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文化能够在20世纪初死而复生,有很多很多的条件,其中有个奇特的条件就是两个文化大师,他们成了我们跨越门槛的守护神。而他们在观念上,不太存在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这样的关系,他们就让中国文化走向现代性这么个概念上。
他们脑子很清楚,所以让中国文化比较顺当地走了一条我们所走过的路,尽管问题还很多。在这儿,我想说说这两个代表性人物。
首先讲讲章太炎。他实在是中国文化精华的大汇集,所以如果说要有一种叫做最纯粹、最宏大的国粹人格的话,我想非章太炎莫属。
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
顾炎武被称之为清代儒林第一人,清代第一知识分子,他开创的朴学带出了一大群的学术高峰。这个学问到了乾隆和嘉庆年间更加发达,所以一般称为乾嘉学派。乾嘉学派里边分“吴派”和“皖派”,吴派主要是收集汉儒的经典。
我比较喜欢“皖派”,“皖派”在19世纪后期有个继承人叫俞樾,他又找出了一名学生,这个学生就叫章太炎。后来,学术巨星的一一陨落,章太炎就成了清代朴学的正宗的传人,所以也可以说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代表,或者说是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化身。
但是,谁也没想到,他应该是很保守的传统文化的人格化身,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革命者。他反对改良,反对妥协,多次入狱,绝食,不屈不挠。他甚至于连张之洞他们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折中方案,他也反对。
面对章太炎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人们常常会产生困惑,这难道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终极代表吗?传统文化的终极代表的答案,居然是彻底革命。
所以,现在经常有人埋怨辛亥革命有点对不起传统文化,但是章太炎却告诉我们,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选择。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选择了辛亥革命,他是辛亥革命的大功臣。辛亥革命过后,可以发现有个有趣的现象,章太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非常受人尊敬,但是又让人感到陌生,因为现代性毕竟出现了。
比如他在日本讲学的时候,听的学生有十几个人,其中有鲁迅。鲁迅说他去听讲,不是因为他是学者,是因为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去了。但是鲁迅也不能不说,他讲课的内容,现在一句也记不得了。
他去世的时候,来吊唁的人当中,这个名单遍及几乎全中国的政坛、文坛了,蒋介石、段祺瑞、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等都在。但是很奇怪,在章太先生生前,他们却很少和先生有什么交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边,已经成为一种无交往的标记,但是这个标记深深地受人尊重。而这个标记就是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一个一点不保守的国学大师。
走向现代的文学大师
他在讲课当中不断地说,他最不愿意听的是说外国的好东西,中国原来就有的。他还说,现在的情景就像通信,西方人是写信人,文化人是送信人,中国人是收信人。他希望文化人送信送的勤一点。他还乐观的说,迟早有一天中国人也能成为写信人。他说,这样的话世界才圆满。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章太炎,一个多么可爱、多么有学问的老人,正因为他中国文化死而复生了。他活着,他的那种恢宏的两相照顾的结构,他以一个革命人一心往前的这种决心,使中国文化焕发了生命,真要感谢这位老人。
尽管他的书,鲁迅是一句也记不得了,我们现在看,一句也看不懂,但是他曾经为中国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在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他是个象征。
另外一个大师叫王国维。他比章太炎小九岁,也是浙江人。如果就文化的成就而言,王国维超过了章太炎。章太炎是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终极性的储存器,但是王国维除了储存之外,他还投入了创造,而且在我心目当中,他是传统学者当中创造成果最辉煌的第一人。
他不单单是学识深厚,而且总是站在发掘历史文化的最前沿,他所发掘和创造的学术成果,总是成为前无古人的经典。他看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大的历史缺漏,他后来写了中国戏剧史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叫《宋元戏曲考》,那实在是开天辟地之作。
更重要的是,在人们发现甲骨文之后,他立即把对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了时代的新高度。他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这个很有名的文章,还有《殷周制度论》也很有名。他居然以甲骨文来校勘《史记》,因为司马迁也没有看到过甲骨文,所以司马迁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钦佩和兴奋。
对我个人来说,我特别喜欢他的美学著作《人间词话》,处处表现了他在艺术审美领域有高超的感觉,他的红楼梦研究也在这个领域里边有里程碑的意义,特别是他对“悲剧中的悲剧”这样的论述,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