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派、宗教、党派等的区别】兼论【佛教是宗教 】
【个体与群体】
首先,人类的思想必须外化为言行才具备思想的可知性与作用性,外在的表现行为,只有两种: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群体的不同标志是——此个体不涉及其他个体的自由性,而群体必须受到主动与被动的约束性。群体包括个体。
【自由群体与社会团体】
其次,群体又分为自由群体与社会团体(社团)。
社会自由群体与社会团体群体的标志性区别是——组织性、规则性。社会自由群体,只受该群体的习俗性的约束,没有明确的核心人物、系统的指导理论与成文性的规则,缺少清晰而准确的目的性;而社会团体群体(社团)正相反。
例如——
某个学习小组,集体学习,看书或做什么事,就是自己看、自己做,我愿意信书里说的,我就信,我不想信,我就不信,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不涉及对他人的影响,也不涉及要不要让他人知道的必须性,也不涉及希望他人一起相信和共同行为的要求性。只要达到了共同认可的学习过程即可,至于目的如何,不是自由群体所考虑的。
社团正相反,行为上恰恰要求到对他人的影响,有让他人知道的必须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希望他人一起相信和共同行为的要求性,并且有非常清晰的目的性。
如何进行某个过程,在社团来说,必须为目的服务,当过程合理,而达不到社团的目的时,过程不被选择,甚至可能选择不合理的过程,以达到目的的实现。而自由群体则完全不必有这样的考虑,因为自由群体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当有人硬要为自由群体加入最终目的时,往往导致的是自由群体的解散甚至崩溃。
【社会团体(社团)的类别】
社团有两个标准:组织性、规则性。这两个标准恰是个人行为所不具备的。任何一个社团群体,必然是有组织、有规则;基本上,组织与规则都明文性的形成。
社团有四大类,具体到每个具体的社团,可能有兼具性(即:同时是一类社团、又是另一类或几类其他类型的社团):
一是政治社团,如ZF机关及由ZF直接组织形成的群体,如国家组织的慈善机构。
二是党派社团,与政治社团一样,目的在于达成对群体成员(或社会成员)基本的物质供应,并使用群体成员对这种现实利益的策划效果满意。
以上两个社团的也包括精神上的追求与提供,但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除特殊性外,不会要求人们放弃物质以达成精神上的完善。在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发生矛盾时,一般是采取偏于物质生活,但不能放弃精神追求。
三是学术社团,主要是讨论知识性的内容,不涉及对社会其他成员的直接作用,其作用必须通过党派社团或政治社团间接的发挥作用。这个社团一般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上,偏重于精神上的满足,他们一般不追求让更多不理解自己群体的人必须理解并参与自己的社团行为。在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发生矛盾时,一般是采取偏于精神追求,但不能放弃物质生活。
三是宗教社团,其目的与以上几个社团不同,宗教不太关心现实生活,或者说,对现实生活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死亡,尤其是死后问题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所以,在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发生矛盾时,一般是采取偏于精神追求,不可调和时,必须放弃物质生活。
【佛教是宗教】
佛教不是思想学派,因为思想学派是自由群体行为,是由学习者或相信者自己决定是否选取其学说的,某一思想的创立者或传播者的任务是如实的讲述该学说的内容,所说与所想的一致性,是思想学派的重要特点,不需要考虑其他,至于学习者及相信者是否认可并不重要。
而宗教、党派等社团必须首先保证其有信众,即首先要保证有信徒及党徒,只有这样,组织才可以存在。所以宗教与党派在传播其理论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理论是否与经典或自己所想、所证实的内容一致,而是听者是否能接受,在这个前提下,是允许通过变化,甚至完全相悖于其指导理论内容的说法的。
举个例子——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是有明确的经典定义的,而早期共产党人在传播共产主义学说时常说:“共产主义就是没有地主,人人有衣穿、有饭吃”,但这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定义相去甚远,甚至有些相左,但这是允许,这种说法的目的是要保证听众先坐下来、先加入进来,至于正确的解释,可以以后再说。宗教也是一样,佛教是彻底反对灵魂观念的,这也是其与印度正统学派的根本分歧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印度正统学派的根本标志。但佛教在传播时,是允许承认灵魂的传教说教的。
单纯的哲学家不需要这样的传播方式,因为哲学家不负责让人们先聚在自己周围,他们的任务只是如实讲出或写出自己所思所想、所观所证的内容,人们愿不愿意坐下听,与哲学家没有关系。
【佛教的了义、不了义;佛教、佛法、佛理、佛学的区别】
正因为佛教中有宗教组织内容,而这此为组织考虑的内容,有可能与佛教想要表达的真实内容不同,所以佛教中存在所谓的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内容的区别。
直接说,凡是因为让人们能接受并先坐下听的那些,组织性所要求的变通的说法,而导致的与真实内容不同的内容,即是不了义与不究竟;凡是如实反应了佛陀真实内容的说法,即是了义与究竟。
“经有了义不了义,故圣者(菩萨、大阿罗汉)造论以辨别了义”。
[补充:论典成文于佛陀时代]——
很多人不重视论典,只重经典,但事实上,经典成文没有经过佛陀住世时期,而论典则是佛陀住世时成文的,并得到了佛陀的首肯。经典是宗教记录,而论典则恰恰是佛教中的真实内容分析。所以,经中所讲的内容哪些是了义,哪些不了义,哪些要按字面分析,哪些要追究隐含内容,不依经典自己,除非自学者自己有与演法者一样的智慧分辨力,否则,依据论典而辨别。
综观以上,佛教是宗教,至于有些人想法佛教当哲学来研究,也无不可,就如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不一定就非要是共产党员一样,或不一定非要把一切问题都和共产党关系起来一样。但由于宗教、党派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变通的讲解理论的方式,所以往往导致很多人把一些本来并非其理论内容的东西,当成实际的内容来研究,这是把宗教与党派当作纯哲学研究常见的问题。就如同前面所说的灵魂总是,很多研究者就因为传教者承认灵魂,而佛教本身又否定灵魂,而认为佛教理论自相矛盾,这是一种对宗教与党派这种人类群体组织特征的不了解,而导致的错误,并非其本身矛盾。
佛教、佛法、佛理、佛学的区别——
佛教是包括佛法及宗教组织方式的宗教。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组织的规则——戒律,否则佛教的组织机构僧团或寺院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开除信徒的教籍。
佛法,是为实际佛教所提出的目的,而提供给修行者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佛法可以有自学者,它不属于佛教信众,可以称为业余爱好者。党外布尔什维克,是没有资格介入党内的管理与理论、实践建设的,教外的业余爱好者同样如此。凡是以自己的业余身份而硬要介入教内事务的人,就是典型的毁佛灭教之举,尽管其可能本身是好的。
佛理,是单独提出佛法中理论部分的分条堆积,不涉及实践内容。佛理是最大众普遍接受的,佛理只有引用,没有信与修之说,很多业余爱好的大众,往往把对佛理的引用,误当成信仰教法的信佛。两者是有区别的。
佛学,是对佛理的系统整理。这就是所谓学者或佛学家的事了。
佛法不是哲学,佛法只是具体方法的解释与说明;佛教中的哲学与逻辑学内容,是在因明学中完成的,所以,属于共法(与非佛教都具有的知识类别),因明所分析的是哲学中的典型问题: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世界在可感层面的真实性及普遍必然性等问题;因明的哲学解决方案是通过逻辑学的思维方式、辩论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所以,有人说因明学是逻辑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完整。
所以,佛教是宗教,包括了宗教组织方式与规则,以及实践方法的解释与说明“佛法”,狭义的佛法中不包括哲学,广义的佛法中包括哲学,但不完全是哲学,狭义的佛法不包括因明学,广义的佛法包括因明在内的五明与十明,而哲学仅是因明学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