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读者不断地来信问我:你在哪家大学学习的经济学?导师是谁?你为什么总是蔑视国内的经济学者。
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我读的是工商管理。但我觉得大学对人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最终发展并不绝对地依赖大学教育。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完全来自业余爱好,甚至是日常生活。至于说我偏向某种理论,那只能说我对经济学的爱好和理解是建立在我个人对心理学和哲学的爱好之上。关于我对大陆经济学者的藐视,完全是误解,大陆的经济学者有着从充分的学识,也经过了良好饿训练,他们的知识和见识远高于我这个经济学爱好者。但我所鄙视的是大陆经济学者怯懦和摇摆,尽管大陆学者有着良好的知识和分析能力,但更多的是放弃了自己的良心和一个经济学者的道德。举个例子来讲,不久前,格林斯潘讲了几句关于大陆汇率的话,结果这几句非常含糊的话就被大陆经济学者片面的引用,成为了格氏认定人民币非要贬值的理论根据。当时我看到大陆学者如此引用感到非常的可笑,于是在大陆的一个著名经济论坛上发帖说明,结果还引来一位网友的激烈反驳和讥讽。为此,我在上篇文章中特意提到这件事情,并强烈的质疑大陆经济学者片面理解引用格氏讲话的意图。结果如何呢?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国内的经济学者风向果然大变,人民币贬值之事尚未辩论明白,马上就将思想和主题转移到了“中国面临经济通货膨胀”的议题上去了。并有报道说:中共上层非常重视未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样的经济学者,一周之前高唱中国经济一片大好,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周之后又根据格氏的讲话将自己的观点转向了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人民币面临着巨幅贬值。各位读者可以看一看,这样的中国经济学者如何让我佩服?如何不让我蔑视?
有一些读者认为我的文章是在诋毁中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些读者认为我看问题片面激进。其实,看经济问题必须要看整个社会,看问题必须要全面,如果单一的看经济数据,往往会给人以错觉。我写文章使用一些激烈的语言完全是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以引起各界的重视。任何经济学者或经济爱好者的研究都是为了社会,经济理论也是为了能让人更好地掌握未来,在经济学中,准确预测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你是否能解释日常经济生活,能否能预测到未来的大致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使用必要的手段来阻止未来的浪费的损失,这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其实,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会崩溃很简单,主要看四个问题:
1. 金融是否稳定。
2. 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3. 社会是否稳定。
4. 人民对政府是否信任。
如果我们能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一些详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准确的判断出这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无视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个国家必然会逐步走向崩溃。
或许有些读者会认为我这篇文章又在语出惊人,故弄玄虚。但,我想请各位读者在读过这些分析和数据之后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事实往往隐藏在假象之中。
胡温政府上台之后,温家宝先生在今年三月十八日讲: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是25%,国有银行去年的不良资产下降了3%,不良资产降低到了目前的一万八千亿元,整整降低了四百六十多亿元。从表面上看似乎成绩非常巨大,而中国媒体也整天以这个数据来说明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成绩。并推断说,按照这个速度,大约在三年内,也就是按照WTO规定,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之前,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完全可以降低到15%以内,中国的国有银行完全有能力抵挡海外银行的冲击。
但是,当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中国数据的时候,我却又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根据中国四大银行自己公布的经济数据看:工商银行使用了三百八十一亿元的利润填补不良资产,建设银行使用了三百零一亿元,农业银行使用了八十四亿元,目前饱受抨击的中国银行则动用了三百八十一亿元,占银行全年利润的92%。四大国有银行在2002年为消除不良资产而投入了高达一千一百二十七亿元人民币,全国百姓人均94元人民币。各位看到这个数据先不要生气,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下面,这就是既然四大国有银行拿出了1127亿元来消除坏帐,但温家宝总理怎么会说只消除了460亿元人民币的坏帐呢?难道是温家宝先生说谎了吗?其实,温家宝先生并没有说谎,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消除460亿人民币坏帐的同时,一年内又增加了700多亿元人民币的新坏帐,新增加的坏帐竟然接近于消除的坏帐的两倍。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可怕吗?但更可怕的是,2002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都是中国改革开发的二十年来最好的一年,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好的一年。在这样好的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和银行竟然还出现如此大的不良资产,你说这不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