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12 20
2011-07-01
  《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讲的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它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所以,《资本论》第一节是否“讲逻辑”,关系到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是否“讲逻辑”。考虑到问题的重大,本文将以“原著加评论”的方式展开,原文的注解用“【】”,我的评论则用“()”,并加下划线。导读现在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表面上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分析起点,但“庞大的商品堆积”把注意力引向了偏狭的“有形商品体”。)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这里讨论了“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却回避了“具体满足”和“抽象满足”,具体满足可以由胃或者由幻想产生,但由胃或者由幻想产生的“具体满足”都是“满足”,即“抽象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物都有内在的长处<这是巴尔本用来表示使用价值的专门用语>,这种长处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如磁石吸铁的长处就是如此。”(尼古拉o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969年伦敦版第6页)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约翰o洛克《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载于《约翰o洛克著作集》1777年伦敦版第2卷第28页)在十七世纪,我们还常常看到英国著作家用《worth》表示使用价值,用《value》表示交换价值;这完全符合英语的精神,英语喜欢用日耳曼语源的词表示直接的东西,用罗马语源的词表示被反射的东西。】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的买者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一段非常重要,关键语包括: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这里已经在事实上讨论了“抽象使用价值”或“抽象效用”。)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就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列特隆《论社会利益》,[载于]德尔编《重农学派》1846年巴黎版第889页)。】,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尼o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969年伦敦版第6页)或者象巴特勒所说:“物的价值正好和它会换来的东西相等。”】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这里引入“交换价值”的讨论本身没问题,但问题马上来了。)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关键的地方到了:交换价值背后的共同物。)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这里出大问题了。由于马克思回避了“具体满足”和“抽象满足”的区分,所以也同样漏掉了“具体使用价值”和“抽象使用价值”的区别。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确实在于抽去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但却完全不能抽去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一代大师就在这里“阴沟翻船”,令人诧异。)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1 20:57:41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价值100镑的铅或铁与价值100镑的银和金具有相等的交换价值。”(尼o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第53页和第7页)】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从这里起,马克思的整本《资本论》开始为他的第一个逻辑错误进行持续不断地掩盖: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确实不包含任何一个“具体使用价值”的原子,但却不可能不包含了“抽象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严重错误来了。如果把商品体的“具体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只剩下“抽象使用价值”这个属性,根本不是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只有当商品体碰巧是人类的劳动品时,劳动产品这个属性才进入视野;可见,抽象使用价值比劳动产品更有代表性,效用比劳动更重要。实际上,把商品体的“具体使用价值”撇开后,商品体剩下的属性还可以是“稀缺性”,也可以是“有形物”;这提醒我们两点:第一,劳动产品这个属性根本不是撇开“具体使用价值”后的唯一剩余物;第二,“有形物”可以是商品,“劳务”之类的“无形物”也可以是商品,劳动价值论的“劳务漏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问题根本不在于商品体那些具体的“可以感觉到的属性”,而在于那个抽象的效用属性。)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抛开了效用,马克思就要开始为没有效用或不能实现效用的人类劳动操心了,这就是《资本论》第三卷的苦恼,这就是成为“错误掩盖物”的“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困顿。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资本论》第三卷,换了谁,谁都不好意思发表。)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应该是“同它们的'具体'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应该是“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抽象'使用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错了,效用量才是关键,劳动结果不一定能实现效用。)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社会必要劳动”在逻辑上是一个事后的概念,只有在劳动结果市场化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劳动制造出来的效用能否被市场承认;显然,没有效用的商品就不可能有市场价格,包含劳动的商品却可能效用无法被承认而未必有市场价格。)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全部同类产品其实只是一个量,这个量的价格是整个地决定的,而不以特殊情况为转移。”(列特隆《论社会利益》第893页)】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里,马克思偷偷地使用了“事后分析法”,因为“社会必要劳动量”是一个在市场里得到承认的事后概念。可问题在于,有劳动未必有效用,无效用则必不能被市场承认。)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里,马克思又使自己陷入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兑换问题,这又是一个需要掩盖的错误。马克思的“事后分析法”掩盖了这个事实:价值问题根本无法离开市场来事先确定。)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应该是“一个物可以有使用价值而不包含劳动”。)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我插进了括号里的这段话,因为省去这段话常常会引起误解,好象不是由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马克思都认为是商品。--弗o恩o】}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马克思用“事后分析法”把“无用劳动”排除,仿佛不经过市场交换他就能知道什么是“有用劳动”。)

  导读到此结束。我一直把《资本论》第一节当成考察学生或学者基本逻辑能力的保留题目,如果读不懂,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成为相关专业的合格学生或学者,更没有资格参加相关的讨论。讽刺的是,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那么多的人都没有在《资本论》的字里行间读出“抽象使用价值”的破绽,读出破绽的(如奥国学派的庞巴维克)也没人当回事,我把这看成是人类理论史上最大的“智力耻辱”。东西方那么多大理论家的大理论(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耻辱的基础上的。道貌岸然的现代教育体制很失败。

  许多人以为,“抽象使用价值”的漏洞使马克思的体系彻底崩溃,我则认为恰恰相反,马克思的体系根本没有因为任何逻辑问题而崩溃,因为,马克思的体系不是一般的理论,它是根本不需要逻辑的意识形态,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哲学。任何政治哲学都不需要逻辑,只需要规范冲动。马克思的《资本论》逻辑一蹋糊涂,但他的政治哲学却极其成功,因为人根本就不是逻辑主导的动物,人本质上是愿望主导的动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 21:06:01
很想问一下方绍伟这个蠢货
龙涎香,香水最名贵的原料。是从抹香鲸的粪便里提取的,其实这种“最香的粪便”是抹香鲸吞食大墨鱼后的特殊排泄物。最早知道这个成因秘密的,是沙特科特拉岛的渔民,他们也曾依靠龙涎香成为欧洲宫廷的座上宾。现在,天然龙涎香的国际市场完全由香水大国法国控制,每千克的收购价在1万到4.5万法郎之间.。沙特科特拉岛的渔民为什莫知道去开采抹香鲸的粪便是有用劳动,去捡拾老虎的粪便就不是有用劳动?再用坏掉的脑子想一下,农民踩水车是有用劳动,小白鼠蹬轮子就不是有用劳动?
斑竹提示:请注意语言文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 21:58:59
三岁小孩知道,自己和尿泥玩不是有用劳动,而他老子和泥盖房是有用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 22:18:19
在外国,专业学术代表深度;
在中国,体制学术代表肤浅。
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你再从头做起,
不是无效劳动吗?
大多时候,多看看别人的,比自己闭门造车,
会更有效率和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 06:12:17
阁下可曾看仔细了,这是方少伟的论点,他自称是芝加哥大学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啊。他用形式逻辑那一套来理解马克思,是在胡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