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tyle="; HEIGHT: 243px" title="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name=image_operate_19841308553768593 alt="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src="http://s14.sinaimg.cn/middle/691bea194a61f67f2129d&690" width=469 height=690><IMG style="; HEIGHT: 239px" title="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name=image_operate_62491308553766187 alt="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src="http://s1.sinaimg.cn/middle/691bea194a61f67eae590&690" width=240 height=180 real_src="http://s1.sinaimg.cn/middle/691bea194a61f67eae590&690"><IMG style="; HEIGHT: 238px" title="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name=image_operate_12691308553882796 alt="不独立 无大学鈥斺斄醯烙瘛⒀罡<摇⒅烨迨碧复笱Ы逃贫雀母" src="http://s4.sinaimg.cn/middle/691bea194a61f6fd9a6c3&690" width=240 height=180 real_src="http://s4.sinaimg.cn/middle/691bea194a61f6fd9a6c3&690">
清华百年,反思杏坛,重彰大学独立性之议再热,破题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积多年改革与发展共识,科教兴国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亦成诸多大学跨世纪目标。但全面审视中国大学教育,
在硬件升级、院校合并与数量扩招等表面繁荣与喧嚣之外,充盈着更多对停滞经年的大学教育制度之变的批评与忧思。
本刊约请当年曾锐意改革,而今仍活跃在教育学术界的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探讨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回归正途。与以往不同的是,四位教育家的思考已溢出狭义的大学教育体制改革范畴,直指中国未来发展之基和动力之源——
不独立,则无大学;无大学,则无大国。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一个重要制度、思想和人才发端即为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教育制度的率先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扩大派遣留学生,这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长期安排,对于中国学统的迅速恢复和现代化进程的瞬时重启功不可没。由此才有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各大院校成为学术重镇和改革干城。
但其后时移势易,大学简政放权遭遇逆转,以发展代替改革,以产学研一体化取代多元办学探索愈演愈烈,大学行政化、功利化渐成痼疾,
产业化、庸常化汇涌成潮。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者多富贵气而无清贵气,而标榜教育大众化者则以规模扩招数字论英雄。
如此蛇鼠两端,既无世界级私立名校之精英意识和普世贡献,亦乏国民化公立大学之济世情怀和现实价值,基于学术泡沫的象牙高塔不稳,应为公众服务的国民教育亦乱。再不痛下决心推进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积重沉疴很可能令改革成果难以为继,大国强国之路将自弃于半途。
有大学,方有大国。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大学与现代化中国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今天大学的情形差不多可以看到三十年以后中国整个社会的情形。引申其意,不外乎:
大学无生气,未来无希望,精神不独立,思想不解放,人才不积累,薪火无传承。
为此,众议已久的中国改革议程重启,或考虑从与亿万人切身相关的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开始突破。如若我们建设自由民主文明之中国初衷不改,就宜及早着手以独立大学之精神熏陶万千莘莘学子,为现代化大业奠定坚实之基。
三十多年前恢复高考开启了改革进程,三十多年后松绑大学将再推改革前行。以国家和社会续行现代化,以作为自治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培养现代性,如此齐头并行,方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之途。
大学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4月下旬,清华大学隆重举行的百年校庆,再度触发公众对当下大学教育制度的讨论和反思。
在“科教兴国”的长期战略引导下,中国决策层和教育界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由此,全国各大高校迎来长达十数年的规模化大发展:硬件建设迅速改善,一些校园堪称奢华。但是,大楼林立,罕见大师,学术剽窃、欺诈却越来越多,腐败丑闻迭出,公信力丧失。曾被视为高雅清净之所的大学象牙塔,竟一再沦为公众嘲讽的对象。
对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高层人士亦不讳言中国日益凸显的大学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多个场合批评大学的行政化和功利化,一再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前任总理朱基亦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尖锐批评。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会出现诸多问题?症结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财经》记者专访了刘道玉、杨福家、朱清时三位大学校长,他们见证并亲历了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接受采访时,他们直面现实,坦陈己见。
刘道玉在上世纪80年代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高校改革进行了重要探索;杨福家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担任英国名校之长的第一位中国教育家;朱清时则在世纪之交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达十年,2009年又在全球遴选中胜出,受聘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致力探索中国大学自主办学新路。
三位教育家直言,
中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问题,缺乏办学自主性,因此需要真正的教育家。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恢复大学的独立性,将大学还原为学术共同体,回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正途。
大学“病”在何处?
真正的问题是体制问题。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权力变成了学校运转的中心。教育的现状跟农村改革之前的农业一样,没有效率,亦乏创造性
《财经》: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界人士批评很多,但是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看法分歧却很大。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病根”何在?
杨福家:现在国内大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软硬件建设失衡。较普遍的情况是大楼、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条件大有改善,甚至可称豪华,远超国外一流大学,而大学的软件建设被忽视,大师、优秀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相对欠缺,缺乏应有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国内很多大学城里有不少名校新建的校区,但感觉不太好,因为看不到这些名校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看到的只是豪华的建筑。
观念与体制上的缺陷是造成这一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观念上,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特点,不了解建设一流大学的要素;在体制上,没有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上的主导作用。今天大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体制问题,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
朱清时: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体制行政化,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
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
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只有追求学术至上,大学才能称其为大学。如果权力至上,大学和衙门有什么区别?!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位高权重。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特别是最近这十多年,大学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学术精神萎缩得很快。
十多年前,给教授一个行政职务,他还会犹豫,怕耽误学术。现在,一个副处长、处长的职位都会有好多教授去竞争。大家追求什么?崇尚什么?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能力往什么方向发展。
所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其实都是浅表层次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体制问题。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权力变成学校运转的中心了。教育的现状跟农村改革之前的农业一样,没有效率,没有创造性。
刘道玉: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高等教育以发展代替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发展就是在原来的基础和规模上向前推进;改革的本质是针对原有存在的问题,以新的思想、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思想、旧的体制、旧的制度、旧的方法。不通过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旧体制来促进教育发展,而是通过发展来带动改革,其结果必然使改革滞后。现在对教育的管理理念改了没有,管理方法改了没有,制度改了没有,体制改了没有?都没有改革。
那些“教育改革成功论”者,就是把发展与改革混为一谈。他们说改革成功有两条标准:一是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85%都实现了,另一个是现在大学教育大众化了。这两条又涵盖了什么样的改革内容呢?
不能说这几年教育没有发展,现在大学教育已经实行大众化了,2006年达到22%,像美国、欧洲等国家,大学教育大众化一般都要30年到50年,我们只用了8年。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这是改革的结果。
恰恰相反,这是以发展代替改革,而不是促进改革,是以牺牲质量换来的数量发展,掩盖了教育的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