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智远同学 王智远 2022-12-05 22:55 发表于北京
不知道,你有过没:走在马路上,总会下意识环顾四周,感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有个匪徒出来给你一刀,或被横冲直撞的货车撞飞。做饭时,总不经意间幻想我会不会切刀手指头,要是切到,怎么办?还有更严重的,梦见自己做飞船上天空,创造核心技术造福人类、甚至坐拥千亿成为富豪。
这些“想法”和“闪念”有什么不同?它们难免有夸张和极端成分所在,似乎有种大逆不道的感觉;每每“胡思乱想”时,你总是笑笑摇摇头,不敢让周围人知道这些“危险又荒诞”的想法。但,你也会莫名担忧、害怕在现实中验证,也可能感到耻辱、困扰,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潜在疾病等。别担心,你并非个例。精神病学家调查,近90%的普通人都有过此类情况,他们中30%的人,承认有抢钱的想法;有40%人说,自己有从高处跳下去的冲动,50%女性和80%男性幻想过和陌生人赤裸身体。
心理学,把诸如此类的现象称为侵入性思维(intrusive thoughts),或闯入性思维,但,一些人会被此类想法“卡住”,并造成巨大的痛苦(Seif和Winston,2018年)。
1.定义和过程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地产生,闯入内容一般都具备攻击性、色情、禁忌、引起焦虑或是自我贬低的。可能感觉像是一种冲动,会反复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最终,随着这些想法频率和强度增加,你可能会怀疑和担心自己的安全、意图、道德感、自控力以及神智是否正常。
定义总是让人难懂,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大脑给我们带来的想法,心理不太认可。比如:突然想到某个污秽念头,你觉得该念头并不喜欢;然而大脑却不听话,拼命给你制造讨厌的观念,你能意识到不喜欢,可还偏偏出现,就形成矛盾;这就是很典型的侵入性。有点像,大脑和内心在拉拉扯扯的感觉。
换言之,你看到、听到的讯息通过神经元记忆,不断制造关联,帮你搜寻任各种证明,以匹配现实要应对的局面,但是,有些相关内容并非当下需要,却被拉了出来。不过要知道,出现此类想法是大脑异常活跃的正常表现,并非要求你真正执行;可它们大概率会随着其他想法,偶尔蹦出,要么像瞌睡虫一样躺在意识中。
那么,一个典型闯入性过程是什么样?
引发源头有很多,分为“积极”和“忧虑”两种,前者可以理解成,那些不切实际又违背道德的幻想,后者属于多半人常态,属于令人恐惧的现象。一开始脑袋中会冷不丁出现一个不想要(血腥、暴力、色情、伦理)的画面,也可能是场景,听到的消息,闻到的气味等。
接下来,你开始焦虑、担忧,心如止水的状态已离你而去;你开始心潮澎湃,外在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加粗、甚至连自己都能清晰感觉到额头、面额发烫。担忧的声音具体表现公式是“万一.......我怎么办”?
它侧面表达人们对恐惧、怀疑、糟糕结果的预判,也许你察觉到该声音并不合理,反常、或完全疯狂。有时它也会发出奇怪的紧急警告,似乎打断你、激怒你、恐吓你、反驳你,你也会因为种种要素变的焦虑,这是人们对闯入思维,或者新感觉做出反应的第一个声音。
就像我的一位伙伴,有次喝咖啡正常交谈时,莫名暴躁起来,后来再三询问才得知,它把喝咖啡与心慌的幻觉连一起,事实才刚喝掉一口而已。

闯入后,接下来人们会怎么办?通常是安慰,但安慰基本“无效”,你试图通过积极幻想试图抹掉它们,亦做别的事情令自己分心来去除不适感,但总被这些问题扰乱。为什么?一方面,“无效的安慰”是从“担忧的声音”中触发另一个怀疑和假设。它被担忧干扰,以至于只要担忧声音出现,就不断试图争辩、控制、回避、保证、再保证、屈服或中和冲突。最终无效的安慰尽力了,还不能减轻焦虑,它们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短期解脱、很合理的错觉,但无法战胜“忧虑本身”,相信关注过该现象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另一方面,安慰常常对担忧的声音感到愤怒、羞愧,希望它赶紧消失。担忧的声音中有时会出现危险、愤怒、失控或令人作呕的想法,会让人感觉非常害怕;每个人,最痛苦的地方就在于此。
当闯入性思维再次出现,两者总来来回回争论,在争论中不断精神内耗,大脑被它们搞的浑浑噩噩,没有精力投入学习工作中,造成的结果是如堕混沌,身心俱疲。
另外,你也可能会感觉人与人之间悲欢并不相通,就算很亲近的人,也无法与你共情此类事件。
也许你跟朋友倾诉过烦恼(绝大部分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不愿、选择自己承受),但并没有被重视,他们也许会说,“你想开点,没事,开心下就好了,别那么矫情”。甚至你想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正常,会试图努力融入人群,人前扮演活泼开朗,气氛担当的角色。不过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不是你,其实你也不是疯狂、也不是变态,并不危险,接下来的状态,就会怀疑是不是“生病了”。
上述一切,就是闯入性思维让一个人想法改变的整个过程;看着兴许有些严重,对不对?其实,对部分人而言的确会遭受此类拧巴状态,之所以难受,是因为采用了不合理的应对方式,而感到痛苦;然而,是什么导致闯入性思维的存在,它们来自哪里呢?

2.它们来自哪里
心理学家LynnSomerstein(2016)认为,反复出现或频繁的侵入性想法,表明一个人生活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不乏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以及养育子女等个方面。博士HannahReese(2011)觉得,这些想法之所以莫名冒出,是因为我们不想以这种方式行事。换言之,我们永远不会做诸如此类的事,但大脑防御机制,会吐出它能想到的,最不恰当的后果,让你提前知晓。为什么会这样?
语言学博士乔治·莱考夫(GeorgeLakoff)的《别想那头大象》案例名传千里,他通过无数隐喻事例证明,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若现在我告诉你,不要想紫色大象,你可以考虑世界上任何事情;事实就会相反,紫色大象画面会浮现在眼前,你能坚持多久,取决于我是不是还会提起。
也就是,当我们具备一个健康大脑,并很好地掌握如何监控自我想法,并允许它们直接传递信息时,侵入性想法,只不过就像雷达中的一个亮点,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你要经常处理不需要的、暴力、令人奇怪的想法,这就和大脑机能的两方面有巨大关系。
1)过高的警觉性
首先,警觉是一种生存机制,和恐惧一样。
当感官觉察到某些事物,可能会造成威胁,大脑便激活一系列反应,奋起抗争或赶紧逃脱,这种反应常见于哺乳动物身上,名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恐惧是由大脑额叶中,名叫杏仁核的结构进行调节,当紧张情绪激活杏仁核后,它便会让你暂时无法做出清醒的思考,好让身体集起全部能量,来应对此类现象发生。
其次,美国心理学家CarlRansomRogers认为,人从三岁记事起,就具备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effect)。而且,该效应出现后,会一直伴随我们生命接下来的时光,但随着年龄不同,效果的影响有波动起伏。这也刚好和记忆的特征相匹配,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换言之,接触的新生事物,画面,乃至信息,人喜欢进行对比,感受身临其境的状态。但,如果有些场景你在电影、或现实画面中看到(如同撞车、打架出血,较为严重),你就会自然的比对,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怎么样,我该怎么避免。
也就是,大脑警觉系统让你远离,对自己会造成伤害的事,侵入性想法一般不会进入大脑,一开始只是一种记忆碎片,定格在脑中,直到你现实所在的场景和记忆碎片有重合时,才会被调出。
比如:以往你经常看武打、警匪片,里面精彩打斗画面记忆犹新,当要去银行取钱,又涉及金额比较大时,大脑就会自动关联出这些画面,让你做一些可预料、可防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