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组织管理与领导力
1205 14
2022-12-20

印尼街道上乌泱泱的摩托大军

在人口接近3亿的印尼,30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的平均收入不高,但消费欲望非常强烈,大部分都是月光族。

正是这个体量庞大的年轻群体,催生了无数巨大的需求和机会。

比如,当地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打零工的生活方式,赚了钱就花,花完了再打工。KUPU看准了这种需求,做了一个蓝领人群的“Boss直聘”,目前已经有超过150万用户。

再比如,印尼很多年轻人有超前消费的需求,但当地的金融信贷体系却很不完善,在人口近三亿的国家,只有800万人持有信用卡,所以这里成为了无数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出海的目的地。

另外,印尼年轻人对新品牌的接受度也很高。听一个在当地做电商的朋友说,他们搞了一款插线板,质保期只有七天,但价格便宜,销量一马当先。当然,他并不觉得质低价廉是最优解,这里消费观念开放,有很多可能性,至于用户最想要的是什么,还要具体去摸。

价格低的插线板销量高于价格高的插线板

此外,伴随着电商的发展,配套的物流产业这两年也在印尼发展很快。以极兔来说,在印尼就有4000多个运营点、3万多名员工、数千个车队。许多印尼年轻人选择成为“快递小哥”,成为穿梭在路上的摩托车大军中的一员。

随着年轻群体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其他的衍生需求也让ToB平台、工具以及围绕应用的周边生态等潜藏的机会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这里有庞大的人口、旺盛的用户需求、强烈的消费意愿,加上整个国家的经济保持着很好的增长势头,印尼的潜力正在不断兑现,因此这些年也吸引了无数的出海公司。

不论是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建筑业、能源行业,还是互联网大厂、技术公司,都在涌向印尼。宁德时代、东风小康、五菱、元气森林、腾讯、字节等都已经下注印尼。

在雅加达的几天,我发现中国公司的“身影”随处可见:很多年轻人低着头刷着TikTok;在超市的货架上,李锦记、海底捞等中国品牌格外醒目;在Puri Indah里,络绎不绝的人流涌入名创优品;在fatahillah square附近的街头,围着头巾的女生们在排着队买蜜雪冰城……

刷TikTok的印尼年轻人

那天我在蜜雪冰城店外等车,透过玻璃窗看到屏幕里熟悉的雪王,和雪王身边异国面孔的姑娘们,感觉有点奇妙。

我在想,若干年后,从中国来到印尼的MIXUE,会不会像从美国来到中国的KFC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品牌,甚至融入国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呢?

回国之后,我翻了一下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发现今年3月的时候,蜜雪冰城在印尼已经开了300多家。

排队买MIXUE的印尼姑娘

不得不说,中国人搞印尼市场是有一手的。

全球多点发力的TikTok电商,几乎只有印尼市场跑了出来,据说今年TikTok电商的全球GMV超过一半来自印尼。极兔也是很典型的例子,从手机出海时代来到印尼的OV系团队,以这里为据点,搞出了称霸东南亚的物流巨头。

毫无疑问,印尼是中国出海公司的宝藏市场。这次出去,我们一行十余人,我发现在印尼的几天大家是最兴奋的。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这里是真正的“战场”。

对出海公司而言,新加坡更像是“后方”,而印尼则是“前线”。大家去新加坡,更多是搞战略、搞融资的;大家来印尼,则是来蹚市场、干业务的。

在印尼这个“大前线”、“大战场”,我也更真切地理解了“抱团出海”的涵义。

这些年,中国创业者在印尼慢慢形成了一个圈子,在当地已经颇有影响力。整个印尼的行程,我接触到的生意人基本全是华人,比例高到超乎预想,全程几乎没有讲过英语。这个圈子也非常包容、友好,像我这样的“新人”,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可能因为都是做业务的人,大家接地气、真性情,没有什么距离感,非常容易聊起来,聊起来也非常直接,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在印尼的几天饭局很多,像华为、极兔这样的“老印尼”就常常组局。聚会大多是在当地的中餐厅,吃了火锅、麻小、川菜,也会喝白酒,恍惚之间会觉得自己还在中国。

印尼的中餐厅,小龙虾味道很正宗

席间听到不少大家在印尼的故事。一个哥们儿说,曾经碰到登革热爆发,团队的人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场的另一位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听到的时候,难免有些心惊,出海不易不是说着玩儿的。但大家说到难处也都是轻描淡写,不会流露太多负面情绪。

这种韧性和豁达,也让我觉得触动。如果说新加坡带给我的是“信心”,印尼带给我的则是一种“力量”。

大家不会聊太多宏观的话题,身在印尼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年轻的活力和高速发展的脉搏。这里的很多产业还非常基础,数以亿计的印尼人需要更具备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怎么落地推进、怎么降本增效,这些具体的问题才是大家更关心的。

同时,华人创业者又在这里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大家抱团取暖、互通有无,也敞开怀抱欢迎新来的伙伴。

当然,这种“抱团”绝不是封闭,这些在一线“打仗”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本地化”的重要性,不少人都是“印尼通”。他们穿着印尼人爱穿的Batik,后备箱里长年放着高尔夫球杆,张口闭口“bagus!”,早已习惯用印尼人的方式融入印尼。

临走的时候,听说印尼的华人创业圈最近流行起学印尼语了。

前些年,大家觉得做印尼市场用英文就足够了。如今,随着对产品细节、服务质量、精细化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想要更多地和用户交流、更深入地理解本地文化。

“以后除了能跟合作伙伴聊,也得能跟的哥聊,”一个在印尼干了两年多的朋友说,“你看极兔的一些哥们儿,印尼语就说很溜。人家为什么做的好?咱们得学呀。”

离开的飞机上,我看到大片的水域,才想起这里是“千岛之国”。“散装印尼”,横跨三个时区,有五大宗教,三百多个民族,多元又复杂,出海印尼其实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2-20 09:17:3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0 09:46:49
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0 09:59:00
点个赞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0 10:22:41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0 10:42:2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