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难以“着陆”
“经济确实在回落,不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通胀的治理。”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
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周度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数据显示,6月13日到19日猪肉价格环比大涨4.8%, 这是2009年8月以来最高周环比涨幅。同期,牛肉、白条鸡和羊肉价格也有小幅上升,周环比涨幅分别为0.6%、0.5%和0.4%。
由于商务部的食用农产品价格与CPI 中的食品价格数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光大证券分析师李燕飞预测6月CPI将再次冲高,可能接近6.5%,大幅高于5月的5.5%。
国泰君安预测CPI 将在6 月见顶:6 月CPI 同比涨幅为6.2%,其中食品同比增长14.2%,非食品同比增长3.0%。不过,国泰君安将CPI全年均值由之前的4.8%向上调整到5.0%。
“目前通胀由多方面的原因推动,有国际、国内因素,有成本、需求和货币因素,所以这次通胀较难治理。即使下半年通胀下行,未来几年也难以回到以前2%、3%的水平了,通胀上一个台阶应该是比较确定的,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稳定增长和防通胀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态势下,控制好通胀。”庄健说。
ZF一系列的紧缩政策使得需求下滑,但是通胀仍然难以“着陆”,这成为投资者的心头大患。“这种经济局面投资者多年来也没有见过,经济目前处于不确定性当中,我们正在等待通胀得到控制,但更担心经济‘硬着陆’。”郝大明说。
中国经济最典型的一次“软着陆”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6年由于高通胀,国内把抑制通胀当成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胀得到控制,需求过热被抑制。不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放大,当时ZF通过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及改革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经过十年的低通胀、高增长,中国经济在2007年面临经济过热、通胀高企的局面,正当ZF强力调控时,再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迅速变冷,2008年底ZF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经济走出金融危机。
经过两年的刺激政策,2010年中国经济达到10.3%的增长率,当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将再次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时,令所有人不解的是,通胀突然抢先起飞。进入2011年,中国通胀率长期持续在5%左右,甚至将在6月突破6%。
“这一轮经济周期和上轮经济周期真的很不一样,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大家对通缩的担忧大于通胀,当时经济增长一般领先于通胀,通胀一直不太高,直到2006年、2007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炒起来了,中国经济全面过热,中国的通胀才开始发力上涨。”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从全球危机走出来,经济还没有过热,出口和消费比较平稳,但是奇怪的是,通胀领先于经济上涨了。所以,这次调控的任务是既要把通胀抑制住,同时也要防经济下滑。只有这样才能叫平稳着陆,或者说是‘软着陆’。”上述统计局官员说。
“软”、“硬”两难
在庄健看来,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面临宏观调控“防经济下滑”和“防通胀持续”的两难选择。如果继续推进货币紧缩,有助于控制通胀,但可能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出现超调。
而另一方面,如果放松调控,实体经济会再次重复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投资和经济过热,通胀再次冲高,最后导致调控“一刀切”,经济大起大落式的“硬着陆”。
“目前的调控应该掌握好平衡,应适当放慢节奏但仍保持一定力度,在经济增长平稳回落下,实现通胀的回落。与此同时,推进各项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庄健说。
结构调整在“十一五”被提出,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暂时让位于4万亿投资计划。“十二五”再次提出这项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出口拉动转为以消费拉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拉动转向服务业拉动经济,传统的物质和资源投入转向科技驱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