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写作的间隙上网,看到这样一条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消息:
北大数学学院教授王诗宬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调侃了“多名高考状元被港校录取”
的新闻, 他说:“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王诗宬
的调侃引来全场毕业生的笑声。
我不知道这位姓王的教授是谁,但想必地位不会太高吧——否则,至少会给我听说其大名的机会。有意思的是,这位教 授却有着与其名气不相称的霸气——就因为别人没有选择他就业的学校,就暗示别人素质低。这素质——呵呵呵——可不是一般的“高”啊。
在市场经济时代,人有选择的自由。选择就读的院校属于个体的权利,他人无权说三道四。王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也属于合法权利,但他的话涉嫌歧视,体现了浓郁的等级意识:其一,他暗示自己就业的北大非港大等边缘学校所能比;其二,他宣称不接近中心地带的中心大学,就等于承认自己素质低。这两条在他心目中都是绝对的,不容商榷。故而他说话的口气也如宇宙级别的大法官。
然而,自视甚高不等于自己真的高。王教授觉得港大没资格与北大比,可考生却早已实际选择否定了他的霸道逻辑。在我看来,这几个考生无疑是聪明的——至少在港大,没人敢像王教授这样放肆地说话,没有人在底线之先与他拼素质。单凭北大孕育了这种霸道的氛围,那几位考生就应该不选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