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组织管理与领导力
1016 8
2022-12-07

所以,虽然有些夸张属性,你不确定画面在哪部剧中看到,但他们过于精彩,就会住在记忆里,一旦和此场景相似时,它们就会回来打扰你。这些记忆碎片有的毫无意义,如果你不注意,它们就会在意识的流动中消散并被冲走”(2018年);反之,如果你要持续想它,就像“那头不要想的大象”一样,持续存在。


2)焦虑和强迫症


侵入性概念提出者博士Reese,描述一段他自己令人震惊的想法。当她孩子还是婴儿时,他自己不能站在楼顶上,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站在楼顶“受伤的图像”,她对该想法感到害怕。她还注意到,侵入性想法的类型各种各样,最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和性相关的思维、暴力思想都和焦虑、强迫症(OCD)有关,另一类是那些随时被调出,形成自动化反应的事件,则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关。假设你在各种场景下,想法比平时更具备侵略性且多,也不排除双相情感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ADHD),当中任意一个情况;也许这些专业名字你并不知晓,但,的确有被刺激到。


比如:有段时间,我追一部关于父母年长不注意身体的纪录片,片中谈到,他们经常因为想省下几个钱,而不舍得定期做体检的故事。后来,我走到大街上,只要看到上岁数的阿姨,此类想法就会冒出,最终实在忍不了,给父母打电话强迫他们做体检,并且要把报告给我看。


研究也证明,像我这种有强迫症焦虑的人,更容易被生动、暴力、或不恰当的内容侵入性大脑,但焦虑的人,就没有如此强烈。然而,焦虑不强迫的人,可能很难忘记自己犯的错、做过的蠢事,当他们面临不需要的想法时,通常采取行动方式也比较糟糕,好比,试图从脑海中消除到,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各种力量(Seif和Winston,2018年)。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的人侵入性想法包括:在极端懂评估自己(非黑即白看一切)、始终关注负面因素、想太多(过度解读)、预测坏事会发生、放大任何感到的轻微或侮辱。

甚至、对无法控制的事情负责,并且假设最坏事情发生都是自我责任、这6种情况,会阻止他们客观看待情况的真实性。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往往表现出“大脑中的仓鼠轮”情况,也就是,当拿起铲子开始挖掘,总想迫不及待看看下面有什么、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在他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陷入当中。


总的来说,过高警惕性、焦虑和强迫症,是造成绝大多数正常人有侵入性想法的特征;对于其他方面,也许会有细微特征,但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

3.强迫是根源


所以,不论上述什么特征,它们的本源,可以用两个字总结,即“强迫”。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强迫存在?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习惯形成的机制,2)监督系统时效,3)混淆现实和想象


英国匹兹堡大学的苏珊娜(Susanne Ahmari)研究团队在小白鼠上做过一次实验。他们把小白鼠分为两群,一群正常不做任何操作,另一群先听到提示音,然后,一秒钟后用水滴落在它们鼻子上,小白鼠就会把它们抹掉。结果发现,两组最大区别在于,正常鼠听到声音不会任何操作,而强迫症小白鼠,还没等水滴掉下来,一听到提示就开始抹脸,水滴下后还会抹脸。科学家用光学遗传手段发现,强迫症小白鼠前额叶,纹状体回路出现异常现象;换句话说,“强迫”可能因为大脑形成习惯的机制出了问题。


其次,剑桥大学科学家设计一个精巧实验,观察人们新习惯形成时大脑如何运作的。实验前半部分,研究者会受到轻微点击,他们可以在特定时间踩踏脚板来避免电击,训练几次后,参与者都学会了这个技巧。接着后半部分不在有电击,参与者也渐渐不再踩踏脚板,他们放弃了之前所学的技巧;但是,强迫症患者不同,即便没有威胁,依然执着的踩踏脚板。所以可以看出,强迫症患者是因养成习惯后,即便目标被改变,却没办法像普通人一样快速转移目标,改变习惯。

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团队找到了答案,他们观察到,那些非常依赖想象、倾向脱离现实的人,尝尝表现出更多强迫。换言之,并非你头脑中的想法,导致你出现侵入性思维。而是,你解释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方式,导致你出现了强迫性习惯,也就是,我之所以有这些想法侵入,一定是深层次原因,而这些原因,本是习惯养成的路径出了问题。


比如:我觉得手脏,每天不同时段都要洗手,这样可以解释自己“手脏”所以才要洗,然后成瘾行为神经递质就会形成固定路径,当下次,你看到和手脏有关的一切,都会被联想出来。这就是,侵入性思维的根本。


背后,实则是多巴胺分泌给我们的奖赏感,就像,你手洗干净了,下次还想洗、你强迫自己不想那些“可恶的画面”下次还会想、因为,错误的思考也会形成习惯。由此,那些把侵入性思维当正常想法看待的人,转头就会忘记,而试图摆脱却无法摆脱的人,它们就会陷入强迫陷阱中。

4.摆脱的方法


有学者提出,对那些已经形成的记忆碎片,不过是大脑意识流中所产生的额外品,类似于垃圾般存在,我们不再对此关注,它终究消失(Seif & Winston,2018)。对那些后期培养出来强迫侵入行为,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在此,也为你准备一些有用的tips,当做某件事,侵入性思维出现时,可以在这两方面调整。

1)判断其品质

首先,现代商业社会营销,都抓准人类精准心理特征,你看恐怖电影、会延伸推荐惊悚、暴力、我们无法改变商业特性、只能减少与推荐媒体的互动性,来保持思维的独立。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可控的侵入性,来自大脑默认神经网络“高度敏感下”的自关联,你不必搞清楚它们的来源,以及背后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侵入时,随它们逗留,不用试图刻意压制、或推开他们,只要你不过度沉侵其中,它们终将离开,但也要做好,随时会归来的准备。


比如:拿我来说,几年前在公司开会遇到一些争议性话题,如果涉及“我个人”,会后大脑就会被莫名奇妙的想法所侵入,它们可能是,它针对我,我要用什么方法针对它。但过段时间后,这种意图会马上被拉回正轨,内心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不利于团队和谐,别人会上之所以那样说,也可能因为业务本身。


所以,侵入思维就像“片面时刻”,过后就没了,各方面,如果没有给你造成太大担忧,就没必要去为其赋能意义。关键部分在判断“侵入思维”的品质到底如何,如果负面意图严重,自己要深度认知到这仅代表“负面想法”,不能让它真正落地到执行层面,毕竟行动会造成结果的更严重。

2)调整看待视角

我身边一些朋友,他们介于“完全无影响的侵入思维”和略带“疾病性的侵入思维”之间,也就是“轻度侵入性”。这类朋友,一般受到困扰时,第一念头是赶走、压制它们,有的常伴有强迫型,就让自己很心累,假如已经到该阶段,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运用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


具体怎么做呢?我把它总结成六步走,分别是:1)发现,2)确认,3)挖掘,4)确认,5)调整信念,6)步入正轨


首先,第一个发现要挖掘“现在荒诞想法是什么、从哪个问题出现的”,然后确认该想法,是内心想,还是大脑在想。其次,挖掘它引起我哪些情绪反应,再确认,我因为这种想法,有没有变坏,会不会这样做。紧接着调整信念,正确告诉自己,它就像一直小幽灵,一会儿就没了。然后,思考我当下还有什么没完成的事,让思想奔赴到前线,这样,你就能慢慢减轻侵入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把它们它们成为认知解离。

生活中,这两种办法我经常使用。其实侵略性背面,也侧重反应一个重要问题,即“尽可能让自我远离幻想”,毕竟幻想,就像时钟的指针,转了一圈,结果依然回到原处。


总体而言:

侵入性思维,不必担忧。但是,过分沉侵到产生的想法中,造成实际行动力缺失,就需要正视它们;尝试弄清楚这些想法意味着什么,你才能停止那些“侵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2-7 11:02:14
谢谢分享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7 11:21: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7 14:02:22
点个赞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7 15:54:12
这个现象没这么普遍和严重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7 15:56:15
xjmnsmd 发表于 2022-12-7 15:54
这个现象没这么普遍和严重吧
哲学化思考嘛。一理论化很多东西就显得严重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