问题。

周恒先生做完报告后,与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当天下午,作为我所主办的现代力学e-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在会上务实地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第二天上午,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厦门去参加重要的学术活动。要知道,他已是一位年届八二的耄耋老人了。他的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真是我们学生后辈的楷模。

写于2011年6月16日晨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5579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