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阳生】南怀瑾先生想干什么?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必定要解决“生命尊严”和“人类尊严”的问题。只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或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或以人学信仰的方式。
要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这个民族的宗教或信仰。
但是,在宗教或信仰的认识上,有些概念或原则不能混淆或模糊。
有些学者把功利神和宗教神混为一谈,这是不符合历史或事实的。
在中国,诸如“关公”、“妈祖”、“土地神”、“药神”等等功利神现象,虽然具有“宗教色彩”,而且还可以以专业术语表述为“自发宗教”。但毕竟不是宗教神,宗教有严肃、严密的组织,有日常运作;有关于“前世”、“来世”的系统理论。功利神与宗教虽然同属神学的范畴,但两者是并列关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还有一个问题也有人在混淆。内地学者任继愈先生,一字不谈中国文化的“包容力”,而把“儒、释、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或界定标准不严肃。
因为有一个历史事实是必须确定的。即中国文化于汉以前就已构建成形或奠定,诸如《易经》、《道德经》、孔子、甲子文化、五行文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汉字、中医、气功、兵法等等都出现在汉前,都与佛教无关;更何况,自古以来又有哪一个思想家与佛教有关?!所以汉以后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并没有参与中国文化的构建;相反,让人看到的只是佛教的汉化。所谓“三大支柱”,可理解为“同一结构”说,这符合事实吗?历史,基本的意义就是时间的次序,这个常识是不容模糊的!
还有人说“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更是在偷换概念。我们不妨设问: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包容了佛教;还是佛教包容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文化还是要过“鬼门关”。还是首先从“民族信仰”着手去看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本质。
我在《巨人落地抓把沙》一书中已说明这一问题:即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人学信仰;《易经》《道德经》和孔子等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即《易经》奠定了“天理”;《道德经》根据《易经》的“天理”而奠定“人智”;孔子根据“天理”和“人智”而奠定“人序”(即“人伦”)。“天理”、“人智”、“人序”等三者是一个整体,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所以说“三大支柱”或“三教合一”之说,都是不真实或不着边的!
这些问题在学术认识上是非常严肃的,是不能以俗语表述的。
不错,“儒、释、道”对丑恶的否定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并不等于对人性、正义或美好的肯定是共同的,甚至主要观点其原则上是相反的。这是常识!
试想,难到把生命看成“臭皮囊”的佛教,愿意把“人性”看作是第一性的吗?即愿意把“人性”放在“佛性”之上吗?这个问题南辕北辙的话,还有共同的“人学”话题吗?
试想,难道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就可以下结论说中华文明是宗教文明吗?
试想,如果十个人有一个信仰宗教,因而可以说另九个不信仰宗教的人也平均每个人都有百分之十的宗教思想成份吗?
台湾的“宗教精英”南怀瑾先生,就在打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旗帜,用“我命不由我所有”的佛学观去解释《易经》,去解释《道德经》,去解释中医,去解释《参同契》气功,这不是在以佛学强奸我汉民族文化吗?同时国内也有精英学者呼应,说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佛教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人道关怀”;因此,现在和未来,都只有佛教能为中华民族提供“人道关怀”。这就是“三大支柱”说和“三教合一”说的逻辑结果!
这符合历史和事实吗?!
把自己被中国文化所包容的事实反说成是他教化了我炎黄子孙。这岂不是黑白颠倒吗?!
南怀瑾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干?
设想:中国的文化争论早已成为是非之地,而且愈演愈烈,最终肯定要涉及哲学的“人道关怀”;而南怀瑾先生的用意首先是给社会造成佛教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像,当文化争论涉及哲学人道关怀时,而现代哲学又不具有这个功能。那么客观上中国社会的文化争论等于在上游把鱼赶到下游,而宗教神学正在“下游”等着,最后坐享其成的是宗教神学。
这种情况是大多数中国人想看到的吗?
可喜的是,在中国大地,广大汉族人民以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识分子,都象自已的祖先那样,不信仰宗教,生命尊严都来自于《易经》人天观思想的人学信仰!即使那些信佛的汉人,又有多少人不把佛作为“功利神”来崇拜。
我的观点是:否定“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大支柱”的说法,而把“儒释道”文化现象表述为“三元共存”,这才符合历史事实!
令人担忧啊!宗教的文化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而我中华汉族传统文化有谁去设想十年,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