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十一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
统计分析[2011509] 时间:2011-06-13
“十一五”时期,山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山东积极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居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745元增加到2010年的19946元,五年间增加9201元,增长85.6%,年均增长13.2%。
(二)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带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0442元、11814元、12941元、13986元、1573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7%、13.1%、9.5%、8.1%、12.5%;五年间增加6704元,增长74.3%,年均增长11.8%;工资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66.2%。
2.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营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十一五”时期,城镇个体或私营业主人数占家庭就业人口的比重由4.7%提高到7.2%,个体或私营业主人数的增加,带来经营净收入明显提高,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分别为558元、730元、1194元、1379元、170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30.8%、63.6%、15.5%、23.5%;五年间增加1212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增幅在四项收入中最高;家庭经营净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12.0%。
3.理财方式多样化,财产性收入成为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投资渠道逐步拓宽,理财意识逐渐增强。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221元、305元、347元、413元、4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3%、38.1%、13.8%、19.0%、18.8%;五年间增加338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4%;财产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3.3%。其中,利息收入五年间增长5.1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80.5%,出租房屋收入增长2.5倍,其他投资收入增长9.7倍。
4.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对民生的关注,全省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分别为2002元、2517元、3067元、3559元、38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5.7%、21.8%、16.0%、7.1%;五年间增加1875元,增长96.8%,年均增长14.5%;转移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18.5%。其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增长109.7%,赡养收入增长52.6%,捐赠收入增长35.2%,提取住房公积金增长57.6%。
(三)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从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四项构成看,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十五”末至“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77.8%下降到72.4%,经营净收入比重由4.2%上升到7.8%,财产性收入比重由1.3%上升到2.3%,转移性收入比重由16.7%上升到17.5%。
二、城镇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城镇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7457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18元,增长75.9%,年均增长12.0%。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816元增加到2010年的2792元,增长53.7%,年均增长9.0%。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一)饮食消费注重健康
“十一五”时期,食品种类不断丰富,为居民食品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便利,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4206元,比2005年增长67.4%,年均增长10.9%,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由33.7%下降到32.1%。其中,粮油类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3.6%下降到12.9%,蔬菜类支出比重由8.4%上升到9.5%,干鲜瓜果类支出比重由8.2%上升到9.6%。
(二)衣着消费追求时尚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服装的多样化发展,使追赶时尚成为人们着装的主流,人们更加注重仪容仪表,不再单纯注重价格的高低和实用,而是更加关注时尚和精品。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1745元,比2005年增长88.5%,年均增长13.5%。其中,服装支出增长91.2%,年均增长13.8%;鞋类支出增长97.4%,年均增长14.6%。
(三)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旧城改造和新城大规模建设速度的加快,大大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的紧张状况,再加上住宅功能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变得更加方便、舒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1409元,比2005年增长87.4%,年均增长13.4%。2010年末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为32.1平方米,比2005年末增加3.6平方米。其中,房改私房占50.7%,比2005年末降低16.2个百分点;商品房占36.5%,比2005年末提高20.1个百分点。从建筑样式上看,2010年末,三居室的比重为47.7%,比2005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单栋住宅的比重为1.6%,比2005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二居室的比重为36.6%,比2005年末降低1.4个百分点。从住房装修情况看,到2010年末有59.4%的住户进行了装修,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除现住房外,2010年末户均还有0.2套其他住房,城镇居民人均出租房屋收入2010年达到151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5%。
(四)家庭设备用品趋向高端消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洗衣机、电冰箱等基本家庭设备用品的需求基本饱和,逐渐转向追求品牌与享受的高端消费,微波炉、空调器、消毒碗柜等耐用消费品逐渐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915元,比2005年增长81.8%,年均增长12.7%。百户拥有微波炉53台、空调器100台、淋浴热水器89台、消毒碗柜8台,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10台、26台、17台、2台。
(五)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镇居民对自身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对保健器具、滋补保健品的需求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886元,比2005年增长53.0%,年均增长8.9%。其中,滋补保健品支出158元,增长145.9%,年均增长19.7%;医疗费支出291元,增长69.9%,年均增长11.2%;药品费支出390元,增长26.6%,年均增长4.8%。
(六)交通与通信更加方便、快捷
交通设施与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汽车消费成为最大亮点,助力车也因方便、省时、省力而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移动电话不断升级,用途越来越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2140元,比2005年增长137.2%,年均增长18.9%。其中,交通支出为1525元,年均增长26.2%;通信支出为616元,年均增长7.7%。2010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0辆,助力车56辆,移动手机199部,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16辆、38辆、55部。
(七)旅游、健身成为消费新时尚
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城镇居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扩大,参观游览、参与健身、团体旅游等时尚消费逐渐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402元,比2005年增长34.8%,年均增长6.2%。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为423元,年均增长5.2%;旅游、健身等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73元,年均增长17.7%;教育支出607元,年均增长2.1%。
总起来看,“十一五”时期是山东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时期。今后,山东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加大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力度,使广大城镇居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发展成果,居民生活向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