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档字NO.201002260318】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0年2月25日在国会说,美国的外交议程是雄心勃勃的,因为时代召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美国需要更多外交工具和资源来明智地、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但必须摆脱依赖外国债主的困境。
当天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就美国国务院2011财年拨款案举行的听证会上,希拉里向国会“要钱”的同时,批评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指责其“**”建议导致美国财政赤字高涨,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
希拉里说,10年前美国还拥有平衡预算,而今却债台高筑,“这让我很伤心”,“我清楚地记得格林斯潘在一个听证会上为增加开支和减税寻找正当理由,称我们不需要还债。在我看来,这是**的”。
希拉里虽然没有指明时间,但那个听证会肯定是在前总统布什任期内举行的。布什颁布了大规模减税政策,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投入了巨额军费,同时拓展了老年人的医保计划。
2011财年,国务院和国际发展援助署的预算为528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49亿美元,其中的36亿美元用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
希拉里敦促国会遏制联邦ZF的预算赤字。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上个财年中,联邦ZF赤字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万4000亿美元。
希拉里要求从美国国家安全而不只是从经济的高度,来处理美国财赤高涨的挑战。
她说,依赖外国债主打击了美国保护国家安全、解决困难问题和显示领导力的能力。
尽管近期美中关系备受瞩目,但希拉里并没有特别提到中国这个第二大“债主”,对华政策只在开场致辞中提了一句“我们寻求有共同目标领域的合作,同时在有分歧的领域保持坚定的立场”。她在回答议员质询时透露,美国国务院没有对华援助项目,但有用于支持中国人权活动和美国高校开展对华合作项目的经费。
对于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希拉里称,国务院正会同其它部门修改过时的、并不有效的出口管制体系,但有人进行强烈抵制,认为此举会危害国家安全,她个人不支持这种说法,但国会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跨党派合作是很重要的。
【时事点评】在继续我们的讨论之前,我们再次提请大家认真阅读一下上述资料。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一年前发生在“美国庙堂”之上的“这一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美国次贷危机”即将捂不住的时候,已经卸任的格林斯潘先生出了一本书,该书以“白字黑字”的方式“直接作证”: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是 “……就是为了石油”,从而“间接作证:“……不是为了民主”,也就为这样一种观点---“……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就是为了石油……”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格林斯潘何以被美国务聊希拉里在庙堂之上追骂为“骗子”?
就如我们当时所指出的那样,“……为了石油”的说法“当然不为错”,也非常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逻辑与行事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探究“战争企图”的话,那么,美国“当时的决策层(格林斯潘就是其中的一位)”迫不及待地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现实企图”就在于将“格林斯潘担心会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消解无无形之中。
换句话说,格林斯潘先生之所以被美国务聊希拉里在庙堂之上追骂为“骗子”,那是因为事实证明,由他任内制定、并执行的货币政策,最终仍然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在沙盘上“演绎得近乎完美”的“美国全球战略”,遭遇了“伊核问题”的“有效狙击”
然而,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就曾经多次认证了一个问题,即:曾经光芒四射的格林斯潘先生之所以被赶下神坛,并被美国务聊希拉里于庙堂之上“追骂”为“骗子”,其“真实的逻辑”在于“格林斯潘先生的政策终究无法烫平美国经济周期”,而在“无法烫平”的背后,又在于“美国单边主义”在至关重要的伊拉克战争中没有打赢、或者“胜而不利”,从而无法顺势解决“更加重要的”“伊朗问题”,最终,在沙盘上“演绎得近乎完美”的“美国全球战略”,在遭遇了“包罗万像” 的“伊核问题”的“有效狙击”之后,“美国决策层”原本以为可以“按计划”消解于无形的美国次贷危机、终于全面爆发。
●今天令希拉里女士“非常伤心”的“完美计划”一定会包含了这样几条
在这里,如果我们“仅从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去描绘那个“近乎完美”的“美国全球战略”的话,那么,这份”10年前“曾令希拉里女士深信不疑、10年后却“令其很伤心”的“完美计划”一定会包含了这样五条,即:
第一条,为了“美国国家与美国资本”的“共同利益”,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华尔街持续繁荣,最终有必要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彻底拿下伊朗,进军中亚,从而将欧亚大陆上的“中欧俄”先分割、再肢解。
第二条,在打下伊拉克、并拿下伊朗、从而彻底打通通往中亚的陆上战略通道、最终掌握地球上最后一块不在美国手中的“能源中心”、完成对“中欧俄”的地理分割之后,“美国国家利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背负的所有债务,都将在“美元事实地成为全球唯一的(而非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结算货币”的“完美方案”中得到“彻底清算”。
第三条,在“第二条”实现之前,“美国军事霸权”将阻止“任何企图”阻止“第二条”的行为与国家。
第四条,为了确保“第三条”,“美国金融霸权”、也就是华尔街将为“美国军事霸权”进行无限融资。
●为了确保“第四条”,“美国国家利益”有必要向华尔街发放“金融永动机游戏”的“运行牌照”
第五条,为了确保“第四条”,“美国国家利益”有必要向华尔街发放“金融永动机游戏”的“运行牌照”。
显然,这个所谓的“发放”,本质上是个“收回”的要求,即“收回”1933年美国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而允许美国商业银行向美国投资银行进行直接融资。
注:上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大萧条,美国一方面开始推行凯恩斯主义,一方面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在此背景下,1933年美国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自此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家,其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当时作为“圈内人士”与美国总统夫人的希拉里、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
因此,该“完美计划”算起来最晚至1999年就应该已经成型。当时,坐在白宫之内的可不是老布什与小布什,而是希拉里女士的丈夫--克林顿,就是美国克林顿总统任期之内的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拆除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壁垒,从而正式“收回”1933年美国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而当时作为“圈内人士”与美国总统夫人的希拉里女士、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原由。
●希拉里所指的那个听证会虽是小布什时期的事情,但其“源头”却可追溯至克林顿时期
不难看出,希拉里所指的那个听证会(格林斯潘说不用还债),虽然是小布什时期发生的事情,但其“源头”却可追溯至克林顿ZF时期。
而在克林顿时代晚期,美国经济面临这一情况:
第一方面,是诸多“战略红利”令美国经济连续增长、并终于实现“收支平衡”;
第二方面,是“前苏联”解体、“广场协议”与亚洲金融风暴等多个“战略红利”都已享受干净;
第三方面,由于“欧元”的正式启动,此前“实质”上充当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美元”,开始感受到极大的威胁,除了“美国资本”自身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贪婪与自私这一“主要原因”之外,在“美国利益”的层面,也为了在“科索沃战争”的基础上继续挤压欧元成长空间,于是乎,就在1999年11月4日,欧元正式启动 10个月之后,基于“美国国家与美国资本的共同利益”,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当月12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该法案,并称:“它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希拉里在“追骂”格林斯潘是“骗子”时候、其实也应该追骂一下自己的丈夫是“笨蛋”、以示起码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