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828 5
2011-07-08
在青岛平安人寿干了半年多(营销员),虽然时间不长,但也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谈谈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

1.同行素质。一个词:参差不齐。这个行业确实是鱼龙混杂,既有学生物的博士,也有只有初中文化的大婶。社会上对保险营销员这个职业的评价其实有失公允。诚然,行业中确实有一些职业道德匮乏的渣滓(诱骗客户投保,已被开除),但是,哪个行业没有这种渣滓呢?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总的来说,学历和业务水平有高下,道德上都是令人满意的。人才还是有不少的,经理层面的要么是浸淫社会多年人脉极其丰富的老油条,要么是30岁左右有能力有才干的青年才俊,与他们一起工作能学到不少东西,更不要说总监了。

2.待遇。完全看能力。保险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能力决定薪金,很简单的关系,在平安这种非国有险企狼性文化很明显谁有实力谁上位。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工作难度确实更大一些,不仅仅是人脉上的不足,更有阅历和个人气质上的差距。面对客户时自信是最关键的。部里经常会来一些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研究生都有),很少有长期留下来的,大都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或者自己放弃了。新人有1500的底薪,但拿到底薪的条件是必须有业绩,没有业绩底薪为0。运气好的新人月薪能达到四五千,运气不好的可能就杯具了。与此形成鲜明的差异的是主任及以上级别的职员。主任因为每月有几千元(与小组业绩挂钩)管理津贴,再加上他们一般都有较长工龄每月都有续期保费收入,所以工资还是比较客观的(对于青岛来说),正常水平税后至少1W(原来带我的那个主任税后基本在1-1.5W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经理还有经理津贴,业绩最差的经理月薪税后也会有1.5W左右。总监最牛,我知道的两个总监,税后一个是12W一个20W。不过一般营业部里工资最高的不是经理,超级大牛还是存在的,光做业务就能拿很多W(一位从公安局退休来平安工作的阿姨一个月签了个100W的单子光这一个保单收入就8W)。

3.工作情况。压力很大,很累,大家都知道。只有周日不上班,每个季度都有考核。营销方式比较单一(这也是中国保险业刚起步的主要表现),主电话有主顾开拓(继续找老客户),电话营销(效率较低),产品说明会(曾经很NB,缔造了不少业绩神话但是今年来效果明显下降)。如果你人脉资源丰富那恭喜你你在这个行业可以混得很好并且比较轻松。业绩最牛的人一般都在30-50岁左右,这些人大都左右逢源,人脉广泛。保险公司比较好的一点是人际关系简单,不用费尽心思去与同事领导打交道,业绩最有发言权。

4.内勤还是外勤:内勤就是所谓的坐办公室的,不用整天跑业务拿固定工资但是相应的工资也低。外勤累但是工资很高。青岛内勤在公司里地位不如外勤,不过这个好像是因地区而异。外勤没有五险一金,内勤有没有不知道。

5.行业发展。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和经理交流,他最犯愁的就是增员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因为中国结构性就业困难在这里得到完美阐释。一边是众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边是险企用工荒。有些营业部为了招揽员工甚至借用平安银行的名义,可见招人之难。中国的社保儿戏一般形同虚设并且这一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可能有所改变。除了一些公务员和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人之外,养老都是每个人在未来甚至是现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许这个矛盾现在还不突出,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后,当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都老去的时候,当“两个人养四个人”的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养老”将像现在的房价一样,成为一个“现象级词汇”。在社保难覆盖的现实下,商业保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当前贫富差距巨大,再加上商业保险的费用并不低,保险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准奢侈品”。另外,保险意识的匮乏以及对保险的偏见都是现阶段阻碍中国保险快速发展的瓶颈。在工作中最无力的就是听到客户说“买保险干嘛,我身体这么好”。中国金融发展滞后,国民金融意识淡薄,这不仅体现在国民盲目储蓄,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也是重要表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很多人根本就没有“风险管理”的概念。除此之外,社会上部分人对于保险有偏见。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保险业发展不过二十多年,确实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十几年前对保险公司固有的看法,实在不是聪明人的选择,这对保险公司也是不公平的。商业银行乱收费众所周知,但大家还是屏蔽掉商业银行的负面消息不断往银行送钱。归根到底还是意识的问题,从思想上就不认可保险。令人欣慰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对于保险有准确的理解。而且,听老员工说,这些年市场还是在不断进步的,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有意识,愿意出钱转移风险。人只有能从它身上得到利益,才能认可它,这是投资者对于投资品认可的铁律。我想,等到一二十年后,我们的父辈或者我们因为保险而受益的那天,也就是保险业春天真正来临的那天。

6.社会对保险公司(特别是平安)的看法。很多人不愿意去保险公司,觉得不体面。其实不然,我一直认为,能够投身于营销,都是自信的表现(当然工作无贵贱其它职业也很好啦),完全没必要因为所谓的“面子”啊“体面”啊而庸人自扰。让你去“体面”的一辈子从事一些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工作,你也未必愿意吧。至于能否胜任,要看个人能力。另外,近年来社会对平安评价不太好,从“马总高薪门”“融资门”“富通门”到前一段的“平安银行跳楼门”,平安都饱受质疑。其实,作为投保者来说,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纵观中国保险业,平安算是发展最为良好的险企之一,好歹也是500强里中国排名最高的非国企。况且综合金融之后对客户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老总挣多少钱之类的话题,与投保者关系不大,毕竟保险合同是不变的,客户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个问题,大家想清楚,很重要。


    最后谈一谈对保险在中国的看法。其实,保险也是投资方式的一种,这点很容易被忽略。当下买房热,被问到买房原因时,很多人都说“存银行负利率,股市太熊,不买房买啥”。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商业保险是每个人必需的,保险费支出在美国人总支出中占比重很大。在社会保障比我们好很多的美国人们都如此重视商业保险,而我们呢?而险企资产在美国金融资产中也是最高的,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入较大,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状况、行业监管、国民意识、传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当然,险企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去年的ZF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了要促进商业保险发展,不过只是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其实,如果国家暂时无法解决全部人的保障问题,何不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商业保险发展,先尽可能解决一部分人后顾之忧呢?我想,这样的“维稳”措施,既有效,又经济。

    事实上,古人是非常懂得风险管理的,养儿防老正是在无金融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保障”(陈志武先生理解得精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只有一个儿子的时候,是时候寻找其他办法了

    感想颇多,请恕凌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10 12:01:53
精彩帖子都木有人回复啊 呵呵 看来坛友们都醉心学术 无暇市场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1:18:19
青岛平安的业务员收入这么高啊.......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8 16:15:23
支持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15:10:53
赞,同意楼主对商业保险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4 11:06:39
楼主回避了一个问题,商业保险投资回报率很低。既然楼主也承认商业保险是一种投资,请问你的优势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