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子无上的敬意。相反地,认为它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签之书,近于巫祝的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谱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训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签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签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请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