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山东经
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七
统计分析[2011516] 时间:2011-06-15
来源:综合处
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自实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来,我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以治污减排为手段,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经环保部核查认定,2009年全省COD和SO2排放同比削减4.7%和6.0%,“十一五”以来累计削减量达到减排目标的107.3%和103.0%,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总量削减14.9%和20.0%的任务,成为全国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COD和SO2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
一、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渐趋完备
1.在环境保护立法的基础上,环境监管不断加强。一方面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强化源头控制。仅2009年拒批、缓批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等项目31个,涉及投资额104.0亿元;对1个市、2个县(市)和5个经济开发区实行了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另一方面完善了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高污染落后产能的退出更坚决,到2009年,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310台,淘汰水泥熟料产能3361.5万吨、焦炭产能65万吨、造纸产能37.7万吨、电石产能4.5万吨。
2.治污设施建设进展较快。2009年新增污水和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为45.5万吨、2850.0吨,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0%、70.0%,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4.3%、90.5%,比2005年分别提高32.1个和32.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和工业废气治理设施分别达4824套和11727套,比2005年分别增加609套和1150套。
二、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1.工业废水治理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我省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386731.1万吨、64.7万吨和6.7万吨,与2005年相比,在废水排放量增加37.9%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6.0%和20.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82672.6万吨、26.1万吨和1.4万吨。与2005年相比,在工业废水排放增加43601.6万吨的情况下,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9.6万吨和1.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80029.9万吨,排放达标率为98.6%,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5年达标率在98.0%以上。
2.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9年新增水源拦蓄能力1.0亿立方米,有效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72.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40.5立方米,累计下降幅度为35.8%。
3.水环境治理恢复成果显著。2009年,新建水污染物减排项目334个,削减化学需氧量3.16万吨。全省104个河流断面监测数据显示,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39.7毫克/升和2.9毫克/升,比上年分别下降18.1%和29.7%。
三、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节能减排和生活集中供热等措施的实施,我省大气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一是二氧化硫(SO2)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和监管。2009年SO2排放量为159.0万吨,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为136.6万吨和2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34.9万吨和6.3万吨。工业SO2排放达标量134.4万吨,排放达标率98.4%,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二是烟尘排放量逐年下降。2009年烟尘排放量为41.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和生活烟尘排放量分别为30.2万吨和11.5万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18.3万吨和1.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30.0万吨,排放达标率99.3%,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粉尘排放多年连续下降。2009年工业粉尘排放量22.1万吨,比2005年减少15.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21.6万吨,排放达标率97.7%,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17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全年空气日报良好率达到90.9%。
四、工业固体废物得到较好回收利用和处置
2009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137.9万吨,排放量0.01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221.4万吨,危险废物一直保持零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3826.4万吨,其中利用往年储存量448.8万吨,危险废物利用量167.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8%,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23.9万吨,其中处置往年储存量0.7万吨,处置危险废物5.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3.7%。
五、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2009年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9.5%,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排放量23.0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20.2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84.3%,比2005年提高32.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比2005年提高32.3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99.2%,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46770.6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0572.6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15.1平方米和41.2%,比2005年分别增加1.2平方米和提高4.2个百分点。
六、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不断提高
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农村安全饮用水范围,2009年我省农村改水受益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9.6%和88.1%,分别比2005年提高0.1个和20.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5%,比200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沼气池产气总量达到6.5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5.0亿立方米。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面积797.2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72.1万平方米。农村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为472.9万吨、16.9万吨和31.4万吨,与2005年相比,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上基本持平,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略有减少。有效灌溉面积4896.9千公顷,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七、生态省建设成果显著
环境治理的加强和环境恢复、建设力度的加大,使我省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全省共建成森林、湿地、海洋、地质等各类自然保护区78个,总面积121.6万公顷;生态功能保护区20个,面积77.5万公顷;建立21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已经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累计恢复治理采矿破坏土地31383公顷、破损山体33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2平方公里。已经建成18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国家级园林城市,2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生态市,18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和示范县;建设命名了8个省级生态示范区以及14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省级环保模范县(市、区)和15个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建成120个绿化示范乡镇和210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十一五”以来,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随着环境软硬件建设和保护监管工作的不断完善,社会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的社会动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以ZF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和保护、改善、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