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能够长久,这只是一种观点,而且是未经证实的观点。之所以报道出来的都是达官显贵和富商名流,因为这些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也是一种统计方面的样本误区而已。
回到主题,我觉得,大致有三个因素。第一,西方人更加重视爱情本身,而目前我国的国民对于物质普遍看中。而且这样的信息是公共信息,“你知道我知道某某事情”的无限嵌套循环。有钱的男人也知道围在身边的女人并不是真的那么温顺可人,而是看重了他的金钱。在这个前提下妄谈忠诚,不显得太奇怪了么?考虑到真实存在的人,并不完全是理论意义上的理性人,对于公平和爱的追求,同样也是效用的组成部分。因此,多说一句,很多女人被抛弃或者被冷落本身就不值得同情,因为一开始她们也存在不够纯粹的动机,也是一种投机做法,就像进入赌场一样。既然你愿意博个穿金戴银的生活,那么输到一败涂地也是咎由自取。
第二,中国的模式本来就是相对主义的特色,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如果夫妻双方一开始还算比较相配,而后来两个人完全成了两种人,那么分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就像衍生工具互换一样,无论是固定利率换浮动利率,还是A货币换B货币,大部分情况下,一开始双方的价值都是0,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基础变量的变化,对于一方就会成为价值不菲的资产,对于另一方就是苦不堪言的负债。既然这种时候都存在Credit Risk,那何必要求夫妻在发生巨大变化后仍旧彼此都像个圣人呢?
第三,男人的追求也不同。在女人和丈母娘追求房子车子的同时,她们也就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既然趁着结婚风风光光IPO了一把,那做了冤大头投资者的男人,又如何期望他们遵循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呢?既然女人自我定位成了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那么一纸婚书也就变成了购物发票。物权意味着绝对占有和处置,那么,当我有了更多的钱,我继续添置奢侈品,又有何妨呢?而且,个人财富高速增长之日,就是对奢侈品爱不释手之时。没钱的时候只能读读汉文帝,说什么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真的钱够多,恐怕一样喜欢鲜衣怒马的豪奢,喜欢一呼百应的潇洒,喜欢三妻四妾美人如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