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山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ZF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省委、省ZF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把抓当前与谋长远、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和社会取得了新发展、新变化和新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一、经济增长呈现V形发展轨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态势
自1991年以来,山东经济总量增速一直在10%以上,连续2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进入新世纪,山东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开始实施“双稳健”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达到最高点15.3%;2005年,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等矛盾和问题,中央和省及时采取了有保有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经济增速略有回调为15.0%。进入“十一五”时期,山东经济发展延续了“十五”后期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06年增速小幅回落至14.7%。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增长偏快、物价上涨过高等问题,中央和省又果断提出了“两防”的宏观调控措施,2007年经济增速平稳回落至14.2%。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大,中央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上半年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省上下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全年增长12.0%,比2007年回落2.2个百分点。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和山东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不平凡的一年,全省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务实,攻坚克难,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经济运行先后经历了“下行——见底——企稳——回升”四个阶段,实现了“V”形发展轨迹,回升速度超出预期,全年增速达到12.2%,比2008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山东经济步入上行区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省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向好较快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5%。
综合“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看,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几经变化,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五年年均增长13.1%,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持平,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
二、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逐渐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进入新世纪,山东经济实力不断跃升,连上新台阶。继200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过万亿元,成为全国三个率先过万亿元的省之后,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2008年经济总量过3万亿元,2010年接近4万亿元,达到39416.2亿元。人均GDP继2001年过万元之后,2006年超过2万元,2008年超过3万元,2009年达到358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254.6美元,2010年超过6000美元,逐渐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山东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过千亿元到2002年的过万亿元用了十四年,从2002年的过万亿元到2006年的过2万亿元用了四年。“十一五”时期,经济实力攀升的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亿元到2008年的过3万亿元仅用了两年;人均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元到2008年的过3万元也仅用了两年。与“十五”期末2005年相比,2010年经济总量增长85.2%,2009年人均GDP增长60.7%。2010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9%,与2005年基本持平;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由2005年的5748.6元扩大至2009年的10706元。
三、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
“十一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扭转了连续多年的持续上升势头,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下降1.5%,2006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46%,2007年、2008年下降幅度逐年扩大,分别为4.54%、6.47%,2009年下降5.46%。2010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02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22.1%,年均下降4.9%;万元GDP电耗为969.6千瓦时,累计下降9.7%,年均下降2.0%。“十一五”时期,我省累计实现节能7936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全省一次能源年均产量的一半以上。
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我省经济总量的51.3%,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04吨标准煤,与第一、三产业相比,比重和单耗都较高。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我省经济总量的48.3%,万元增加值能耗降至1.46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比重降低3.0个百分点,单耗累计下降28.4%,年均下降6.5%。从单耗累计下降幅度看,工业超过GDP6.3个百分点,对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起到决定作用。“十一五”时期,我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累计节能2177.1万吨标准煤。至2010年末,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6.8%,比2005年提高9.4个百分点,累计节能3383.8万吨标准煤。
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污染排放连续四年下降。继2005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排1.1%后,2006年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6%和2.1%,之后减排幅度逐年扩大至2008年的5.73%和7.15%,2009年分别减排4.67%和6.01%,2010年分别减排4.09%和3.30%,已经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一五”以来,全省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朝着一产稳定、二产优化、三产加快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之比由2005年的10.7∶57.0∶32.3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9.1∶54.3∶36.6。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五年年均增长13.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由“十五”时期慢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转为快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3.2%提高到2010年的87.1%,五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26.5%,五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加快,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年提升,2010年达到35.2%,五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五、扩大内需取得实效,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省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注重不断增加消费需求的即期和预期欲望,三大需求向着消费加快、投资和出口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05年的16.6%逐年加快至2008年的23.8%,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增速回落至16.0%,2010年又提高至18.6%,五年年均增长18.9%,与投资增幅的差距由“十五”时期的19.3个百分点缩小到3.6个百分点。投资总量迅猛膨胀,2005年超1万亿元,2008年超过1.5万亿元,2010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3279.1亿元。服务业投资逐步加快,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2.5∶63.1∶34.4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2.4∶48.7∶48.9,服务业投资比重年均提高2.9个百分点。出口总值由2005年的462.3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931.7亿美元,三年年均增长26.3%;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日益显现,出口总值缩减为795.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外部需求明显扩大,实现出口10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1%;五年年均增长17.7%。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29.4∶9.2∶14.9∶23.0调整为2010年的43.2∶16.9∶12.2∶16.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年均依次提高2.8个、1.5个百分点。
六、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2010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为115.3万人和129.4万人,连续七年“双过百万”。就业转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14.6%和18.8%。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3.3%降至2007年的3.2%,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升至3.5%,2009年伴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就业形势出现好转,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2010年继续回落至3.36%。
工业企业效益逐步走出低谷。“十一五”前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势良好,2008年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13.3%,2009年逐渐摆脱困境,增速提升至14.4%,2010年增势较快,增速达到37.6%,总量为6040.3亿元,为2005年的2.8倍,五年年均增长24.0%。
地方财政收入继2005年迈上千亿元台阶之后,又实现2千亿元跃升。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49.3亿元,为2005年的2.6倍,五年年均增加335.2亿元,远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加122亿元的水平,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8%提高到7.0%。
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生活富裕程度逐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自2002年和2004年连续七年和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增速均回落至个位数,2010年增速分别提升至12.0%和14.2%,依次达到19945.8元和699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2.2%,依次比“十五”年均增速快2.6个、4.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于2006年超过1万亿元,2008年接近1.5万亿元,2010年接近2万亿元,达到19648.2亿元。与2005年相比,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增长1.2倍;城乡居民储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6.4%攀升到2010年的6.5%。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加快,五年年均增速均分别为12.0%和11.9%,分别比“十五”年均增速快3.8个、2.8个百分点。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2010年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1%和37.5%,较2005年依次降低1.6个和2.2个百分点;医衣住行支出明显增加,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42.4%和39.8%升至2010年的47.1%和48.6%。城、乡人均住房建筑和生活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28.5平方米和29.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2.1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扩大12.6%和17.2%。从城乡百户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十一五”时期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城乡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分别由2005年的4.47辆、1.07辆提升到2010年的19.9辆、5.4辆,年均依次增长34.8%和38.4%。
八、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底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规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涉及了诸多行业和领域,在铁路、公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上继续加大投入,使基础产业和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为经济的企稳回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419亿元,年均增长22.5%,为“十五”时期累计投资额的2.7倍。其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由2005年的1703.1亿元扩大为2010年的4301.9亿元,年均增长20.4%。能源生产供给能力良好,原油、天然气、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2800万吨、9亿立方米和1.4亿吨左右。电力生产形势良好,2009年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6079万千瓦,为2005年的1.6倍,保证了电力的正常供应。交通运输能力增强,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285公里,比2005年增长35.5%;2010年铁路公路水路客运量、货运量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20.4%和16.1%,分别较“十五”年均增速高9.9个、6.3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快速扩增,五年年均增长17.6%,2010年达到86372.9万吨,为2005年的2.2倍,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1%左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城镇化率以每年0.94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由45.0%上升到2010年的49.7%;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以每年1.1个百分点的速度拓展,由48.4%上升到54%;外贸依存度先由2005年的34.0%逐年提升至2007年的36.2%,2008年之后受外需大幅萎缩的影响,2009年回落至27.9%,2010年恢复至32.5%。
九、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齐头并进,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焕发
“十一五”以来,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62.8万户,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6.8%上升到42.8%,四年提高6.0个百分点;实有注册资本9962.7亿元,为2005年的2.2倍,四年年均增长22.1%。非公有经济在工业、投资、市场销售、外贸领域的份额迅速增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2.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到67.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到83.1%,占外贸进出口比重提高到78.4%。2010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92.8万户,比上年底增长11.4%;实有注册资本13257.4亿元,比上年底增长33.1%。 “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全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6%,五年累计投资463.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累计投资额多124.2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07.9万美元,为“十五”时期平均规模的3.0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展开,营业额年均增长28.0%,累计完成200.4亿美元,为“十五”时期的3.6倍。
十、经济社会民生协调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成效显现
“十一五”以来,全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民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逐步趋向和谐。人口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2‰,总人口为9470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和98.90%,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比2005年增长23.8%。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发展到9家和71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2%和97.9%。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40.3张和46.6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48.4%和32.8%。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共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场馆129个,17个市都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城镇群众体育设施增长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73.0万人、2823.6万人、931.2万人、1211.2万人和774.1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36.1%、227.8%、20.8%、109.3%和67.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月人均比上年增加234.3元,平均水平达到1575.3元。
总的来看,“十一五”以来山东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这是山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是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应对危机和困难的五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的五年,是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五年。今后,山东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与节能降耗、与提高经济质量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的推进和落实力度,力争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增效益、惠民生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