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6-20 20:11:24
soporaeternus 发表于 2011-6-20 17:40
ruoyan 发表于 2011-6-20 17:23
意识全集是不可能被意识子集认知的;(如果这是你的意思的话)那么,这就是意识子集对意识全集认知中的一个。
认知了全集是否可以被被认知这一个属性就等于认知了全集的所有?
"模型内的语言怎么可能自描述模型本身?"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1179&page=2&from^^uid=3967
这是话题的起因。但全集一词有一个歧义,我是在你“模型本身”意义上理解“全集”的。用“全集本身”可能更为切合你的初始涵义。
这样,就有以下对照:

意识全集本身是不可能被意识子集认知的;
此句是意识子集对意识全集本身的一个认知。

如果你的全集指的是“所有元素及其各种组合”是另外一个议题,但子集不能认知这样的全集也需要论证。我想除了自身认知自身最终在时间上认知的“自身”总是先于认知的“自身”外,也没有什么不可认知的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20:15:28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18:24
楼上各位的问题一并回答:

客体是我们现象世界的东西,无论已知未知,都不代表终极实在。这就是客体与物自体的差别。
你并没有给“物自体”下一个定义。定义总是以一个可理解的词汇描述一个尚不理解的词汇,可“终极实在”如何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20:21:33
ruoyan 发表于 2011-6-20 20:15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18:24
楼上各位的问题一并回答:

客体是我们现象世界的东西,无论已知未知,都不代表终极实在。这就是客体与物自体的差别。
你并没有给“物自体”下一个定义。定义总是以一个可理解的词汇描述一个尚不理解的词汇,可“终极实在”如何理解?
--------------------------------------------------------------
物自体是康德的概念,也是自在之物。
就相当于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物质,但不完全相同。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物质,相当于洛克的用第二性描述的物质,或者说,用物理语言描述的物质。

而康德的物自体,否认物理语言描述的就是真正的不依赖意识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本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23:07:48
soporaeternus 发表于 2011-6-20 17:40
ruoyan 发表于 2011-6-20 17:23
意识全集是不可能被意识子集认知的;(如果这是你的意思的话)那么,这就是意识子集对意识全集认知中的一个。
认知了全集是否可以被被认知这一个属性就等于认知了全集的所有?
假设人的意识全集为P,假设全集之中的元素具有一个“可被认知”的二元属性(P中的元素要么可被认知,要么不可被认知),那么可以从P做两个互斥子集P1,P2,表示可被认知的意识(P1)和不可被认知的意识(P2)。显然,P1以自身为元素的一个元素。(可被认知的意识子集本身当然可被认知)。此外,有P2不以自身为元素不可被认知的意识子集并不是不可被认知的),这就导出罗素悖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5:49:31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18:59
所以,说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死的物质,那是无论如何解释不通的。所有的研究只是研究物质(生理的电化学作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而无法知道为什么死的物质会产生知觉?

除非物质本身就有某种原始的意识元素,而如果那样,意识就不是物质产生的了。
生命产生于无生命的死的物质,能够解释得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7:53:04
wzwswswz 发表于 2011-6-21 05:49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18:59
所以,说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死的物质,那是无论如何解释不通的。所有的研究只是研究物质(生理的电化学作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而无法知道为什么死的物质会产生知觉?

除非物质本身就有某种原始的意识元素,而如果那样,意识就不是物质产生的了。
生命产生于无生命的死的物质,能够解释得通吗?
----------------------------------------------------------------------------
意识和生命本身就完全是两个东西。

生命是从外部现象定义的,而意识是内省的。

如果把生命定义为对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自主行动的个体,那么一个自主行动的机器人就是一个生命。可是这个机器人有意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09:17
我把论文贴出来,大家参考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09:49
[原创]意识起源于前意识阶段的总结

意识起源于前意识阶段的总结

人类意识起源的前意识阶段,即动物本能心理的起源和整个进化过程。我认为其中有以下几个要点要突出地总结出来,以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人类意识的起源的根本原因,还有意识首先产生于生命,又特别是高级动物的根本原因。
一、 意识是生命的意识
意识是生命的意识,就是说非生命物是无意识的,因此,所谓万物有灵这一观念是错误的。
故然意识是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但物质在进化中,在最开始的一些时候,如物质还处于粒子、原子阶段;或是由原子运动进化到宇宙的星云物质,再演化为星系,如太阳系等,所有这些粒子、原子、宇宙星云物质还包括其它星球等等(地球除外),所有这些,它们都还是非生命物质和没有生命的地方,因此,它们都是无意识的,也不可能产生出意识来。至少现在科学是这样说明的,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月球,还有一些已经推断出无生命产生条件的其它星球等,在那里就无法知道意识发生或存在。因为意识是与生命紧密相连的,没有生命,也就无意识发生和存在的可能。
二、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产生意识
何谓生命?据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乍一看,关于生命问题谁都明白似的,但真要用文字下一个准确的科学定义,这的确要绞尽脑汁,这是因为生命现象从低级到高级形式,表现得特别复杂,而且生命中的某些特性,在非生命运动中也同样存在有,如新陈代谢,在火焰的燃烧中就存在有;生长发育等,据说无机的结晶体的发展过程就有相类似的情况等等。关于生命的定义,恩格斯曾有过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格斯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整个生命世界的本质,他将其概括成为蛋白体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新陈代谢。但是,在整个生命世界中,这种概括还是不够准确,如有些生命现象并不能都包括进去,如无蛋白质外壳的类病毒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古莲子、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只有当条件适当具备时才会有等等。因此,关于生命的定义还得重新认识和谨慎的概括。
关于生命的定义,我想作如下概括:生命是在物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由高分子有机物所组成的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并与环境紧密相依,大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序的又开放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个体都能自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繁殖,并能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作出反应的活性物质系统,这些活性的物质系统的每一个存在都可叫为生命。我想,生命应该这样来认识,就可能会要更全面一些,而不至于偏差过大。这个定义包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⑴、生命是物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⑵、生命都是由高分子有机物所组成;⑶、生命的构成有简单与复杂、低级与高级之分;⑷、生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依,各生命体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组成有序、开放的生态系统;⑸、每个生命都能繁殖后代;⑹、每个生命都能在环境的影响下作出反应;⑺、每个生命自身又是一个具有自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活性物质系统等等。至于有些只从专业的某一个角度来认识生命,那又是另一回事,如从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等方面,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有关生命的解释就是如此。这些生命的定义肯定偏颇,只是从一个专业角度,或者说只从某一侧面阐述而已,但不能作为整个关于生命的科学定义。在哲学和生物学上谈生命的定义,就应该更加全面、准确和科学。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产生意识。为什么运动能产生意识?这是因为运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需要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二是机体接受外部剌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是感觉后的结果,生命的运动总是与感觉紧密相联的。首先是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推动各类感觉的形成;各类感觉的积累,久而久之,诸多的感觉就会逐渐形成感知,形成感性思维,这就是意识产生前的前意识现象。由感性的思维发展到理性思维,由前意识阶段就会发展到意识的阶段,意识就这样产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10:17
三、    生命的运动可产生意识,又必须经过漫长的前意识阶段才有可能
生命从一开始时,就在运动中生存,但并没有即时产生出意识。如从动物学中知道,较早的原生动物中,有一类单细胞动物叫绿眼虫,这个小小生命就是在不断地运动中生存,包括有趋光的鞭毛运动,和由此而引起的电动力的发生与传导,还有体内光合作用所导致的化学运动等等,所有这些表现出的生命运动,并没有即时形成意识。到后来,生命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在进化中出现了多细胞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等,再到脊椎动物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乃至到类人猿等,所有这些具有中级到高级的生命体,它们体内体外的运动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也同样还没有产生出真正的意识。我这样讲,并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命题——“生命的运动可产生意识”,而恰恰相反是在更深层次上证实这一命题。虽然从原生动物开始,在动物长期进化中的每一种类动物中,都没有产生出意识,但是它们却为人类意识的产生一步一步在进化中打下了深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反过来说,人类的意识就是在这些动物的生理和心理不断进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是意识产生前的前意识阶段。
意识产生前的前意识阶段也是生命运动的不断进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生命的运动与进化,为生命产生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生物神经,生物脑。生命的运动和进化,生物的神经和脑也在同步中不断进化。如从原生动物的原始神经元开始,经过原始的脑、原始的神经节、原始的神经网络、再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等,最后发展到哺乳类以脑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这些生物神经、脑的进化和生命本身一样在同步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到了高级哺乳类动物时,生命的运动形式,包括大脑为主的网络神经运动,已发展到相当复杂、相当高级的运动形式,最后才发展到人类的大脑为主的神经系统。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一同调节、控制着人的生命运动,这时,这种具有高级生命的运动,才产生出真正的意识。
四、    前意识阶段是动物的心理本能形成和进化阶段
前意识阶段是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基础阶段,也是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起源和进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又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形成阶段;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发展阶段和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成熟阶段等。
第一阶段,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形成阶段,即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的生活阶段。它们的代表有绿眼虫、珊瑚虫、水螅等动物,这些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和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在生存竞争中,它们因生命的基本需要;因剌激反应而形成的原始的感觉与运动,并由此也形成了原始的神经元神经脑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极简单而又原始的生理机能活动,我认为就是动物本能心理活动初期阶段的形成。
如绿眼虫为了自身的叶绿体能与光结合产生光合作用,并为自已制造营养,因而眼虫有趋光性,这一点和植物极相似。但植物的本能趋光性运动极有限,是固定的,没有自由,只能朝有光的地方生长,不可移动。而眼虫则能借助自身的光感受器的作用和鞭毛的运动能力主动迎向光亮之处,似乎出现了一种本能式的有目的的运动,这是动物与植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动物可以挪移地点,可以较自由地、主动的去达到自已的本能目的,从绿眼虫开始就做到了这一点。水螅也同样能够如此,水螅能利用触手去捕捉它所需要的食物,用触手和身体作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还能用基盘附着在石块和草上居住或休息,这些由触觉感应所形成的运动,也同样存在动物本能式的目的。所谓本能式的目的,就是指这些原始动物天生成就有的一种为了生存需要而能去竞争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掌握这种能力的部门就是这些动物的原始的神经系统。关于这方面,在生物神经学中还未见到更为具体详细的研究资料,但我想在这些原始的神经系统中,肯定还会有自己的组织与机能,如可能有类似于原始的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传导神经元等神经组织在起作用;也可能就是在这种原始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形成了这些原始动物行为的本能目的,也同样可以认定这些原始动物的本能目的也就是原始动物的本能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10:35
第二阶段,动物心理本能活动的发展阶段,也即无脊椎动物和部分脊椎动物阶段。所谓无脊椎动物,即扁形动物、软体动物等;所谓部分脊椎动物,即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和鸟类等。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自然进化规律的支配,细胞不断的分化,机体组织也获得较大发展,如各类原始感觉越来越丰富,与感觉相关的各类支配运动的肌肉组织也更发达,与此同时,和感觉与运动相关联的神经组织也同样发达起来,如从扁形动物涡虫的原始脑神经节、腹神经索,到软体动物乌贼的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再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的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等,这些动物在以神经组织为主的调节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机能活动,就是这一阶段中各类动物的本能心理活动。因其内容无论是生命需要的内容,还是感知的内容等,都比前期更丰富,所以称为本能心理活动的发展阶段。
我们先从这类动物本能的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谈起。所谓感知,以人类为标准,它包括有空间、时间、状貌、运动和“自我”感知等五大方面。具体说,空间感知包括有:距离感、大小感、方位感等;时间感知包括有:连续感、段落感、序列感、长度感等;运动感知包括有:动静感、节奏感、速度感、力量感、规律感、平衡感等;状貌感知包括有:形状感、质感和色感等;“自我”感包括有:能力感、状态感、行为感、本体感等等。在动物世界里,凡是具有感知能力的动物,它们大都本能式地、极简单的、极粗糙的、基本具有这样五个方面,只是在进化中所拥有的完善程度和感知能力级别有高或低的差异区别而已。如在扁形动物的涡虫阶段,它的感知能力就还很低。它的眼点中光感受器和前面讲的眼虫差不多,仅是能分别光的黑白而已;味觉能识别一些食物,触觉能感受凉与热等,其感知能力可能还仅仅是停留在较原始的感觉阶段,还没有上升到高等动物本能知。而到了软体动物的乌贼就大不同了,它的视觉就不仅仅是具有光感,而且还有色和形等。乌贼的感觉系统比涡虫的感觉系统要先进和完善得多,不仅有较发达的视觉,而且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都相应发达起来。在这诸多感觉的整合下,就形成了乌贼较强的本能感知能力,如乌贼能识别它周围的各类水环境,选择食物、认识敌害、有效地控制自已的身体和行为等等。到了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它们的本能感知能力,和乌贼一样,在进化中,在各自的环境中,各有其能,各显特色。
所谓运动,以人类为标准,除体内正常运动外,体外运动包括有克服自身体重的移动、跳跃、旋转和翻腾等运动;维持自身身体姿态和平衡的调节运动;克服来自周围世界阻力的对抗力运动;主动与周围世界事物接触的运动等等。这是运动必然要产生的几种方式,既于如何运动,运动中还有固有的一些运动方法,如在节奏中进行、调控速度与力度、适应客观规律、掌握平衡等。在动物世界中,所有动物的运动行为,大概都逃脱不了这些方式与方法,只是因进化层次或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和等级的差异和完善与不完善的差异等。如扁形动物中的涡虫的运动能力就较差,它只能在叶面或石面上滑行,用口伸出摄食等。而到了软体动物的乌贼就大不一样,乌贼能全身运动;能飞速地破浪前进;在水中翻滚,快速运动能自控平衡;一组触手能伸缩自如,捕捉食物,抵御敌人等。进化至鱼时,鱼的水上运动更是拿手好戏,游刃有余。鱼还可以在水上跳跃等。进化至两栖类和爬行类时,这类动物不仅有水上运动的功夫,而在陆地上也有一套适应陆地生活的运动本领,如青蛙的跳跃和爬行,蜴蜥的快与慢速的爬行等。进化至鸟类时,鸟类的四肢,后肢可以在地上站立、快或慢的行走,或整理羽毛等;前肢变为肢膀,在空中上下起伏飞翔,或张开时表现某种情绪等。鸟的头还可以做种上下、左右侧旋运动,东张西望,用嘴摄食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10:51
如从生命需要的目的论讲,这一阶段动物行为不仅丰富了,而且有些行为本能的目的性也更强了。如扁形动物中的涡虫,它头部有对眼点,是光感受器;口有咽腔,可伸出摄食;身体腹面有绒毛,身体还可分泌出一粘液,这些都可配合身体运动。生活在水中,食甲壳类小虫和其它水中动物尸体等。它还喜凉怕热,因此常栖息在水中石板和水草下。根据它的习性和上面所指出的部分生理结构和机能,我们就可以分析到它的一些本能的目的性,如遇上太阳的直射,或附近水温变热等,它就会本能地通过身体的运动能力避开,去寻找阴凉的地方。据说,它一发现不利环境,表皮就能分泌一种粘液,帮助身体运动,逃离现场。它的咽腔本能伸出口外摄食,也是有选择的,并非是盲目的。
进化到软体动物乌贼时,这种本能的动物目的性又更强了。乌贼凭着它的优越的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使它成为深海中的生活强者,它为了维护它的个体的“自由”和存在,它不仅可袭击海里的许多鱼类,巨大的乌贼王,还敢于和鲸鱼撕拼,有时还袭击人类的船只。乌贼的生存能力也极强,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它不仅可选择众多的食物对象去进行捕捉,而且一遇上危害自己的险情,它还有一套逃生避险的本领,如它的变色能力,释放黑汁的能力和快速运动的能力等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它能在与敌人周旋时,连续释放6次黑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可以将很大一片海面染黑。
再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这种动物行为本能式的目的性又进了一大步,而且随着脊椎动物种类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增强。从鱼类开始,到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它们的行为目的性是很明显的,如捕食、筑巢、配偶、繁殖、避险、搏斗、休闲和因环境变化的迁移等等。我们仅以最开始的脊椎动物鱼类为例来说明。鱼类在悠闲的时候,它们会成群结队地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并还会相互追逐嬉戏,高兴时,还在水面上跃起翻滚等。鱼儿觅食,钓鱼者最懂得它们的心理,为此有很多设诱耳的方法,引鱼上钩。另外,鱼类还有与人相类似的坚强意志,如鱼类迥游就是典型的例子。鱼类为了产卵、为了越冬、为了觅食等,它们可以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长途跋涉,不顾一切地去达到它们的目的。鸟类的行为本能目的性也很明显,我们从自然界中常可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我自己就曾亲身见过一对鸦雀在一棵树叉上筑巢,历时两年都还未见完满成功。头一年建了一半,结果被大风雨所破坏,只能免强栖息。第二年又见它们继续努力,每天见它们用嘴,艰难地寻觅,艰难地送上一根根枯树枝去建巢。有时候好不容易明明见树枝插上了,可一不小心又弄丢了,喳喳几声,非常遗憾地样子又飞走子,可能又要去别的地方继续寻找更为满意的树枝。它们这样不厌其烦地筑巢,其目的就是为了安居,为了生殖繁育后代等。
第三阶段为动物本能心理活动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动物主要是脊椎类动物中哺乳类动物,其中尤其是类人猿类动物,它们的本能心理活动的成熟性,可只要读读珍妮·古道尔(Jane van Lawick-Goodall)所写的《黑猩猩在召唤》(《IN THE SHADOW OF MAN》)一书中就十分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需要充分说明的是,哺乳类动物的本能心理活动以及它的能力,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能力打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与生理上的现实基础。
首先从生理上说,人类生理上的各大系统,如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中的神经系统,在其结构与机能上,在哺乳类动物阶段基本上已初步形成,而且随着哺乳类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至类人猿时,已十分接近于人类。其差别主要在于皮质部分的结构与机能,额叶中的联合区和边缘系统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等结构,还有顶叶与颞叶部分等,这些与人类相比,都还不十分成熟,还在进化和发育和不断完善中。如我看到的有关资料介绍,人类皮层中的联合区,要比哺乳类大许多,在结构上也有区别。据说人类额叶皮层中的联合区是猫的9倍多,约为类人猿的2倍。从整个皮层看,人类大脑皮层为类人猿的3-4倍左右,而且其额叶、顶叶和颞叶也都比类人猿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哺乳类动物,又特别是类人猿动物,它们的本能心理活动和人类的感性心理活动是极相似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感性意识和感性生活,在哺乳类和类人猿动物中都基本具有,所缺少的就是理性的心理和理性生活的内容。因此,哺乳类等动物的感性心理只能是动物物式的,而非人性的。如类人猿具备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由于类人猿思维中还无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它们的形象思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思维,而是纯粹的物体状貌的具象思维,与我们人类的形象思维还有较大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五、古代哲学家思考关于生命与意识问题中所显露出来的智慧光芒
关于生命中的意识问题,在古代西方哲学家中就有人十分睿智地看到了这一点,虽然他们只是从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推想出来的,但不失为有其一定道理的地方。如古希腊哲学派别中的毕氏学派成员之一非罗劳斯就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生长灵魂,为人、动物和植物均具有,即主管生长和发育的;二是动物灵魂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主管感觉和运动;三是理性灵魂,唯人所独有,主管智慧。后来到了亚理斯多德时,亚氏又将这三灵魂说作了如下的概括:灵魂可分为生殖灵魂、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等。植物只有生殖灵魂,而动物则具有生殖和感觉两种灵魂,人则三种灵魂具有。这种三灵魂学说,虽然概括不十分准确,但它与我们今天认识到的意识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有某些相似与一致的地方,如我们将亚氏的三灵魂理论改为如下:生长生命、生长生命+感性生命、生长生命+感性生命+理性生命,就可更清晰的看出亚氏的三灵魂学说与我们今天认识上的一致性。亚氏的生命乏灵说是欠妥的,但对动物与人类差异的划分是较准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19:48
实际上,我认为在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很不发达,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又特别是对身体上生理学方面的认识还十分浅簿的情况下,就能作出如此相对准确的科学判断,是十分令人惊呀的,这也说明人类智力的伟大,说明哲学只要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条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也可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人类自身的。如自然科学与实验的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又和哲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就更能发挥人类智力的威力而无所不为,充分认识人类自己。
     但是,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和思考,如果完全脱离自然科学和实验,纯粹靠逻辑思考和演绎是不可能有很正确的结论,即使有正确的理论,也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变为荒谬之说,如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先验哲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类只所以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有实践社会道德的能力;有审美的能力等等,都是因为人类天生就具备有这种心理能力,他将这种心理能力称之为理性能力。这种理性能力,其中包括有先天的理解力、想象力、悟性和时空观念等;还有先天的道德感,先天的自由意志力;还有先天的审美趣味和判断能力等。人类就是凭着这种先天的理性能力,所以才会有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各种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等,人的意识也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现在我们来客观分析,如果康德这种先天理性能力,能将其视为一种心理结构,并把它和当时已出现的进化的思想结合起来,把它看成为生命进化的结果,同时又用实践的观点去分析,就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因为从科学意义上说,人的心理能力和由心理能力产生出的意识,本来就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等是天生的,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从这一点看,康德的哲学中有一定的积极的理论意义,如对于我们后人的思考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遗憾的是,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由于他的所谓理性哲学与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他的哲学还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因而不可取。由此也说明,哲学和心理学的思考,要想真正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紧密地与自然科学和实验结合起来进行,才会有真正的科学结论。
古代哲学家的智慧,尽管有许多缺陷,但对于我们今天的探索还是有帮助的,如从理论上就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意识问题结果的又一方面的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28:44
回楼上:

你这仅仅说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

意识和物质是两个东西,你可以研究最原始的感光细胞,到人类的视觉。你仅仅研究的是这个电化学反应,而没有研究,作为内省的感觉为什么会(注意不是怎样产生)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就是人类研究1亿年,这也不会有答案。

我质问:既然一个感光细胞对光线的反应与一个传感器没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个细胞会有意识产生,而传感器不会?

你研究感光细胞的过程,完全对应于传感器过程。

关于康德,你知道先验心理学吗?康德即使在今天也比恩格斯高明100倍。不信你找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问问,他们学习康德哲学的时间长,还是学习恩格斯哲学的时间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40:59
马甲2号 发表于 2011-6-20 23:07
假设人的意识全集为P,假设全集之中的元素具有一个“可被认知”的二元属性(P中的元素要么可被认知,要么不可被认知),那么可以从P做两个互斥子集P1,P2,表示可被认知的意识(P1)和不可被认知的意识(P2)。显然,P1以自身为元素的一个元素。(可被认知的意识子集本身当然可被认知)。此外,有P2不以自身为元素不可被认知的意识子集并不是不可被认知的),这就导出罗素悖论了。
说集合内部的语言是否可以描述集合全部之前就考虑到由于存在可能的模糊自指,就有可能会游走到集合自指描述这块——罗素悖论之类——虽然这在现在看来也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尽量避免类似的陈述。
我的思路来源于连续统假设和哥德尔的相关论证。我想类似的,一个语言系统也会有无法描述的事情,这就是我说意识中会有“穷极意识之所能”也无法意识到的事情。
先生提到的全集P关于某一属性的二元划分可能不全是我要的意思。因为划分本身在一些人看来就已经是对全集的认知了。我想他们认为的是无法认知的全集就是全集的任何属性都无法被认知,而我指的是全集是否可被认知这个属性是可以被认知的,但是其的其他信息未必可以全部被认知。当然一种对于全集的做法就是认为所有的属性,包括这种属性定义本身都是在那里不依赖于认知存在的(就是即使存在不存在的东西,那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否可以被观测者(比如人)认知取决于观测者自身的观测能力和方法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42:49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1 08:28
回楼上:

你这仅仅说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

意识和物质是两个东西,你可以研究最原始的感光细胞,到人类的视觉。你仅仅研究的是这个电化学反应,而没有研究,作为内省的感觉为什么会(注意不是怎样产生)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就是人类研究1亿年,这也不会有答案。

我质问:既然一个感光细胞对光线的反应与一个传感器没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个细胞会有意识产生,而传感器不会?

你研究感光细胞的过程,完全对应于传感器过程。

关于康德,你知道先验心理学吗?康德即使在今天也比恩格斯高明100倍。不信你找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问问,他们学习康德哲学的时间长,还是学习恩格斯哲学的时间长。
按照你这样的思路,那我肯定这个问题再加一亿年你也想不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8:47:26
yangfw 发表于 2011-6-21 08:42
[
按照你这样的思路,那我肯定这个问题再加一亿年你也想不明白。
------------------------------------------------------------
是按照你的思路,一亿年也想不明白。

科学仅仅从意识的外部表现研究意识,就好像科学家都承认机器意识一样。因为科学不会尝试吹嘘什么物质产生意识这类废话。这等于什么都没说。

但是本体论而言,把物质与意识分开的研究方法,永远不会找到意识的源头,仅仅是实用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9:27:28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20:21

物自体是康德的概念,也是自在之物。
就相当于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物质,但不完全相同。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物质,相当于洛克的用第二性描述的物质,或者说,用物理语言描述的物质。

而康德的物自体,否认物理语言描述的就是真正的不依赖意识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本体。
知道是康德的概念,但仍是一个不用意识或感觉就不可以定义的概念。不同的是:物自体是一种判断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直觉的定义。这个判断是:人们所能描述的对象的性质只是对象全部性质的一部分,具有那个全部性质的对象是物自体。而只能描述一部分性质,这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一种归纳,人们发现总是对于外界对象有以往不曾有过的新认知,于是归纳判断,对象总有不为人所全部认知的性质,由此才能推测存在一个具有那所有性质的物自体。除了这种理解,还能怎样理解物自体?可是这样的理解下,物自体不过就是不依赖意识的认知对象,只不过包括了已经认知的对象性质和尚未被认知的对象性质。对已经认知的对象由于人的认知只能以自己的所谓“模型”为观察描述方式,显现为用人类语言描述的对象。而对尚未认知的对象,也就无所谓意识描述。但不管是已知或未知,是否有描述,如何描述,人的又一个判断是,对象都是不依赖观察的意识而存在的,这是“物理语言描述”的对象和尚未认知对象的共同特征。因此可以用此特征作为这两种对象的定义: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或物质,或物自体。但是,这是一个判断,归纳判断,有经验根据的归案判断,总是被证实而未被证伪的高概率为真的归纳判断,永远不能说绝对正确;但也由其经验性,与宗教神的存在的想像区别开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09:37:35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1 08:47
yangfw 发表于 2011-6-21 08:42
[
按照你这样的思路,那我肯定这个问题再加一亿年你也想不明白。
------------------------------------------------------------
是按照你的思路,一亿年也想不明白。

科学仅仅从意识的外部表现研究意识,就好像科学家都承认机器意识一样。因为科学不会尝试吹嘘什么物质产生意识这类废话。这等于什么都没说。

但是本体论而言,把物质与意识分开的研究方法,永远不会找到意识的源头,仅仅是实用而已。
————————————————————————————————————————————————————





能说说我指的你的思路是什么吗?你能说出来,我就给你指出错在什么地方。
你既然那么崇拜研究物质的物理学,你就不知道还有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存在?不知道作为自然现象——意识——和物质一样都是科学的研究对象?扯什么本体论进来,好好看看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0:20:23
yangfw 发表于 2011-6-21 09:37
能说说我指的你的思路是什么吗?你能说出来,我就给你指出错在什么地方。
你既然那么崇拜研究物质的物理学,你就不知道还有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存在?不知道作为自然现象——意识——和物质一样都是科学的研究对象?扯什么本体论进来,好好看看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吧!
-----------------------------------------
你是指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心理学行为主义?

这些科学什么时候能告诉你,一个特定的电化学过程为什么会对470NM的电磁波产生蓝色的色彩感觉而不是红色的感觉吗?你研究1亿年,这些科学都不会告诉你为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0:31:56
ruoyan 发表于 2011-6-21 09:27
[]

知道是康德的概念,但仍是一个不用意识或感觉就不可以定义的概念。不同的是:物自体是一种判断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直觉的定义。这个判断是:人们所能描述的对象的性质只是对象全部性质的一部分,具有那个全部性质的对象是物自体。而只能描述一部分性质,这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一种归纳,人们发现总是对于外界对象有以往不曾有过的新认知,于是归纳判断,对象总有不为人所全部认知的性质,由此才能推测存在一个具有那所有性质的物自体。除了这种理解,还能怎样理解物自体?可是这样的理解下,物自体不过就是不依赖意识的认知对象,只不过包括了已经认知的对象性质和尚未被认知的对象性质。对已经认知的对象由于人的认知只能以自己的所谓“模型”为观察描述方式,显现为用人类语言描述的对象。而对尚未认知的对象,也就无所谓意识描述。但不管是已知或未知,是否有描述,如何描述,人的又一个判断是,对象都是不依赖观察的意识而存在的,这是“物理语言描述”的对象和尚未认知对象的共同特征。因此可以用此特征作为这两种对象的定义: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或物质,或物自体。但是,这是一个判断,归纳判断,有经验根据的归案判断,总是被证实而未被证伪的高概率为真的归纳判断,永远不能说绝对正确;但也由其经验性,与宗教神的存在的想像区别开来。
-----------------------------------------------------------------
康德的物自体绝对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我拿色彩做比方吧,在物理学研究以前,人们普遍会觉得色彩的感觉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现在我们按物理学的研究知道,色彩是电磁波反射物体在眼中形成的感觉。可是康德(还有贝克莱休谟等等)会反驳说,电磁波也不是物自体的属性,而是直接和见解地通过人的感官形成的知识,与我们当初认识的色彩在本体论意义上没有区别。

说白了,不是认识多少的问题,而言你依据意识而认识的物质的属性,根本不是物自体的属性。而仅仅像色彩的感觉那样,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为解释康德的想法,我举个时间的例子。我们都会觉得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属性,与我们的感觉经验无关,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语)。但是你仔细想想时间是怎么定义的?古人用沙漏计时器计时,假设的是沙漏会匀速漏沙子。可是匀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V=变化量/时间。速度本身就包含了时间概念了,这就形成了循环论证。而钟表计时,日冕计时等等无不包含匀速概念。而速度本身就包含了时间。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循环论证根本就不可靠,时间其实在牛顿力学那里就与感觉挂上够了。所以,康德把时间说成是先验的,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东西。你可以看到他比恩格斯高明多少。

当然,现代物理学有更好的关于时间的描述,我也不是太懂。

我这里只是想像你展示,那些你认为客观的东西,其实无法脱开意识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1:00:20
47# ruoyan
物自体是一种判断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直觉的定义。这个判断是:人们所能描述的对象的性质只是对象全部性质的一部分,具有那个全部性质的对象是物自体。而只能描述一部分性质,这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一种归纳,人们发现总是对于外界对象有以往不曾有过的新认知,于是归纳判断,对象总有不为人所全部认知的性质,由此才能推测存在一个具有那所有性质的物自体。……

……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或物质,或物自体。但是,这是一个判断,归纳判断,有经验根据的归案判断,总是被证实而未被证伪的高概率为真的归纳判断,永远不能说绝对正确;但也由其经验性,与宗教神的存在的想像区别开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1179&page=5&from^^uid=1123236

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在”(客体物)不能脱离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物自体)不是依赖于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而是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
……问题是:
1 归纳、判断、和推测……是否属于“感知”或“意识”?
2 同样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的——上帝,能不能成为客观实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1:15:34
百五的颜色例子很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1:39:48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1 07:53
wzwswswz 发表于 2011-6-21 05:49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0 18:59
所以,说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死的物质,那是无论如何解释不通的。所有的研究只是研究物质(生理的电化学作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而无法知道为什么死的物质会产生知觉?

除非物质本身就有某种原始的意识元素,而如果那样,意识就不是物质产生的了。
生命产生于无生命的死的物质,能够解释得通吗?
----------------------------------------------------------------------------
意识和生命本身就完全是两个东西。

生命是从外部现象定义的,而意识是内省的。

如果把生命定义为对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自主行动的个体,那么一个自主行动的机器人就是一个生命。可是这个机器人有意识吗?
这是关于“起源”的一个类比,也许我们不知道无生命的物质为什么或到底是怎样才产生了生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与无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命是起源于无生命的。难道我们因为不知道无生命的物质到底怎样产生了生命的,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生命是无生命物质以外的一个独立存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2:02:0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6-21 11:00

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在”(客体物)不能脱离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物自体)不是依赖于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而是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
……问题是:
1 归纳、判断、和推测……是否属于“感知”或“意识”?
2 同样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的——上帝,能不能成为客观实在?
归纳判断形式上是意识,但结论的内涵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形式与内容不等同。
上帝是经常被证伪的归纳,这与唯物论区别开来。
你总是回避一个问题,按照你的判断,感觉消失时,引发感觉的对象物是否会消失。如果认为不消失,也就不必争论了,不管你是否承认,我是认为你就是一个唯物论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2:12:09
ruoyan 发表于 2011-6-21 12:0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6-21 11:00

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在”(客体物)不能脱离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物自体)不是依赖于实践、感知、和科学实证;而是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
……问题是:
1 归纳、判断、和推测……是否属于“感知”或“意识”?
2 同样依赖于归纳、判断、和推测的——上帝,能不能成为客观实在?
归纳判断形式上是意识,但结论的内涵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形式与内容不等同。
上帝是经常被证伪的归纳,这与唯物论区别开来。
你总是回避一个问题,按照你的判断,感觉消失时,引发感觉的对象物是否会消失。如果认为不消失,也就不必争论了,不管你是否承认,我是认为你就是一个唯物论者。
所有的观测者都消失,你们的宇宙还剩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3:01:47
54# ruoyan
归纳判断形式上是意识,但结论的内涵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形式与内容不等同。
上帝是经常被证伪的归纳,这与唯物论区别开来。
你总是回避一个问题,按照你的判断,感觉消失时,引发感觉的对象物是否会消失。如果认为不消失,也就不必争论了,不管你是否承认,我是认为你就是一个唯物论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1179&page=6&from^^uid=1123236

1 形式和内容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上并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2 上帝是被实证主义证伪的,不是被唯物主义证伪的。

3 人与客观世界的“感知”关系,只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所有“感知”关系的一部分;所以:
人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其它动物的“感知”之中;
动物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各种植物的“感知”之中;
植物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各个星球之间的“感知”之中;
……如此等等!
而如果所有的“感知”关系能够统统消失——客观世界自然也就消失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4:00:34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1 10:20
yangfw 发表于 2011-6-21 09:37
能说说我指的你的思路是什么吗?你能说出来,我就给你指出错在什么地方。
你既然那么崇拜研究物质的物理学,你就不知道还有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存在?不知道作为自然现象——意识——和物质一样都是科学的研究对象?扯什么本体论进来,好好看看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吧!
-----------------------------------------
你是指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心理学行为主义?

这些科学什么时候能告诉你,一个特定的电化学过程为什么会对470NM的电磁波产生蓝色的色彩感觉而不是红色的感觉吗?你研究1亿年,这些科学都不会告诉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按照你的思路,这些科学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我看你应该直接问一个特定的电化学过程为什么会产生意识不就得了,用不着拐弯磨脚的拿感觉说事,你都能把意识功能赋予一个感光细胞,十万八千里都差了,就不差从细胞到电化学过程这几公里了,告诉你吧,你根本就没有列出研究意识的科学门类的名字,更何谈接触到能开你鞘的那些有用的知识了,
告诉你,意识远不是单个神经细胞的行为,甚至感觉也远不是单个电化学过程的行为。它们是大脑神经系统的高度有组织的行为结果。否则大脑为什么要有140亿个神经元,象你想象那样一个不就得了。

附:你的原话:——“我质问:既然一个感光细胞对光线的反应与一个传感器没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个细胞会有意识产生,而传感器不会?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1179&page=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4:06:50
soporaeternus 发表于 2011-6-21 12:12

所有的观测者都消失,你们的宇宙还剩多少?
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所有的”?记得以前讨论过,如果只有一个观测者,存在就是被感知成立;但对于多个具有同样“模型”的观测者,某个观测者的感知就“被判断为”只是存在的充分条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4:13:39
ruoyan 发表于 2011-6-21 14:06
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所有的”?记得以前讨论过,如果只有一个观测者,存在就是被感知成立;但对于多个具有同样“模型”的观测者,某个观测者的感知就“被判断为”只是存在的充分条件了。
问剥夺所有感知,那个存在是否还存在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存在是不依赖于感知。
所以我问,剥夺所有感知后,这个世界还剩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1 14:15:3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6-21 13:01

1 形式和内容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上并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2 上帝是被实证主义证伪的,不是被唯物主义证伪的。

3 人与客观世界的“感知”关系,只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所有“感知”关系的一部分;所以:
人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其它动物的“感知”之中;
动物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各种植物的“感知”之中;
植物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于各个星球之间的“感知”之中;
……如此等等!
而如果所有的“感知”关系能够统统消失——客观世界自然也就消失啦!
你这才是抽象肯定“存在就是被感知”但否定每一个具体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某个主体的感知消失了,“客观世界”不依赖这个主体的感知而继续存在;再一个主体的感知消失了,那个客观世界也不依赖第二个感知而继续存在,....... 所以,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每一个具体的感知而存在。但是,你仍然认为存在依赖于一个抽象的总体的“感知”。好像这个抽象的总体的感知与具体感知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