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蓑翁 发表于 2014-5-20 08:58 
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的问题(续一)
弗里德曼为我们画了一幅诱人的远景图,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成垂直状 ...
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的问题 (续三)
三、产出率与失业率
1962年奥肯在分析美国的经济数据时发现,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潜在产出增长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偏差值与失业率有着规则性的反向关系,其含义是当实际产出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如果缺口为负值,会带来失业率上升;如果缺口为正值,会带失业率降低。关于奥肯定律除了这样一种表述之外,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简便的表述:失业率与产出增长率成反比例变化的规律,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 低增长率使失业率增高。前者的产出率的比较对象是潜在产出率,后者的产出率的比较对象并不是潜在产出率;两种表述虽有不同,但都含有产出率与失业率关系的内容;前者是奥肯定律的原意表述,后者则是一种引申义的表述。
为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奥肯定律在美国诞生了。因为美国是一个先发的、成熟的经济体,相对其它经济体来说,没有产业与技术的跳跃发展,资本量与人均占有量也只有微小的变化,因此产出率的变动,主要是生产能力利用率波动的问题。奥肯定律是把失业率作为一个变量,代表由于要素闲置而对出产量产生的一切影响,或者说奥肯认为失业率代表性地反映了要素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产出量可能的变动程度(注释27)。
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又有人对奥肯定律产生了某种的疑惑,发出了“无就业增长”的感叹。中国是一个后发的落后的经济体,相对其它经济体来说,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产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产加工制造业,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后,又有三产劳动力人数的大扩展。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就要复杂的多。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在总体上表明了产出率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或者说奥肯定律阐述的关系是确实存在的。
产出下降,相应地会有一个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的减少量;产出上升,相应地会有一个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的增加量。奥肯定律给我们清楚地揭示了产出率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同时奥肯根据美国当时的数据,给出了产出率换算失业率的数值为2的结论。与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中常有反对声音不同的是,虽然对奥肯定律的解读存在分歧(注释28),但是我们很难听到从根本上反对奥肯定律的声音。学界普遍认同产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只是关于产出率与失业率换算比例的具体数值有所不同。产出率与失业率的换算比例的实证研究不计其数,比例数值(奥肯系数)的不一致反映了不同经济体不同时段实际的经济因素不尽一致。
如果不考虑效率的变动,经济总量的变动就只是要素投入的变动;如果不考虑资本的深化(即人均资本占有量不变),经济总量的变动就只是劳动投入的变动。成熟经济体的资本深化、劳动人口变动等决定要素存量的因素,都趋向“稳态”,实际变动已经很小;成熟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决定要素效率的因素,都处在一个缓慢的长期演进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近似地把成熟经济体的产出变动仅仅看着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或者说是要素投入与产出等比例的变动,产出率与失业率之间不仅存在着一个反向的关系,同时还会有一个近似确定的比例上的对应关系(比如奥肯定律反映的美国的情况)。发展中的经济体的要素存量特别是资本投入量在迅速增加;发展中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决定要素效率的因素,处在一个快速短期变动的过程中,原有的劳动岗位在大量消失,新产生的劳动岗位也在大量涌现。因此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与劳动岗位数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情况)。
一般来说,就长期而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经济的规模扩张或者说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劳动增长与人均资本占有量增长(全要素存量的增加),都会进入某种“稳态”水平,唯有效率的提升才是没有极限的,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是经济永恒增长的源泉;但是就短期而言,在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效率提升的作用常常不是第一位的,全要素利用率的影响即要素实际投入的变动是主要的,劳动要素的变动常常是第一位的(注释29)。奥肯定律既是对产出=就业的最有力的证明(注释30),也是对凯恩斯国民收入(产出)→充分就业的最好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产出变动看到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通过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看到劳动要素投入的变动,或者说通过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看到劳动岗位数的变动,从而找到产出率与失业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