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组织管理与领导力
1193 16
2022-12-06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2022-12-05 21:05 发表于北京


2008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疯狂。

33岁的彭小峰喊出,要把赛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让当时的世界多晶硅霸主德国瓦克如临大敌。

跟彭小峰一样意气风发的,还有施正荣、苗连生、朱共山……

但56岁的靳保芳,却从同行的疯狂中嗅到了危机,在南方考察回来后,他果断下令:“甩货!”

十几年后,福布斯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上,已经没有彭小峰们的身影。当年,他们都曾是名震一方的富豪。

而在行业最疯狂时,选择甩货的靳保芳,则赫然在列并逆势超车:经过2022年惨烈的财富缩水,前50名上榜富豪中,仅2人实现财富增长。靳保芳是其中一位。

而这,还不是靳保芳最耀眼的成绩。

过去26年,他把一座小县城打造成世界光伏重镇,旗下企业晶龙和晶澳,多次登顶世界第一。

在光伏产业,流传着大哥必死定律。从施正荣开始,行业王者更迭如流水,但见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靳保芳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这个年逾七旬的光伏老大哥,穿越了一轮轮周期,至今仍活跃在一线。

传奇,始于行业关键期,三次重要的决定。

1996年,时任河北省宁晋县电力局长的靳保芳,对电力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了大量人员。

为了安置这些人,靳保芳想着搞点副业。

一开始,他做过鞋厂、玻璃厂,但因门槛低、竞争太激烈,很快就垮了。

这两次失败,让靳保芳意识到,要成功就一定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于是,他开始寻找高科技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河北工业大学有一种生产单晶硅棒的技术。于是,兴匆匆赶到天津谈合作。

结果,被该技术负责人任丙彦教授断然拒绝:“这是大城市才能搞的项目。”言下之意,宁晋一个土得掉渣的小县城,怎么搞得了高科技?

靳保芳不管这些,他三番五次跑去说服对方。最终,感动了任丙彦。于是,宁晋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高科技企业——晶隆半导体厂(晶龙前身)。

虽然从天津借来了技术,靳保芳并不满足。没有市场,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而当时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在日本。

为了打开销路,靳保芳找到当时全球最大的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合资,由晶龙生产单晶硅棒,供应松宫,后者经深加工,再销往全球。

事实证明,这对晶龙是一次质的飞跃。

有了松宫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晶龙的发展势如破竹。到2004年,已成为全球单晶硅之王。


这个名号看着唬人,但当时的销量其实很有限。

直到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修订案,才引爆了全球光伏市场。以无锡尚德为标志,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扎堆进入。

这对晶龙,是机会,也是巨大的挑战。

熟悉光伏产业的人都知道,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强者。

晶龙当时业务单一,主要从国外进口硅料,生产硅棒,卖给别人,并不涉及电池、组件等下游产业链。

为了打破这种格局,靳保芳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合作,于2005年成立晶澳太阳能,生产硅片、电池和组件,由晶龙控股。

但靳保芳进军产业链下游的雄心,被很多人泼了冷水。有业内专家嘲讽道:“就一个搞材料的,凑什么热闹?”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靳保芳的心。他顶住压力,以晶澳为中心,积极布局,逐步打通了从拉晶棒、切片,到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

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迎来寒冬,晶龙安然无恙。事后,靳保芳感慨:“单靠拉单晶,死定了。”

光伏产业,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靳保芳之所以能在一个小县城,干成世界级大买卖,离不开对全球资源的整合。

这也是很多中国光伏企业,得以迅速崛起的基础。

但这种全球化,很容易让企业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最终在无节制的扩张中,被现实击得粉碎。

2008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疯狂。

随着市场的爆发,近千家企业涌入,占据世界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最高峰时,包括晶澳在内,11家中国光伏企业纵横美股。

在挥金如土的华尔街,出身小县城的靳保芳感叹,苦干10年也挣不来这么多钱。

然而,疯狂的财富游戏背后,一场国际资本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围剿,也悄悄扎紧了袋口。

当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但整个产业基本集中在光伏组件上,上游的硅料和下游的市场,都在欧美手里,这种格局,业内有个形象的说法:两头在外。

欧美厂商瞅准机会,一方面推动多晶硅价格飙升,另一方面压价购买光伏组件。

2005年,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仅40美元/公斤,到2008年最高涨到475美元/公斤,翻了十几倍。

眼看欧美厂商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光伏巨头们终于按捺不住,纷纷杀入。

2008年初,赛维LDK创始人彭小峰豪掷120亿,在江西马洪村开建万吨级硅料生产线。在那之前,中国多晶硅年产量不到2000吨。

同年3月,刚从华尔街归来的英利老板苗连生,也成立了六九硅业,准备血战多晶硅。

在巨头们的示范下,全国多晶硅产线出现大量的重复建设,以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点了名。

那些没有涉足多晶硅生产的企业,比如无锡尚德,也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跟欧美企业签订了10年长单合同。

但56岁的靳保芳,却从同行的疯狂中嗅到了危机。

那年8月,他去南方考察,发现很多以前卖袜子的企业,纷纷转行干起了光伏。一些家庭作坊甚至买两三台切割机,再买几根硅棒,切成片就能赚钱。

从南方回来后,靳保芳果断下令:

“甩货!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哪怕降价处理也不留一点库存!”

事实证明,这次刹车十分及时。一个月后,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价格暴跌,全球光伏产业遭遇断头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2-6 09:41:39
好贴就点赞,一起拿积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09:56:57
点赞支持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1:00:03
谢谢分享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1:40:06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2:25: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