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99 1
2011-07-19

关键词:大院深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商业秘诀探评、《管理学家》杂志、商业秘籍、商业互惠共赢、现金流、人心向背、企业危机管理、走西口、博弈、商家诚信、激励制度、商业信誉、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韩朝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大院深处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策划/执行:《管理学家》杂志社编辑部




文/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评/韩朝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按:




关注影响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议题,汇聚管理学界、企业界、咨询界、传媒界的精英,传递思想、更新理念、引导变革。《“蓝海战略”之批评》、《中国式管理之批判》、《国美阋》、《管理十年(2001~2010)》、《中国企业家信仰》等封面文章均引起了各界的热议,更多精彩议题和文章,请持续参阅《管理学家》为您呈送的“封面文章”栏目。






《乔家大院》作为2006年初央视大戏,吸引了无数观众。本刊邀请身兼企业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的郭梓林先生,通过系列千字短文,挖掘《乔家大院》所展现的商场风云中,更深层次的商业秘籍。愿这一组文章能成为企业家、管理者欣赏《乔家大院》的“咖啡伴侣”。









商场是战场吗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作者:郭梓林





四十五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最近真是火了一把。总的来说,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不经商的人,拍给不经商的人看的“经商片”,很大气,很人情,也很有深度和历史苍凉感。整个片子的基调,对于转变当下中国老百姓对商业和商人的某些陈见,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国的企业家理解商人的社会责任和“商道”,以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




晋商在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十分显赫的特殊商人族群,与同时代的徽商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目标远大,并且坦然从商。晋商之所以能够把商人做得那么纯粹,这与他们对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士、农、工、商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定位序列,商人处于最下等,虽然富有,但却地位卑贱,与仕途官场几乎绝缘。而山西的民风却非常独特,连雍正皇帝都认为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是:商、农、行武、读书(见雍正二年对刘于义奏疏的朱批),这种独特的民风培养出了晋商的独特心理素质,使其对中国的“官本位”思想的反叛,是那样的自信和心安理得。所以,在中国人终于进入市场经济文明的今天,对晋商的解读,的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影视界对晋商历史的发掘,以及由此创作的各种演义,自然就比较容易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乔家大院》的开场,是从乔致广在包头违背祖训做“高粱霸盘”失利,乔家面临破产开始的。有人说商场如战场,都是你死我活。所以,这些年来许多人把兵法引入商战,似乎成为一个时髦。然而兵法的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往往被忽略和误解,各种计谋的运用和演化却成了主修课程。其实,商战毕竟与兵战有所不同,企业家的创新空间是无限的,你死我活未必就是商战的惟一选择。非要在某一个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与同行或同事进行你死我活地拼杀,并不是商家的最高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把自己架在锅上烤的下策之举。




我们不知道乔家的前辈为什么要立下不做“霸盘”的祖训,但有一点是可以推测的:既然山西人把经商看做是为天下人谋利的事(贩茶是为了茶农,贩丝是为了蚕农和织丝工,汇通天下是为了使广大商人货通天下),那么,如果在经营战略上要刻意把自己的“相与”逼上绝路,肯定是有违商道的。因此,乔致广有违祖训的义气用事和一意孤行,必然结果只能是把乔家几代人创下的大业毁于一旦。电视剧以这样的情节开场,不能不说是一石二鸟:既创造悬念的戏剧效果,又从商道的高度给出了作品的宏大立意,并且传递给观众深刻的警示。




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最后打不下去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前线作战的双方士兵都知道给对方生路就是给自己活路。于是开始消极反战,而这种消极反战的结果,是导致战争进入“消耗战”,这对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无法长期支撑下去的。战场尚且如此,商场又何以要致人于死地呢?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评:


凡把商场比作战场的书或文,多数层次较低。抱着争夺、分肥、独吞的心态做生意,岂能做大、做长?靠抢夺,靠计谋,靠蒙人,不过赚点小钱,一锤子买卖而已。而现代经济学的经典都主张,真正成功的商业秘诀在于共赢,互惠。中国古代有“通工易事”之说,古代希腊有“catallaxis”一词,意思都是强调,商业活动能使交易者相互增进各方的知识和财富,并提升所有参与者的福利状况,甚至化敌为友。


——韩朝华





《管理学家》杂志社在本期专题中对电视剧《乔家大院》体现出的商场风云进行了解读和评述,更多文章请参阅:


《现金流的危机》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何以借不来银子》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信息与危机处理》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为什么要走西口》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什么是商场的底线》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敢不敢放虎归山》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买人心就是买利益》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制度就是找个理由》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一个破箩筐的价值》
郭梓林(北京大学教授)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19 11:37:15

现金流的危机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作者:郭梓林



在商场上什么是死棋?没有现金流就死定了。

乔致广做的“高粱霸盘”为什么使乔家面临崩溃的边缘?而乔致庸为什么继续做“高粱霸盘”却能起死回生?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者是因为把银子都变成了高梁,而后者最后却把高梁变成了银子。这就是商家说的“现金为王”。


在市场条件下,资产的变现能力是资产质量的重要标志。现金是企业生存的“气”,这个气可以理解为围棋中的“气眼”,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呼吸之“气”。企业在运行中,资产是在流动中增殖的,要不断地通过现金来换气,就像人要吸气、呼气一样,只吸气不呼气,或只呼气不吸气,都是要死人的。通常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就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


乔致广做的“高粱霸盘”,其实是把乔家的所有银子都赌上了,为争一时之气,把自己的现金流给掐断了。所有的17处生意,以至于生活开销都难以维续,最后靠典当家里的珍藏度日,就连乔致庸去参加乡试的盘缠,也是用大奶奶陪嫁的玉石屏风典当来的钱。乔家的这场危机,其实就是现金流的危机。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就危险了。因为,企业在运行中总是有各种赊欠,在大家都知道你快玩完的时候,该收的肯定收不回;所欠的又不断追上门来。企业到了这个境地,所有的资产,包括有形的、无形的,都有可能被严重低估,这个时候要套现,其代价总是很高的。为什么呢?经济学对此已经有理论做出解释: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价格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当你越是需要现金的时候,手中有现金的人就会把现金的价格提高。因为卖家知道此时此刻现金对你的意义(价值)比平时更大,所以断定你会愿意(或者只能)以比平时更高的价格获得它。例如,乔家的老宅子,至少值12万两银子,但在最困难的时候,邱家勾结四叔(乔庆达)打算用8万两银子顶下这个宅子,而身为乔致庸老丈人的陆老东家也对女儿说,那个老宅子能顶9万两银子就不错了。这既说明,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体现为不同的价值;也说明作为通货,手中有现金在关键的时候是多么地重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企业,你可以出现亏损,但你不能断了现金流。亏损总是有希望扳回来的,但断了现金流,即使有很多的资产,也可能即刻崩盘。就像一个人,如果你在水里游泳,一口气过不来,可能就憋死你了,抬上来体检,可能各个器官都是最健康的,就是差一口气,好好的人就没了。而在医院里,很多人可能多数器官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是用氧气瓶吊着,他还能继续活下去,甚至我们看到很多植物人,也不就是那口气没断吗?所以,高明的商家,并不是从来没做过亏本的事,而是深知“现金为王”的道理。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评:


所谓“高粱霸盘”不过是强势厂商意欲独占市场的招数——古今中外生意人的共同梦想。只是赢家通吃的前景固然诱人,但也应看到其风险和代价极大。况且,市场无常,技术、需求、生产方式常变常新,不要以为你一时胜就能时时胜,一处赢就能处处赢。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如果没有行政权力的保护,私人企业要想长期独占市场,绝无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的生意人,恐怕还是火候不到。

——韩朝华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何以借不来银子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作者:郭梓林



乔致广做“高粱霸盘”引发的危机,看似是乔家包头的局部危机,但其实是乔家信用的整体危机。因为在崩盘之前,乔家不仅在祁县、平遥、太谷三县借不到钱了,而且面临一大批债主上门逼债,甚至股东也来讨股银的局面。


凭着乔家祖上创下的基业和信誉,以及在各地17 处的生意,为什么会因为一笔只差几十万两银子的生意,就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邱家不说,那是乔家的对头,但水家、元家
与乔家都是有血缘关系的相与,也不借银子给他,这里面肯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乔家做“高粱霸盘”,不仅侵害了在包头的其他商人的利益,而且也把一批晋商给得罪了,这对于商家来说是犯忌的事。晋商之所以能异军突起,除了他们能坦然从商,目光远大,讲究信誉,严于管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西人在外做生意抱团,有钱大家挣,彼此要互相帮衬,这就是一种商业环境。现代浙商也有一句话叫着:“花花轿,人抬人”,说的也是这种互帮互助的乡缘关系,对于商家谋求在异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方面,尤其是近现代的温州人能在世界各地发展事业,也无不得益于同乡抱团做生意的经商理念。所以,在一个有着抱团传统的商圈,一旦出现有人想独吞生意,其最后的结果往往会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其次是因为,包头的“高粱霸盘”最后形成了乔家与邱家的你死我活的争斗,这就使得一些与双方都有关系的商家只好退避三舍,不愿意卷入其中。平时与双方都有生意往来,现今双方恶斗,你死我活,选择站在哪一边,都有风险,终是难免卷入恩恩怨怨。电视剧对此是留有伏笔的。“铁信石”这个人物的设置,不仅是为了增加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更深一层的意味在于,展现了那场“高粱霸盘”争斗的背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卷入的商家所遭受的伤害。石信铁家的破产,最终导致了除他一人之外全家人的自杀,这真是一场悲剧。“石信铁”也由此改名“铁信石”,并一心想着要杀乔家的人以报“灭门之仇,家破人亡之恨”。这不禁让人想起,同是在山西,2003年1月22日上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海仓,在自己的家乡闻喜县东镇被他的相与枪杀的事件。当然,李海仓不是做什么霸盘得罪了人,但在商场中结下的恩怨,有可能转化为生死博弈,决不是编导的胡编乱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商场竞争的残酷。


第三是因为,乔家的相与都知道,这个时候把钱借给乔家,乔家并没有什么好的赢利项目能够保证资金的风险。任何贷款都是为了利息,如果连本钱都可能飞了,那谁还敢把钱借给别人呢?所以,乔家到处借不来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一个好项目,没有一个动听的商业故事,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投资者,也是不会贸然行事的。

当然,乔家后来还是借到了钱,生意起死回生,家族转危为安,是陆玉函的功劳,那是乔致庸和江雪英付出情感的沉重代价而进行的另一场交易,这已经超越了企业管理学的意义了。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评:


乔家之败是败在了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上了。所谓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就是把商场竞争仅仅理解为资本实力的较量,却忽略了人心的向背和金钱以外的成本。商场上你是强势,可出了商场,来“超限战”,你也强势?你赢得了金钱,却曝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于无尽的风险之中。赢耶?输耶?


势者,可遇不可求。强势者,善养势,护势,但不恃势,此为真正的强者。古往今来,恃势逞强者,十有八九不得善终。商圈内外,皆然。

——韩朝华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