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与人口政策的失误 |
| 作者:易富贤 |
| 一、法国人却采纳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结果导致法国远远落后于英国,英国人口从1800年的1500万发展到今天的2.1亿后裔,增加14倍,法国人从1800年的2744万发展到今天的6860万,只增加了2.5倍!
本人非常敬佩郎教授,他真正怀有一颗正直的忧国忧民的心,科学客观地针砭时弊,这才是真正的大学者!他这篇文章我也很欣赏,我赞成他的观点,之前我也曾在咱论坛发过两个讨论人口问题的帖子,不过都不知沉到哪里去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现在真的是头等大事之一,若今后5~10年内不放开生育限制政策,未来的中国发展将是困难重重,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若不是得益于三十多年来的人口红利期,中国经济决不会取得这么快的增长,可是这一黄金时期10年内就会过去了,之后我们怎么办,到2040年以后1/3以上国人都是65岁以上老人(就是今天70、80年代的我们),到时候谁能为我们养老,更可怕的是那时候孩子会更少,中国人口将急剧减少,中国又何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中华文明的传承将会遭遇巨大危机!请大家重视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欢迎参与讨论!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4 11:34:44编辑过]
到2040年以后1/3以上国人都是65岁以上老人(就是今天70、80年代的我们),到时候谁能为我们养老,更可怕的是那时候孩子会更少,中国人口将急剧减少,中国又何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中华文明的传承将会遭遇巨大危机!
的确,仔细想一想,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要实现中国将来经济的稳态发展,必须对中国的人口政策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安排.克鲁格曼对日本经济衰退的的论文表明,人口的减少是日本GDP缩水的一个原因.这也并非是由于已经受到实质影响,而是由于人们对将来人口减少的预期.
敬佩咸先生,不过总觉得该文有些偏激。
个人认为要让人口理性增长,要是无限制的膨胀,过不了半个世纪人类肯定要自食其果,到那里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或“生产力压迫人口”的问题了,而是人类的崩溃。
对郎教授一直很敬佩,但是否完全放开人口政策,我觉得应该根据客观形式,现在的中国社会,城市家庭一般不会再多生太多的人口,因为压力太大了,但是如果社会事业改革成功了,那么人口爆炸增长将开始,因为遏制城市人口的是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如果这些都和西方接近了,我想所有家庭都会考虑多生几个的,这是中国现实。如果无序的放开,结果还是农村人口暴涨,而城市人口不断萎缩,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水平还是不能得到发展,所以主要是社会制度改革能否跟上的问题。
还有郎教授关于与英法的比较不敢苟同,英国可以移民,法国也可,但中国如何移法,人口多了怎么办?
同意9楼意见。
有观点认为,“有'红利'总比'欠亏'要好!实则不然”。劳动力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增长。倘若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人口增长之所需,失业问题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家应该将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长期国策来对待,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还不能完全放开。
中国人多其实并不仅是劣势,相反很多时候人(尤其是年轻人)多是优势,要让人口实现平衡,需要每对夫妻至少生育两个孩子,然而中国目前年轻夫妻平均只生育约1.4个孩子,另外调查发现城乡青年意愿生育孩子的数量平均下来最多也不到2个,这还不考虑众多单身及不育人群。现在好多小学已经招不到足够的学生了,很快中、高等教育也会出现生源数量危机,今后让两个年轻人养活至少4位老人、一个孩子还有他们自己,可想压力有多大!!不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将来老龄化问题会非常严重,社会生产发展后继乏人,甚至二百多年后,会出现巨大的民族存亡危机,若以现在的生育率来算,届时中国总人口很可能已降低到2亿以下,而儿童和青年人则更是少的可怜,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就业难,应当尽量往远看一点,要知道即使五年内允许人们生两个孩子,好多市里人也不会要二胎,因为养育不起;而今天实际上农村人和有钱人,还有少数民族人大都允许生两个孩子,都是中国人为什么生育权利不平等?!实际上现在计划生育主要就是严格不让城市工薪阶层要第二个孩子(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人员,这些人谁要二胎的话会被单位开除;而城里的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和明星、大款甚至民工大多都可以要第二胎,谁能开除他们啊,最多也就交几万块钱了事),而这些公职人员中的育龄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很小一部分,而且他们往往是素质较高,是最老实的人(大部分公务员除外)!无限制地生育肯定不行,但每对夫妻都允许生育两个孩子,这个要求不过份吧,有抚养能力的话谁不想儿女双全呢,何况孩子多个亲兄弟姐妹也有利于他们成长,将来也不至于压力过大,而且培养两个孩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都小于养一个孩子的两倍,难道不是吗?
中国若目前还不允许全民生育两个孩子,将来就是放开也于事无补了,因为那时人们已无意愿、也无能力多要孩子了(因为2个年轻夫妇要养活至少7人),中华民族和文明将有可能陷入深重的存亡危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4 11:20:55编辑过]
[转贴]“二胎下放”与人口政策改革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二胎下放”与人口政策改革
何亚福
甲:我看到新闻报道说,国家已经把生二胎的权力下放给各省市人大自行规定。这则新闻意味着什么?
乙:“二胎下放”其实不是现在才突然冒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关生二胎权力下放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在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中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甲:那么,“二胎下放”为什么会成为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呢?
乙: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以前虽然“下放二胎”,但没有广泛宣传,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似乎有意宣传“二胎下放”。我估计,这是国家计生委推卸责任的一种作法。因为随着“一胎化”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人们肯定会责问计生委为什么不放开二胎,到时计生委就可以说,二胎不是已经下放了嘛?问问你们自己的省市为什么不让生二胎!
甲:我认为,计划生育既然号称“基本国策”,是否放开二胎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才对。
乙:是的,从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省市的生育权应该是平等的。但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省市的生育权实际上并不平等。可以预见,如果有某些省市率先放开二胎,那么其余省市一些想生二胎的居民就有可能移居到允许生二胎的省市。这不仅加重了一纸户口的分量,造成了事实上的地区间不平等,而且势必会因政策的优惠而给地方带来“权力寻租”的机会。
甲:这么说,你认为“二胎下放”有很多弊病?
乙:在目前的情况下,“二胎下放”反而是一种好事。本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全国都放开二胎。但既然现在还看不到全国放开二胎的迹象,那么如果有某个省市率先放开二胎,就有可能像当年武昌起义那样全国许多省市都纷纷响应,从而促成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如果有哪一个省市率先实行全面放开二胎,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功臣!
甲:既然“一胎化”有很多负面效应,为什么国家计生委还不主张放开二胎呢?
乙:根本原因在于:1980年制定“一胎化”政策的那批人口学家现在仍影响着人口政策的决策,他们至今不肯承认“一胎化”是错误的。他们现在仍在想方设法为“一胎化”辩护,甚至不惜为此而夸大人口数量和篡改人口数据。例如,从1991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每年出生人数和生育率就没有一个可信的数据了,计生委声称这是由于统计时出现的误差,所以数据比较混乱。但正常的误差应该是上下波动的,而1991年以来的人口数据经过计生委的“调整”后,都是人为地拔高了数据,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甲:我认为,如果没有国家计生委的指示,下面省市很难放开二胎。
乙:是的,国家计生委一方面说“二胎下放”,以便将来推卸责任;另一方面又不鼓励各省市放开二胎,这样就可以不承认“一胎化”的错误。只要当年制定“一胎化”政策的那批人口学家不退下来,中国人口政策就不可能有根本改变。当然,现在也有一个有利因素:现任领导层没有直接参与当年的“一胎化”政策的制定,如果他们有远见、有魄力,并有为中华民族负责任的使命感,就有可能改变现行的人口政策。
甲:我看到有些省市的计生委官员说,起码要到10年以后才放开二胎。你对此有何看法?
乙:10年以后再放开二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现在人们的生育愿望已经很低了,例如现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虽然允许生二胎,但在上海,只有20%~30%的人愿意生二胎。10年以后,这个比例更会进一步下降。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结婚年龄的提高、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单身人群的增多,延缓生育率的急速下降将成为不可能,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成为世界之最。现在说“人口太多”,要实行“计划生育”;将来也会说“老人太多”,要实行“计划老人”了。
甲: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情?
乙:人口的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即使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由于总会存在一些单身人口和不育症,以及大量家庭都只生一个,这样生育率仍然达不到2.0.因此,过了人口峰值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仍然是快速下降的。如果连二胎都不放开,你就可想而知将来的人口危机有多严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要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的原因,他们并不是为了鼓励人口增长,而是为了使人口结构不致于过度老化。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在极度老龄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崛起。而中国还未发达就有可能比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4 11:24:29编辑过]
我推荐的郎教授的文章和我自己发的关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迫切需要改革的帖子在这里好像不太受人关注,而且即便有少数人跟贴发言,也大多不太支持允许所有育龄夫妻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我想也许是因为来这个论坛的大多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大学在校生,大多数还没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比较遥远,加上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可能觉得目前中国人太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5年内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会明显下降,10年左右以后中国劳动人口数将绝对下降,老龄人口比例急剧上升,新生婴儿数量逐年递减,但同时平均寿命不断增加,若几年内不松动独生子女政策,上述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这是摆在中国眼前的一个天大的问题,错过这个人口政策改革良机的话,中国必然会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将来会拖停中国的经济增长。
我是一个近30岁的大学讲师,博士即将毕业,结婚3年了,还没顾上要孩子,我和我爱人(在大型国企工作)想生育两个孩子,四位父母也很想让我们多要个孩子,让孩子有个玩伴,有一个至亲的兄弟姐妹,将来不至于太孤单,我们也能多些天伦之乐,可是若十几年后才允许生二胎,可能我们已经年龄太大了,没有能力再生养孩子了。实际上,现在独生子女政策主要就是在管普通的企事业单位工薪人员,农民、少数民族、官员、大款、明星,个体户,甚至城市无业游民大多数都可以生两个孩子,为什么不允许我们城市普通工薪阶层多要个孩子,这公平吗?!等各位同学到了我这个年龄也许会更理解一点我这些想法,你们现在可能太年轻,体会不到父母或准父母的感受。
搜狐网上这两天有个相关的帖子讨论很热烈,推荐给大家: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面临重大调整”
http://business.sohu.com/20061010/n245701034.s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4 11:23:35编辑过]
tjtony
我很同意你的看法,因为只生一个的话,不仅会把孩子宠坏,而且孩子也会很寂寞!
我现在还是一个学生,我父母生了两个,我和我姐姐,我觉得这样特别的好!要是只生一个的话,全家人即使聚在一起都没什么气愤,人多才热闹.不过人多也不好,孩子多了,教育还是个问题.
我赞成生两个
各位,假如有认真读过郎咸平的论文的人,应该知道这篇东西很明显不是郎咸平写的,不论从分析方法,到文笔,思维,都很郎咸平平常的论文有很大的区别,特别缺乏郎咸平他论文平常一贯的严密逻辑思维.
很奇怪各位怎么就不感到奇怪呢?
而且我一直接触到郎咸平的论文,关于人口理论方面他相关的论文,到书,几乎都是空白的,没有怎么提到过.
另外一个搞金融的教授,长期和企业接触的人,突然写出一篇关于人口理论的论文,大家不觉得很奇怪吗?
而且关于人口理论方面,所需要是使用的数学模型,和金融方面的也几乎占不上边.
数学知识过关的人也了解到,在研究和分析人口理论和政策的时候,需要用到的数学模型和分析,例如美国在婴儿潮之前用的DOOMSDUY MODEL,但是整整篇论文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到底是使用什么模型分析,甚至看不到相关的分析和结论,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就很不符合郎咸平先生,甚至是一个及格的学者分析的一贯方式.
希望假如有人有时间的话查证一下这篇东西是不是郎咸平写的.根据我所看过他的论文,到书,都觉得这篇东西根本不是郎咸平所写的.
15楼的同学:
本人很钦佩你的认真和怀疑精神,你质疑此贴文章是否为郎咸平教授所写,勇气可嘉!我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后觉得挺好,才推荐给大家的,我并没有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不过看了你的回帖,我上网搜了一下该题目,结果有很多网站都有这篇文章,作者都是郎先生,你可以自己试一下。退一万步讲,即使这篇文章确实不是郎咸平所写,那你对“放开二胎”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赞成今后实行“奖一、准二、罚三”的生育政策。
相关链接:
1、郎咸平声明:《中国改革与人口政策的失误》并非其创作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527/n243437114.shtml
2、《中国改革与人口政策的失误》原作者申明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48160.html
最后,虽然现在已经证实此文非郎咸平先生所作,但从本质上说,并不能说计划生育政策改革问题不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所以,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说说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谢谢大家!另外易富贤先生在这方面有不少文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易富贤
刚刚大略给看了易富贤先生所写的两篇文章,很多方面确实不特别苟同同的意见.
特别是在把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发展作为一个比较,毕竟不太合适.
另外,假如各位谁能找到现在关于演算中国人口模型变化的数学模型,能告诉我一下,因为关于那一个人口推测我有点怀疑.
另外一个,中国过分庞大的人口基数,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个不可否认的,只要在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中国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根本无发改变
个人感觉这篇文章有失偏颇的地方是忽视了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毕竟80%的人口还是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城市人口还是不过3亿的样子,对于城市人口而言也许一胎化政策过于残酷的对待了新生儿童的后天培养问题和新出现的城市4-2-1模式结构的家庭,但是对于整体的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和经济负担的减轻还有有其积极意义的,作为城市的工薪阶层而言.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水平,但是在广大尚未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时候就放开农村人口的生育指标,想生就生,不仅是对某些思想观念落后的地区的雪上加霜,也是对于农村新生儿童的极不负责,生养出来那么多孩子但是家庭并没有相应的经济水平给予其自身的素质培养或者说是生存基础,那么对于这些生下来而不能够健康成长的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享受跟同龄人一样的待遇,只能把负担推向社会,推向相对比较缺乏人口的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大幅度进驻城市,并且给城市增加相应的不稳定因素,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村超生城市买单的不合理现象.城市人口因为生养人口成本的提高而自觉下降人口数量,而农村更多的人口会盲目流动进驻城市....这样的恶性循环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再次,对于人口的增长不能完全放任人自己的盲目和随意性,资源是有限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国情而言,正是因为60年代的生育高峰导致的后续性剩余高峰还没有阶段性的停止,我们现在面对的正是一次次来临的人口风暴.关于适龄入学人口的下降是高峰之后的正常下降,而不是永远的下降.因为是一个波峰之后的下滑而已.我们在刚刚过了一个人口数量的高峰之后就开始恢复人口的盲目性增长,这样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之前的人口计划之功付诸东流.文章中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消息说中国人口的数字是现在被夸大其词了的,我不敢苟同,相反,我更加怀疑的是中国现在的人口总数是应该比官方数字还要高的.因为各个地方的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是一个政绩指标,如果地方官员希望弄虚作假的话,数字是只少不多的。通过这样的臆测就主观上盲目论断出来的结果的真实性我表示谨慎的接受.
水木小台同学:
你回帖的城乡人口比率不对,与现实情况不符,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请参看: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化时期 城市化率已达41.8%
http://china.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762/node86400/userobject1ai1450380.html
另外,我根本不赞成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希望能让城乡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实行“奖一、准二、罚三(胎)”的生育政策,这种改革是较为公平合理的。现在大部分农村育龄夫妇都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唯独城市工薪阶层不许生第二胎(双方均为独生子女除外),如果把现行生育政策修改成“奖一、准二、罚三(胎)”,你认为中国人口会激增吗?绝对不会!你担心将来农村人生得太多,城市人会很受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影响,但你又不赞成让城市育龄人口每家允许多生一个孩子,而农村人、少数民族人在现行政策下也可以多生,这样一来将来,城市原住民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人越来越多,这样你担心的问题岂不更加严重!其实,即便允许每对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大部分农村人也不会要第三胎,城市工薪阶层更不可能要三个孩子,因为抚养不起!我是一个大学讲师,同时做班主任工作,我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我带过的几个班里从农村考过来的学生接近一半是独生子女,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所占比例10%都不到,城市生源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这些学生大都1985年左右出生,而大家都知道1990年以来每年新生儿又少了很多,近几年来全国城乡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由于生源大减而被撤并,在这种局面下,国家计生委每年还在篡改出生率数据,人为拔高了很多数据,用以蒙蔽中央和民众,以保全其特权和一己私利!对此你可能会说农村有很多女孩没上户口,那她们绝大部分总得上小学吧,你去查一查近几年的小学生入学人数吧,这个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若几年后全国开始实行“奖一、准二、罚三(胎)”的生育政策,很可能会有下列情况出现,城市每对育龄夫妇平均生育不足1.5个孩子(多了养不起),农村每年新生儿数量少量增加(现在有几个西部省区农村本身就允许每家生育两个、甚至三个孩子,其他农村地区家庭若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这一政策同时还恶化了出生性别比),平均每对农村育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很少有要三个以上孩子的),这样经加权平均全国每对育龄夫妇生育1.8个孩子,仍然明显低于人口数量自然稳定所需的2.1的生育率。近年来,每次人口统计数据均显示中国青年夫妇平均每家才生1.3~1.4个孩子,可是计生委总找各种理由把该数据拔高到1.8,甚至2.0,虽然只差0.6左右,可是却存在本质差别,按计生委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00年就该达到13亿,可实际上2005年才达到这个数,为什么?水木小台同学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其他朋友,你们有怎样的想法,欢迎大家跟贴讨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