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士甲:为何中国经济在四十年前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起来,建政七十年,为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如何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袁大成:首先,要明白,改革以前的中国为什么会贫穷落后? 原因是什么?
最流行的说法是: 改革前中国的贫穷是因为劳动者们懒惰造成的,而劳动者懒惰是来自公有制大锅饭。所以就是打破大锅饭,实行私有制,补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课。其推理过程如下:
公有制→懒惰→贫穷
所以,人们认为“改革就是打破大锅饭”,才能让劳动者卖力干活,中国才能富起来。
人士甲:这是全社会的共识。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袁大成:真正的大锅饭是一种社会进步,但那是别的国家的事,是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中国的待业青年只能在家里分食自己父母碗里那点饭,一点社会保障都没有,哪有大锅饭可言?”大锅饭”在中国其实只是一种臆造,一个神话。
人士甲: 电影上都有,当初的公社大食堂,吃饭不要钱,这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简直就是共产主义了。结果搞了不到两年就垮了。
袁大成:就 一个工作单位的员工食堂而已,算什么共产主义!现在许多公司,包括私企和包工队,也向自己的员工提供包食宿的条件,难道这就是共产主义?
真正的”大锅饭”应该是全社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把传统的家庭内部的互相照顾的模式,改成为由国家出面向全体国民提供的社会保障网的模式,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全人生社会保障,比如全民公费医疗,全民国家养老等等。这才是社会主义的要义,但那是西方福利国家的事,中国还没有过。
人士乙:中国的大锅饭指的是工厂和农村公社的用工制度。就是人人平等,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用工制度。这毫无疑问造成工人懒惰,出工不出力,或者尽量少出力的现象,也是改开之前中国生产效率非常低的几个主要原因之一。
袁大成:这个流言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 那时的工厂,因为有八级工资制,所以同一个班组的工人,干一样的活,领到的工资却不一样,根本没有所虚传的人人平等,干多干少都一样的事,而是干的一样,工资却不一样,非常不公平。
至于农村的农业社也是工分制,每天都评工分,非常细,根本没有什么人人平等的大锅饭这回事。
人士甲:既然没有大锅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袁大成: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指导理论错了。实际上,不止中国,而是当时整个东方阵营国家的经济指导理论,仍然承袭了来自《资本论》中所描述的经济学思想,社会主义不过是为了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而已。 正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讲的那样:“关于积累来自剩余价值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分为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的原理,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等到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不但对资本主义经济是需要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指导其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这种用资本主义理论指导的经济,哪里能是社会主义?在我看来,因为在社会经济管理理论上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包括中国在内的原东方阵营国家的经济,依然是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人士乙:你的说法会让人笑掉大牙。中国不但是社会主义,而且是极端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乌托邦,搞人人平等的共同富裕,干多干少都一样,结果大家出工不出力,导致了共同贫穷。改革以后,打破大锅饭,解放思想,坚决拉大贫富差距,中国经济才取得巨大的进步。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袁大成:贫富差距大,经济就发展快? 为什么? 逻辑在哪里?
人士乙:人人都想发财,看见别人发财就眼红。
例如,一块儿长大的发小里,有一位发财了,于是大家也会努力发财。再例如,过去人民公社时代,社员收入差距不大,农民“出工不出力”。包产到户后,有人发财了,于是大家都努力干活,许多人也发了财,最终结果是生产发展了,几千年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在大锅饭平均主义时代,大家干不干都一样,收入没有多少差别,于是生产队里懒汉多。但在每人只有不到一分地的自留地里,大家都能花功夫认真干活。结果是,自留地干得好的家庭,有不少外快收入补贴家用。而干的不好的人,仍然受穷。所以才有了包产到户的承包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们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前些年的农村,非常穷的家庭,除非家有病人,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懒,不好好干活所致
袁大成:我认为,中国农村的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人口太多造成的。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依然承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原理,追求”比资本主义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导致了许多人找不到工作,所以只好上山下乡去,农村成了失业人员的蓄水池,造成了中国80%的人口都挤在自然经济的农村,靠几亩薄田生活,岂能不贫穷?我在三十年前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第二章,专门对这个问题做了分析,你们可以在百度上搜来自己看,我这里只能长话短说一下。
现在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比原来好多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包产到户后让农民更勤奋地下地干活多打了粮食带来的,而是农民有了自由,可以不再像过去那样天天下地干农活了。他们可以进城务工,即使当保姆,现在一个月收入也比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一年的收益还多,这当然不是包产到户的初衷,但是包产到户歪打正着,给农民了自由,可以花更少时间在地里干活,有更多的时间进城务工,才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收入。否则即使农民一年365日,天天下地干活,即使能够让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能够增产365斤粮食,每天下地干活带了的增加值也不过一斤粮食的价值而已。一天的劳动价值这么低,怎能不贫穷?
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大前提弄错了。毛泽东时代也是如此,一直让人民先勒紧裤带,艰苦奋斗,先苦上几十年,等把东西积累多了,再让大家过好日子,结果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贫困,使得中国经济,即使在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时候,就发生了相对过剩,只好让没有工作多余人口上山下乡去,靠依然是自然经济的农村那几亩薄田去糊口,弄得中国80%人口都挤在农村,让农村更加贫穷。
人士甲: 世界上凡是实行私有制的国家都富了,实行公有制的国家都穷了。不就是因为公有制大锅饭导致了人人懒惰吗?
袁大成:人们常常把事物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事物的本质。比如,在中国改革初期,有个著名改革派知识分子叫曹思源。有次他和一些人去一家亏损严重的国营企业参观,看到工人们无所事事不干活,于是就认为是国有制造成了工人们偷懒,导致了企业的亏损。所以他们主张私有化,才能克服人性的懒惰,提高企业的效率。
人士乙:曹思源的看法很正确,我同意。
袁大成:曹思源们没有深入地想一想,造成那些工人们无所事事不干活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据我所知,当时有的工厂发生工人们之所以无所事事的现像,是因为工厂的产品已经堆满了仓库,只好停了下来,否则干活越多,亏损越大。产品过剩的原因,也不是因为生产力太发达,而是因为中国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买的人少,造成了亏损。
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人们的购买力不足造成的。因为指导中国经济的思想依然是资本主义那一套减少工资成本,追求积累的经济效率的企业式的经济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国家经济,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一个大工厂,一个拥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工厂型社会;这必然导致了社会经济在整体上失衡,人民贫穷,市场萧条,生产过剩,企业亏损。
这种情况是由于理论的贫困造成的。东方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在搞经济建设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原理,用斯大林的话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是资本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资金分为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的原理,不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是适用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其国民经济时,不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这个指导思想导致了追求积累效率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普遍贫穷。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贫穷实际上来自追求更高的积累效率的理论,这个理论导致了更大的剥削和普遍贫穷。这里的逻辑顺序是:
贫穷 ← 残酷剥削 ← 理论失误
人士甲: 按你所说,如果国家以剥削追求积累,那么国家就应该很富了才对,为什么那时候国家也很穷呢?
袁大成: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中的个人和家庭或者企业那样的微观经济体不同。这些微观经济体可以靠剥削和节省致富,国家不行。如果国家也像个人或者企业那样思维,拼命压低工资以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这样的剥削让国家也富不了。想想看,如果国家给工人们每月只发了四十元钱,它又如何能从工人们身上剥削到50元钱呢?它当然也只能贫穷了。
我认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任务是维持和促进经济周而复始地不断运行。所谓GDP就是在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记录,而不是可以积累起来的什么东西。如果追求从GDP中积累什么,只能导致产品过剩,仓库爆满,GDP下行。
人士乙: 中国那时的产值也好,产品也好,在统计表上看,人均就很低很少,这都是生产效率低造成的。哪有过剩可言呢?
袁大成: 我说的是相对过剩。从统计表上来看,人均产值还很低,人均产品也不多,但是,它已经过剩。这种过剩是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造成的,并非产品太多了造成的。
比如,那时我认识的一个人在西安饭庄工作。饭店一条红烧鱼才2元钱,但是每天上门吃饭的顾客还是很少,工作人员有时闲得发慌,因为冰柜里冻鱼已经塞满,北郊渔场来电话卖鱼只能回绝。其实这很容易理解,那时大多数人的全天工资不到2元钱,当然不会常有人来吃饭了。所以统计数字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是一个结果,并没有反映出原因。比方说,如果那时整个中国的餐饮业产值很低,并不是因为公有制餐馆效率太低造成的,而是缺少顾客上门造成的,而顾客少正是因为中国经济为了追求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积累效率而保持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造成的。
人士乙:当初有许多产品都短缺,比如名牌自行车,要票才能买到,这都是生产效率不高造成的。
袁大成: 当年我遇到过这样的质疑,后来我写在《关于中国经济对话》第一章里了。在我看来,中国几个名牌自行车要票才能买到的事,也是因为中国人太穷了。当时买一辆自行车是”人生一大件”,需要一个工人四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得起,他当然要非常慎重非买名牌不可了。这就造成了2~3家名牌自行车的产量难于满足十亿人口的需要。其实那时还有许多非名牌自行车不要票就可以买,比如西安的延河牌自行车就可以随时买到。
问题的关键是,只要一个国家已经有大量的失业者在闲置过剩,那么这个国家经济的所有问题,都不能用生产效率低来解释。既然有那么多人在闲置失业,那么为什么不能用这些人来进行生产呢?
中国那些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的失误。所以,中国经济贫困落后的根源,应该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头脑中去找,而不应该归到工人们身上。
人士乙:主要是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可行性,所以失败了。
大成:中国根本就没有过社会主义,所以谈不上是社会主义失败了。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经济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而中国人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竟然是追求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一系列理论失误,把改革前中国经济塑造为国家资本主义,改革不过是从国家资本主义走向了私人资本主义。
本来,改革以前的中国已经在工业领域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可以非常容易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区别仅仅在于经济指导理论,它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机制。在我看来,理论是灵魂,经济理论是决定社会经济机制运转的软件,所以至关重要。如果当初只要进行理论改革就好了,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在公有制基础上获得腾飞。然而,由于理论的贫困,中国的经济改革却是一场打破硬件的“体制改革”,走上了私人资本主义,从一分误区走向了另外一个误区,导致了社会贫富悬殊和全面腐败。
另外,改革前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虽然造成了中国经济的严重失衡,但是这种失衡实际上也是一种势能。改革前三十年,全国人民勒紧裤带,勤俭建国,苦干大干,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腾飞发展积累了巨大的势能,以人均住房面积而言,那时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才几平方米,这也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势能。只需要把经济的指导理论改革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势能就会释放出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繁荣。如果没有这样的势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的。
如果说改革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改革前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势能的基础上的,那么是否可以说私有化改革至少释放了中国改革前所积累的发展势能呢?
并不是这样的。
释放中国经济所积累的发展势能,并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初衷。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师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只是认为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因为生产力落后造成的,而生产力落后又是由于中国的大锅饭体制造成的。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承包制到私有化改革的设计初衷,只是想着如何让劳动者多快好省地更加卖力干活而已,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人民的需求被严重压抑的经济后果。所以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还依旧秉持着原来的资本论思想,认为改革就是要补上资本主义残酷剥削的原始积累这一课,因此改革后出现的私人老板们无不有恃无恐地拼命压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像黑砖窑奴工和欠薪事件层出不穷。这种把希望寄托在贪婪的资本家身上的改革理论,显然无法释放改革前中国建设所积累下的强大的势能,只能让中国劳动者更贫穷,更无法恢复中国经济的平衡,更谈不上发展了。实际上也果然如此,改制开始后,造成了九千万工人下岗,使得经济萧条更加严重,在改革了十几年后,中国经济在1992年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竟然从改革前的1977年的10.9,下降到了1992年的7.9%,GDP总量竟然落在人口不到中国人口的零头的加拿大的后面,可见,“补课论”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起色,反而由于中国的下岗工人大规模增多,导致了中国经济益发困难。
人士甲: 你这是胡说八道。人们都认为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在四十年前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起来,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袁大成: 那是你健忘,忘了改革十年以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困难日子。
那么后来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在改革后释放了改革前中国经济所积累的强大势能,从而发展了中国经济呢? 在我看来,主要和两件事有关。
一个是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为中国经济积累的巨大产能打开了国际市场,让中国生产力突破了由于中国经济追求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资本主义思想所造成的中国内需市场的狭小的陷阱,获得了广阔外部市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也真的让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从而带来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中国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预赖度曾经高达60%,可见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到了何种程度。对外大出口缓解了中国经济的失衡,并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另外一件事,是中国引进了按揭制度。由于中国人的经济思想一直都主张勒紧裤带,勤俭建国,先把饼做大。所以,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力都是聚焦于社会生产,银行和国家资金也总是投向生产部门,从而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失衡,即由于中国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产品积压过剩。按揭贷款是中国资金第一次大规模地投向了社会需求侧,让中国人可以不靠低微工资的积累而借款买房,使得中国人对居住的自然需求变成了有货币支持的有效需求,从而带来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而房地产作为终端产品,也带来了对钢材水泥等等一系列产品的巨大需求,后来竟使中国的钢材水泥等等产量成为世界第一。由于有了按揭贷款的资助,房地产业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火车头。
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改革并不是为了释放中国过去所积攒的发展势能,而是继续继承了把廉价劳动力当成优势的发展逻辑,这样的逻辑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的机制。然而,靠资本主义机制是不能释放中国经济改革前所积累下的强大势能的。无论是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私有制资本主义都必然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和经济衰退。
人士甲:那为什么后来中国经济好起来了呢?难道不是私有化改革带来的吗?
袁大成: 中国的发展不是私有制带来的。而是靠外向型经济和按揭贷款政策,释放了中国经济过去所积累的发展势能,才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势能的存在,中国的改革政策,无论放到其它任何国家,不管是非洲,还是欧洲,都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