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1161 0
2011-06-17

文化发展精彩纷呈——“十一五”时期山东经
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六

统计分析[2011515]      时间:2011-06-15

来源:综合处

    “十一五”以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艺术表演效益,活跃基层文化活动,优化产业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实现全省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时期,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更为重视,社会公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化。全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成功举办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文化活动,兴起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自2005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不断扩张,由2005年的520.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40.4亿元,四年增加了520.3亿元,年均增长18.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起伏,但均稳定在2.7%以上,2009年达到3.1%。通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实施集团发展战略、科技带动战略、区域整合战略、品牌效益战略、产业项目战略,未来山东文化产业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文化产业特色区块,真正把山东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彰显齐鲁文化魅力。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机构设置不断调整完善,人员队伍构成逐步优化,数量规模稳中有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艺术)馆和基层文化站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人员有所增加。2009年,全省共有文化(艺术)馆158个,与2005年持平;基层文化站1867个,比2005年增加99个。文化(艺术)馆、文化站人员数分别从2005年的2982人、3166人增加到3115人、4593人,分别增长5.8%、45.1%。


公共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50个,总藏书量3515.3万册,比2005年分别增加5个、768.9万册;总流通量1603万人次,阅览坐席36011个,电子阅览室终端4891台,比2005年分别增长11.3%、35.4%、109.9%。


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陈列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到2009年,全省有博物馆111个,比2005年增加36个。博物馆人员由2005年的1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307人。省博物馆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展”、“青州佛像展”、“山东教育成果展”、赴法“中国文化年”文物展览等,受到广泛好评。“十一五”时期全省国有博物馆全面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免费开放,改变了长期以来博物馆门庭冷落的局面。各地不断探索向更多社会特殊群体免费开放措施,受到市民欢迎。


三、文化艺术表演效益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省艺术表演团体个数基本稳定,2009年为118个,比2005年增加1个;人员总数有所上升,从6066人逐年增加到6279人;平均规模略有扩大,平均每团人员由52人增加到53人;演出活动日益活跃,共演出19523场次,观众2296万人次,演出收入达到5830万元,平均单场演出观众人次及收入比2005年分别提高6.9%、39.1%。


艺术表演场馆个数和场馆人员数经优化调整后数量减少,演出效益全面提升。2009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场馆82个,场馆人数1640人,坐席数71501个,比2005年分别减少12.8%、12.8%和6.3%。艺术表演场馆演出15340场次,观众271万人次,演出收入1009万元,平均单场演出收入比2005年提高1.3倍。


四、基层文化活动趋于活跃

    “十一五”以来,群众性基层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农村、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加强,先后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京剧票友大赛、“农家乐”省直剧团百场下乡、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国际摄影大赛等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农民文化宫、农民管弦乐队、庄户剧团等不断涌现,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到2009年,全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376个,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演出场次11941场,观众1631.2万人次。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同样红红火火。举办了全省“十佳文化广场”评选和“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创建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文化节会活动,激励了区域开放意识,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扩大了经贸文化交流。2009年,全省共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7649个,比2005年增加近5倍。


五、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省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覆盖体系,并建立了广播、电视并举,无线、有线、调频结合,微波线路四通八达、卫星地面站遍布各县的现代传媒网络。进入“十一五”以来,山东广播影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着重反映山东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大型电视剧《闯关东》作为央视开年大戏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一举摘得“金鹰奖”七项大奖,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弘扬了齐鲁儿女和中华民族的“闯关东”精神,也带动了影视产业的大发展。到2009年全省已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6个,广播节目153套,自办节目450530小时,制作广播剧561部,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6.5%提高到98.0%。全省市级以上电视台20个,比2005年增加2个;电视节目166套,自办节目144975小时,制作电视剧7部,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5.1%提高到2009年的97.9%。


六、新闻出版事业谱写新篇

    “十一五”时期,我省新闻出版突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依法管理,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的主线,深入挖掘山东出版文化的丰厚资源,着力开发文化精品,培育文化品牌,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同时,努力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鼓励出版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实施“创意山东”计划,在数字出版、动漫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型业态上实现新突破;开展“乡村阅读”工程,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到2009年,全省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社已发展到408个,图书发行企业网点达7345个,各类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种数分别达到6901种、132种、259种,期刊总印数则由2005年的9365万份增加到11080万份,增长18.3%;报纸总印数由2005年的232816万份增加到298056万份,增长28.0%。


七、文化会展异军突起


近年来,我省积极以各种文化会展为平台,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类论坛及文艺演出活动,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大力弘扬宣传齐鲁文化,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文化发展经验及文化产业投资,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文化资本流动性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全省文化繁荣发展。“十一五”时期,山东文化会展业发展迅速,曾先后举办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十届山东礼品工艺品及家居用品济南博览会、中国济南国际儿童游乐设施及户外健身器材展览会、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多种大型文化会展活动,其中2008年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观总人数达158万人次,总交易额约6亿元,签约文化项目36个,投资总额276.3亿元。2010年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观人数高达220万人次,其中,主会场济南现场签约85个项目,投资总额1383.6亿元人民币、6亿元港币,融资总额361亿元人民币;全省共征集各类文化产业项目1376个,投资总额达4841亿元,融资总额达2704亿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