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52 3
2011-07-04
如果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上前和你搭话,说他愿意用一瓶有点甜的矿泉水交换你可能拥有的钻石。相信,聪明如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人疯了。

的确,钻石不仅璀璨夺目,而且价值连城。而清水却一文不值。但是,如果你能暂时抛开对这个疯子的成见,耐心听完他的第二个问题的话,相信你的态度会有所转变。这第二个问题是:请问,清水和钻石,哪个更有用?

如果你不能立刻给出问题的答案,那被认为是疯子的,保不准就是您了。呵呵,开个玩笑。显然,水比钻石更有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水的陪伴。而钻石呢?除了象征典雅与高贵,或是增加男士求婚时的把握之外,它其实就是一块石头。

要是您还想将对话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更麻烦的问题就会缠着你不放了。既然,与钻石相比,水是那么的有用,那又为什么,钻石如此值钱,水又如此便宜呢?

设想这样一些问题:一台打印机也许要成百上千元,而一直钢笔只需十多元。一辆汽车至少上万元,而一辆自行车要不了几百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打印机比钢笔更“有用”,汽车比自行车更“有用”。(如果你用钢笔和打印机比写字,用自行车和汽车比速度的话)这样看来,越有用的东西就应该越值钱啊,但钻石和水的悖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有用性(或者用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效用)并不完全一致。

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路走来,如今已经进入到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从奴隶社会的后期,耕作、狩猎技术的提高让家庭生产有了富余之后,交换关系便与人类文明一路同行。到了今天,发达的生产力和高度的社会大分工,让人们的生产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发展到后来的以交换为目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力的提高推进了文明,改变了世界,但却不可能改变交换关系发生的基石。

那么,交换为什么会发生?一个牧民为什么愿意用一只羊去换取一个工匠的一把斧?诚然,是因为需要,是因为商品的有用性。但是,在一只羊能够换到一把斧的情况下,显然不会有人愿意用两只羊去换一把斧。隐藏在商品交换背后的,一定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因素。商品的交换必定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傻子才会以多换少。那么,等价交换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呢?是商品的价值(请注意,不是价格),商品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是任何商品中都凝结着的人类劳动。一只羊和一把斧能够交换,不是因为羊和斧一样有用,不同质商品的效用时无法比较的。(你能告诉我一个新奥尔良烤翅和一盘迈克尔杰克逊的CD哪个更有用吗 ?)人们之所以愿意交换这两个商品是因为它们当中都凝结着相同的劳动量。

但是,聪明如你者一定已经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的确,在各式商品琳琅满目,物质非常丰富的城市生活中,没有人会接受清水换钻石的提议。但如果是在滴水难觅,寸草不生的沙漠呢?用一碗救命的清水换取您那十克拉的钻戒,你愿意吗?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但商品的交换并不总是经常按其价值进行,甚至经常不是。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的博弈,让商品的价格不停波动。供不应求,价涨。供大于求,价跌。在城市中人们对钻石的需求更大,在荒漠中人们对水的需求更急。但无论价格怎样波动,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不可能超过一辆汽车,一支钢笔的价格不可能超过一台打印机。因为,汽车和打印机中凝结的人类劳动量是自行车和钢笔的千万倍。

其实,这就是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不变法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4 12:09:10
这里相说三个问题:
1、一输自行车的价格是有可能超过一辆汽车的,如这是名人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自行车。但在这里自行车的价值量上“原子”绝对不会超过一“辆汽车”,同样没有价值的历史上的死劳动,如古物,一样具有高价格,但是交换本身不会造成系统价值量的增量,只是从买家手中把一批价值持有量转移到卖家的手中。
2、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根本就不是供给双方的博弈。这里有个问题,消费者与是劳动者,或者剥削劳动者榨取剩余劳动的寄生虫,在这里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两位一体的。
   在这里销售额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有关。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商品的价格下降,销售额是会增加的,或者工人工资与剩余价值的比率上升,这时销售额也是会增加的。

   当然具体商品的产量不是货币(资本)能预先确定的,两者的时间周期是不同步的。

3、个人的偏好在商品交换中形成一定的交换比例,只有在个人手中持有的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现实在社会关系中,这个人劳动与货币(资本)交换的比例是不断波动的。按偏好形成一定交换比例,那只有在纳 粹战俘营中才能成立,如香烟与面包就形成了一定的交换比例。但是纳粹战俘营,无论战俘们怎么劳动,每个战俘被配给的香烟和面包是一定的,根本就与自己的劳动没有建立关系,而且配给量是人为的衡定的,实际上战俘与社会的关系,被人为的隔离。
这个例子也可以引用到沙漠中水与钻石的关系当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4 12:13:29
只有在“量”衡定的情况下,个人的偏好才能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但个人的偏好是不能突破“量”的上限的。如你再喜欢大船,如果你一个人造大船,你根本承受不了那种劳动强调,绝对会劳累致死,因此你会选择造一条较小的船。

同样在交换关系的社会,也不能突破这种“量”的上限,不然就找不到“价值”量上的原子,那些相对价格理论,偏好理论的错误就在于不包含任何“价值”原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4 12:20:51
效用理论代表的是个人做决策的一个次序问题。但与交换价值挂勾则找不到价值原子。

首先如果不需要消耗劳动,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交换,如你也能捡到苹果,别人也能捡到苹果,并且两者个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相同,这时你就没有必要用梨去与苹果交换,还不如直接获取。(这里排除强迫交换,或者因产权问题,而失掉生产资料或者拥有权,这时也存在一种被迫的强迫交换)

交换的目的是因为了节约劳动,但产权的私人占有,就造成用暴力来增加没有产权的人的劳动消耗。因此交换价值代表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人与物的满足关系。

而把社会关系抽像掉了,这就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